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名為《自嘲》的七言律詩,出自魯迅先生之手。詩的頸聯廣為流傳,也最為人熟知,不得不說這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和靈魂所在。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面對“千夫所指”,仍選擇“橫眉冷對”,表達了作者不願妥協的堅定意志。

很多人將這句詩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卻並不知道“千夫”究竟指的是何人,如果能夠聯繫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進行深入的分析,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高校任教,期間還曾多次到外地演講,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廣大的學生群體。

自1906年棄醫從文起,他最初從事書籍翻譯工作,還自學德語和俄語,創作了自己的第一篇古文言小說。

民國政府成立後,他應蔡元培的邀請,校對一些古籍並同時研究佛教思想。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雖然魯迅先生一開始的工作以翻譯古書典籍為主,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對封建社會的深惡痛絕,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的研究,才令他意識到當時的社會有多麼需要新思想的注入。

經過一系列的革命運動後,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然而國民政府雖然建立,卻形同虛設,社會思想非但沒有進步,反而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同一時期隨著國外新思想的傳入,社會也掀起了文化與文學革命,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先生等為首的新時代作家,發起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最直接目的就是針對封建文化的復辟,同時宣傳科學與民主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思想基礎。

期間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新文化運動的領頭人的指導下,青年學生聯合起來反對政府在國際外交上的懦弱表現,

最終使帝國主義瓦解中國的幻想破滅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面對黑暗的社會環境和腐敗的政府,魯迅先生一直以來的態度都是抗爭,寧願“橫眉冷對”也絕不低下高昂的頭顱,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要堅定內心的信念,否則如何做學生的領袖?如何肩負起民族的未來?

籠罩在黑暗陰霾下的聚會

從此以後,魯迅先生便成為青年學生的航標與核心人物,指導他們的一系列民主鬥爭。

學生們的抗議活動越來越多,在教育部的暗中授意下,魯迅先生因支持鼓勵學生運動而被免除職務,甚至上了政府的“黑名單”。

在多次發生北洋軍閥屠殺進步學生的事件之後,魯迅先生毅然決然地從任職高校辭職,為進行新的革命,開始大量翻譯馬克思主義作品,並與一些進步作家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反對政府的黑暗統治。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國民政府為了控制輿論和對自己的負面消息,立即對這些愛國人士展開行動,通緝並秘密逮捕其中的成員,頒佈法律條例來限制書店營業,禁止傳播相關的書籍和刊物,甚至暗殺重要人物。

這些文藝作家不得不東躲西藏,整日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

為了暫時避難,魯迅先生從北京回到上海,隨後與柳亞子一起到郁達夫家中聚會。

三位先生難得一聚,原本並不想談論時事,但是酒過三巡後郁達夫還是忍不住吟誦自己的一首詩作,控訴黑暗的政府以及表達革命的決心。

這次的相聚令魯迅先生感慨萬分,回到家中久久難以入眠,在深夜中寫下了《自嘲》這首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全篇的精髓所在,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句詩具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千夫指”與“孺子牛”

根據以上魯迅先生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便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千夫”指的是哪些人。

首先這是一首對仗工整的律詩,“千夫指”是與“孺子牛”相對應的,都是詩眼,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要放在一起理解。“千夫指”源自於成語“千夫所指”,很多人容易將其理解為動詞,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懼怕被眾人指責,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魯迅先生當時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符合社會潮流和廣大群眾意願的,又怎麼會被千夫所指呢?更何況如果“千夫指”是動詞,那麼後面的“孺子牛”豈不也應該是動詞?但是顯然“孺子牛”是名詞,而不是動詞。

也就是說,“千夫”指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而“千夫指”則應該是那些被群眾指責和唾罵的人,聯繫創作背景和魯迅先生的經歷,不難得出這裡指的是國民政府,他們忽視群眾的呼聲,打壓以魯迅先生為首的進步人士,終會遭到正義的審判。

魯迅先生用筆作為武器,點醒了新一代的青年和普通百姓,“千夫”代表著進步力量,團結起來的群眾,是難以被沖垮的。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孺子牛”出自春秋時期的典故,齊景公和兒子玩耍時,趴在地上裝牛。

“孺子”可以理解為中國的青年和進步百姓,這裡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民族的未來寄予希望,甘心成為“民族的脊樑”為他們撐起通向未來的道路。

這句詩集中表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的熱愛,以及對敵人的痛恨和不願妥協之意,抒發了他內心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昇華了全詩的主題。

魯迅先生在決定棄醫從文之後,曾寫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樣的詩句,強烈地表達自己渴望拯救國家於危難的理想,希望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覺醒起來,共同對抗敵人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時隔二十多年,魯迅先生和其他無產階級戰士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寫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因為他看到了希望,沉睡中的人民群眾正在醒來,並且與自己站在了一起。

有了群眾力量的支持,誰還會再怕那些受到千夫所指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