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平戰結合”紓解傳染病診療困境

傳染病相關醫院和科室為何陷入“疫情來了大家都關注,疫情走了大家慢慢忘了”的尷尬?

傳染病診療“只見投入不見產出”,難獲領導重視

傳染病專科醫院和綜合性醫院的感染科是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時的前沿陣地。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本刊記者在山東、陝西、山西、吉林、浙江、四川等地採訪發現,一些傳染病相關醫院和科室卻有點“力不從心”,暴露出場地緊張、硬件落後、人員不足等諸多短板。

傳染病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為何落入“弱勢”處境?未來又該如何走出困境?

處境尷尬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短兵相接中,不少傳染病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感染科暴露出硬件建設、人員儲備、專業能力等3大突出短板。

不少醫院感染科用房緊張、設備落後。山東省一家三甲醫院醫療用房一直緊張,感染科也是如此,沒有大災大疫時矛盾尚不突出,一旦嚴重疫情到來,醫院就只能緊急改造發熱門診,並臨時徵用其他病房用作隔離留觀病房,以彌補平時設置不到位的缺口。另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缺少日常專項經費,一些設備的日常運行維護難以保障,以負壓病房為例,大致測算電費、過濾器等費用一天就需要1萬元,沒有專項撥款很難保證日常運行。

醫院傳染病病區、傳染病大樓設計規劃落後。據記者瞭解,陝西省一家定點醫院的感染樓是20多年前設計的,從功能分區上未能把發熱門診考慮進來,也沒有配備獨立的醫技檢驗科室,無法在一個樓裡完成疑似或確診患者的所有檢查,並且感染樓的重症監護病房氧氣供應插口老化、負壓病房面積太小,各種儀器放進去空間非常擁擠,在此次疫情中出現許多不便。

感染科學科建設“瘸腿”問題比較突出。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全國感染科醫生的配置只能應付一些常見、慢性感染性疾病,對新冠肺炎這種大範圍流行的傳染病處置能力不足,無法成為應對疫情的主戰場,有的是裝備不足,有的有裝備但醫生綜合能力上不去。

弱勢已久

我國傳染病相關醫院和科室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已存在了很長時間。業內人士的普遍感受是不少傳染病醫院和科室長期面臨發展困境,雖然目前尚沒有傳染病相關人才缺乏的全國性數據,但一些醫院的傳染病專業已陷入人才不願來、來了留不住的惡性循壞,導致傳染病專科力量薄弱。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範夢柏說,地方傳染病專科醫院缺少常態化的重視關注,疫情來了大家都關注,疫情走了慢慢忘了,沒有真正成為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隊伍。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黨雙鎖介紹,傳染病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常難招。“我曾經兩三年都沒有招到一個博士。”黨雙鎖說。

傳染病專業乏人問津,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相關醫院、科室的人才隊伍建設。

吉林省長春市傳染病醫院副院長崔文玉說,他所在醫院專業醫生缺少30人,護士缺口更大。

綜合性醫院的感染科同樣面臨專業人才不足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趙英仁介紹,該院感染科是西北地區唯一感染病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學科,科室開放床位127張,2019年門診量超過10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300餘人次,但科室在編醫師僅22人,在崗護理人員55人,醫師缺編數達15~17人。

業內人士分析,傳染病專業“不受待見”主要基於3個原因:

一是待遇較低。據記者瞭解,一些省份同職級醫護人員的收入,在三甲綜合性醫院可能是三甲傳染病專科醫院的2~3倍,加上風險較高,沒人願意來。

三甲醫院內部,大多按照各科室收入情況進行分配,加上甲肝、乙肝等慢性傳染病用藥多,藥佔比考核壓力大,就會影響感染科醫生的收入。在部分地區,感染科衛生防疫津貼標準較低,每月只有二三十元,甚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沒有增長。

據華北地區某三甲傳染病專科醫院感染科主任介紹,其所在科室醫護人員收入普遍不高,科室主任每月基本工資4000元,績效加職務津貼每月約2000元,每月收入平均六七千元,與綜合醫院同級別醫生沒辦法比。同時科室醫護人員每天接觸傳染病人,感染風險高,很多人是不得不幹才幹,而不是內心願意幹。

二是相關學科建設遭遇“邊緣化”困境。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梁廷波看來,經過多年改革,三甲醫院中很多“經濟利益”突出的學科普遍崛起,但傳染病學科屬冷門學科,對醫院來說很難賺錢,因此大部分醫院並不重視其發展。山西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李臨平坦言:“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科室,所以很多領導重視不夠。”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對傳染病學科建設也有待加強。不少專家反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項目的一級申請代碼中沒有傳染病學,傳染病學的很多內容作為二級申請代碼分散在消化系統等一級代碼之下,特別是多年來傳染病相關項目屈指可數,反映出傳染病整體科研的薄弱。

三是公眾排斥心理。崔文玉說,公眾對傳染病普遍存在排斥心理,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甚至未婚護士找對象都難,招來的人寧可違約賠錢都要走,也影響了傳染病學科發展。

平戰結合

多位受訪專家建議,我國需要提高傳染病診療相關人員待遇,並加強傳染病救治設施建設,建立“平戰結合”的傳染病應急體系。

提高待遇,穩定隊伍。趙英仁建議,要加強傳染病臨床救治隊伍建設,提高傳染病醫護人員待遇,同時充分考慮感染科作為承擔很多公共衛生責任和義務的科室,在績效考核方面與普通科室必須有所區分,以走出當前“做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困境。

明確公益屬性,加強分工協作。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感染科主任邢全臺建議,專科醫院的方向是小綜合大專科,綜合性醫院的方向是大綜合小專科,綜合性醫院和專科傳染病醫院要形成分工協作。

加強傳染病救治設施建設。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各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均應設置符合標準的感染性疾病專科,以“平戰結合”模式,按所在地人口基數,建設規模適當的、永久性的、部分病床具備負壓隔離條件的住院樓。當突發情況出現,可快速改變用途,成為標準的傳染病防治中心。

整合科研力量。業內權威專家建議加強整體佈局,進一步整合我國感染性疾病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的優勢力量,打造新突發傳染病基礎與臨床研究大平臺。在全國佈局國家實驗室分平臺,在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醫院整體佈局建設高安全等級的實驗室,全面開展病原、發病機制、診斷、藥物、疫苗、治療新方法、新技術等的研究。

建立各類型醫院的傳染病醫療應急收治體系。梁廷波認為,要把疫情防控的重點醫院作為“預備役醫院”,專款專用地“養”起來,以期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具體來說,國家層面要確定突發傳染病集中收治醫院,國家級、省級、市級都要有儲備,縣級定點醫院起碼要能做隔離;要有一定的投入和規模來做傳染病學科,有應急儲備、專項經費來保障空間、設備和人才培養,確保科研和搶救一體化。

(採寫記者:閆祥嶺 藺娟 馬曉媛 趙丹丹 俞菀 董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