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引言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有感於此,他登基之後立刻建立了禁軍制度。就這樣,他成功解決了心中的隱患。

然而,北宋可以說是“成也禁軍,敗也禁軍。”北宋末年金軍進攻北宋,大宋百萬禁軍望風而逃。徽欽二帝也被金人擄掠,史稱“靖康之難”!

為何北宋禁軍,最後會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呢?今天無敵就為大家深度剖析~北宋的禁軍制度!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宋太祖趙匡胤


禁軍建立

  • 背景

唐朝中後期,宦官把持於內、藩鎮獨立於外唐朝的政局,終究已經病入膏肓。最終分解為五代十國。

而五代時期,雖然眾人名義上為皇帝,但是他們並不能很好的節制手下軍隊。軍隊不滿意他們的領導者,便發動兵變,重新選擇一位領導者。

時代的慣性,沒人能夠改變。五代亂世有狡猾的人,往往鼓動軍士,殺主帥而擁立自己。趙匡胤便是在這樣的亂世中,建立了大宋王朝!

宋太祖雖然黃袍加身,但是心中依舊擔心手下的人會依樣畫葫蘆。於是他下決心整頓軍隊,由此首要之事就是削弱藩鎮,加強中央之兵。禁軍,大宋的王牌軍隊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誕生。

《宋史•兵一》記載:秦、漢而下得寓兵於農之遺意者,惟唐府衛為近之。府衛變而召募,因循姑息,至於藩鎮盛而唐以亡。更歷五代,亂亡相踵,未有不由於兵者。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五代時期軍隊譁變


  • 制度

宋朝軍隊基本分為三類,禁軍、廂軍、鄉兵。(番兵為外族,不列入)

禁軍:是為中央軍,抽取廂軍勇武者組織而成。全國重地均由禁軍,輪番把守!

廂軍:是為地方軍,為節度使招募訓練,平時駐紮各地維持統治!

鄉兵:是為民兵,只是各地鄉勇組織而成。僅保衛地方安寧,不用出徵!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北宋初年禁軍攻伐


禁軍按人數分為都,營,軍,廂四個級別。一都100人,設都頭、副都頭;五都為一營,設指揮使、副指揮使;十營為一軍,設軍都指揮使、軍都虞候;十軍為一廂,設廂都指揮使。我大致估算了一下,一廂大約25000人。

宋太祖將全國上下的勇武軍人,從廂軍中抽調出來。然後訓練他們,組織成為禁軍。禁軍直屬於中央管理,禁軍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司共屬三衙。

禁軍的指揮、調動權利分離分屬將軍與中央樞密院。由此,軍隊權利集中於皇帝手中。

禁軍駐紮實行“番戍”制度,並且每三年更換一次駐紮地。大部兵力拱衛京師,其餘分別駐守邊疆!

《宋史•兵一》記載:太祖起戎行,有天下,

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分番屯戍,以捍邊圉。於時將帥之臣入奉朝請,獷暴之民收隸尺籍,雖有桀驁恣肆,而無所施於其間。

由此,大宋禁軍的制度初步形成。在北宋初年,這種制度使得大宋越發強盛!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禁軍戰鬥力飆升



禁軍制度的優勢

  • 優勢一

禁軍由全國抽調勇武之兵組成,這樣禁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普通廂軍。若有藩鎮想造反,他們帶領的一般軍隊也打不過中央禁軍,是為強幹弱枝!

由此唐朝五代以來節度使把持軍隊,而中央政令無法控制士兵的局面結束。全國軍隊,全部收歸中央。禁軍,也成為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最強武裝力量!

《宋史•兵一》記載:又三路就糧之兵雖勇勁服習,然邊儲貴踴,常苦難贍。若其數過多,復有尾大不掉之患。京師之兵雖雜且少精,然漕於東南,廣而易供設,其數多,得強幹弱枝之勢。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宋太祖趙匡胤


  • 優勢二

禁軍駐紮實行“番戍”制度,每三年則換一地。這樣的制度,可以避免軍隊與當地豪強勾結,形成地方勢力。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番戍制度,可以避免樹大根深的現象!

“番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鍛鍊禁軍,使得每一部分禁軍都有機會駐紮京師與守衛邊疆。這樣也可以提高禁軍的戰鬥力與適應能力

《宋史•兵一》記載:祖宗時,就糧之兵不甚多,邊陲有事,則以京師兵益之,其慮深而其費鮮。


  • 優勢三

最後禁軍由將軍統領,但無權調動。樞密院可以調動禁軍,但手中無軍。這樣權利分屬兩邊,可由皇帝一人把控。由此分離軍隊的指揮權與調動權,避免一方獨大的現象!

這樣最大的好處是,軍隊的所有權全部收歸皇帝一人所有。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夠調動軍隊,解除了軍隊譁變的可能!

《宋史•兵一》記載:其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其次總於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餘皆以守京師、備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駐、屯泊,則就糧軍也。太祖鑑前代之失,萃精銳於京師,雖曰增損舊制,而規模宏遠矣

可以看出,禁軍的這三點優勢可以破解藩鎮對於中央的威脅。而且權利分離,使得皇帝可以直接掌控禁軍的動向,也避免了手下兵變的可能!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北宋初年禁軍出征


禁軍制度的弊端

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宋朝統治者沒有對禁軍制度做出相應的調整,去適應時代的變遷。導致這項制度~弊端百出!

  • 弊端一

禁軍本來由勇武之人組成,待遇高於普通士兵。由此許多普通兵或人都想進去禁軍,導致軍官們中飽私囊。繼而以次充好,軍隊由此迅速腐化墮落。

而禁軍的人數,雖然逐年遞加但是結果導致冗兵。並且禁軍的實際戰鬥力,越來越底下。軍隊的財政開支,也越來越多!宋太祖時期,禁軍共三十餘萬。可到了宋仁宗時期,多達一百二十萬。更不用說長期執行,收饑民為兵的北宋末年。

大宋百官雖知其弊,但更重其利,無人願上奏改革。冗兵之弊,財政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宋史•兵一》記載:自元豐而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闕額,則收其廩給,以為民兵教閱之費。元佑以降,民兵亦衰。崇寧、大觀以來,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於受逃亡,收配隸,猶恐不足。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宋仁宗趙楨


  • 弊端二

禁軍的“番戍”制度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現象。戰爭中,將軍對於軍隊的把控能力與指揮能力為首要,然而“番戍”制導致將軍不熟悉手下之兵,而士兵也不知統帥之意圖。將軍和士兵,兩邊毫無默契可言。

並且每三年一次的“番戍”,導致百萬軍隊出行頻繁。各部駐紮地相距甚遠,軍隊的糧草錢財耗費在行軍之中,也無形的加重了財政負擔!最為致命的是,軍隊在執行“番戍”制度時可以帶領家眷。這一點使得每次番戍,百萬人出行,浩浩蕩蕩十里連營。

“番戍”制度,反而成為朝廷和人民的財政負擔。

《文獻通考》中記載:軍人家屬“行不得為商,居不得為農,而仰食於官”,也就是說如此數量龐大的人群並不能自給自足,而是完全依賴朝廷的供給。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軍隊執行“番戍”


  • 弊端三

軍隊調動的權利分屬兩邊,避免了集權。但是戰事一起,將軍無法組織軍隊有效的防禦。

而樞密院能夠調動軍隊,可山高皇帝遠軍情通報到了早就貽誤戰機。這造成北宋中後期對外與防禦戰爭,都是十分的被動。

兩權分離,導致冗官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各種都統、都制、節制使、指揮使……官員名目層出不窮。戰事一起權利分離,政令層層下達已經耽誤軍情。而冗官之弊,使得政令、軍令執行之久前所未聞。

權利分離,使北宋軍隊的執行能力由此臃腫難行!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禁軍冗兵冗官


《宋史•兵一》記載:政和之後,久廢搜補,軍士死亡之餘,老疾者徒費廩給,少健者又多冗佔,階級既壞,紀律遂亡。童貫握兵,勢傾內外,凡遇陣敗,恥於人言,第申逃竄。河北將兵,十無二三,往往多住招闕額,以其封樁為上供之用。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种師道將兵入援,止得萬五千人。故靖康之變,雖畫一之詔,哀痛激切,而事已無及矣。


北宋末年,禁軍人數高達百餘萬。人數雖然飆升,但軍費開支十分巨大,而且戰鬥力難以啟齒。伐遼之戰一觸即潰、與金相爭望風而逃!

在開封保衛戰中,各地勤王之師,無樞密院調令也行動緩慢。冗兵冗官導致政令難以迅速執行,以至於開封城破有的還沒離開駐地!(中間雖有王安石變法,但一朝即廢!

宋朝引以為傲的禁軍制度,在北宋末年反而成為了王朝最大的弊端。最終也導致了,北宋王朝的覆滅!

禁軍制度,北宋滅亡的源頭

北宋末年開封城破



結語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禁軍制度,在於宋朝初年的確收效極大。首先解除了唐朝中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為患的現象,也讓皇帝手中擁有實際軍權!他也帶領禁軍結束了唐朝末年以來的紛亂局勢,建立北宋王朝!

然而時移事易,這樣的禁軍制度並不適用於一個成熟的中央集權制王朝。如果不因時度事加以改革,那麼它的優點在這時候反而會成為它的催命符!北宋滅亡的禍端,也就此埋下!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王朝,“成也禁軍,敗也禁軍”此言非虛也!

參考書記《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