【“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俗話來自於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經過歷史不斷地演變傳承而形成現在的俗話。而與之並列的俗話還有很多,比如“嚴師出高徒”“虎君治下出忠臣”“黃荊條下成好人”“不打不成材”等等。這些教育孩子的俗語,在好多家庭常常被奉為信條,可是這種教育方法到底可取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孩子是調皮的,不懂事兒的,沒有大人成熟穩重的思想和行為。雖然這是他們的可愛之處,可也往往因為不成熟的思想,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不被大人理解等一些原因,從而通過用哭鬧、反抗、犟嘴、不聽話來表示自己的糟糕情緒。

現代社會發展的太快,生活節奏加快了人們的步伐,也讓人增加了壓力。當你因為壓力大影響到情緒時,碰見同樣情緒不好的孩子,那後果可想而知!

小美最近因為生活壓力過大,情緒非常不好,老是責罵孩子,有時還會動手。

我們兩家是鄰居,農村房子根本沒有隔音。這天聽到她家裡傳出了孩子的哭聲和求饒聲,想著小美可能因為孩子調皮,又在家裡罵孩子了。當我趕到她家時看到的一幕,讓我都愣住了。只見小美拿著擀麵杖按著孩子打,孩子光著上半身,身上青一塊兒紫一塊兒的,趕緊上前攔住了她又要繼續落下的“棍棒”。

“你想把他打死啊?下手那麼重,你也真下的去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後媽呢!”

“你不知道,我讓他幹啥他不幹,不讓碰的偏去碰,說他他還跟我犟嘴,處處跟我對著來,不打他打誰?”

“再說了,老話兒不是說了嗎‘棍棒底下出孝子’,既然是傳承下來的老話,肯定是有道理的。”她怒氣衝衝的說。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可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而家長在面對孩子所犯錯誤時,不可一味地只知道體罰。也並不是說完全不可以,建議還是“先禮後兵”,講道理與體罰可並存!

如果孩子一犯錯就體罰,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1.孩子會變得自卑,不願和人接觸,甚至於會記恨你們。會覺得你們不理解他,只會打他。會產生自己是不被你們喜愛的,你們是討厭他的這種不健康心理。

2.長期被體罰,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暴力傾向。覺得遇到任何事都可以用暴力解決,甚至引發更大的災難。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不能體罰就只能按著孩子的要求來,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嗎?不是的!前面說了,不是不可以體罰,只是要用對方法:

1.打手心

好像打手心一直都很流行哈,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老師是拿了個尺子,說是叫‘戒尺’,當時就覺得好像寺廟裡的感覺。老師說:起這個名字是為了,在受懲罰捱打的時候能下定決心,不再犯錯;我記得當時捱過一次,挺疼的,都哭了。班裡的同學都挺怕的,男孩子捱打的多,因為他們調皮,女孩子就少一點。

我們在家也可以把打手心作為體罰,準備一個棒子或尺子,可以給它起一個名字,“懲罰棒”“懲戒尺”都行。打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疼,不然他會以為你是在跟她玩兒呢,一點兒都不會怕。當然不能一上來就打,要先講道理,講完讓她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再來施行懲罰。

2.罰站/坐

可以找一塊固定的區域,告訴他,以後犯錯就在這兒罰站。選的地方最好靠牆,古有面壁思過,今有靠牆罰站。不要靠近大門,門外人來人往的,看著孩子被體罰,會傷孩子的自尊心的。可以準備一個鬧鐘,規定每次的體罰時間,或者可以讓孩子自己定一個時間,這樣有利於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及時改正。

3.做家務

可以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掃地啊,倒垃圾等,但前提是保證孩子的安全。這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大人平時的辛苦,從而為自己犯錯,給大人添加麻煩感到羞愧,減少犯錯次數。

4.禁止他可以行駛的權利

比如,可以禁止他玩手機,看電視,玩玩具等,他喜歡的一些事物,來懲罰他犯的錯誤。等他認識到自己犯的錯誤,並改正後,再把他的權利還給他。

總而言之,孩子犯錯是要懲罰的,只一味地溺愛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只要體罰用對方法,就能收穫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體罰時要注意,手心和屁股可以打,要注意力度,,別的部位切記千萬別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不論是給孩子講道理還是體罰,都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平時多關注孩子,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減少犯錯,少受罰。

對於“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怎麼看?你也是這麼教育孩子的嗎?歡迎留言交流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