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自從《大話西遊》、《尋秦記》拉開穿越篇章,而後《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掀起穿越熱潮。一時之間,"穿越"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和時尚,席捲了各大網絡和熒幕,帶著今天的智慧和歷史知識回到過去,彷彿真有各種奇遇各種福利,讓我們可以輕輕鬆鬆轟轟烈烈打造一片大好前程大好河山。

但是,真的讓現在的人穿越去古時候,真的可以沒有主角光環,能夠順暢撐過兩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尋秦記

一、死於戰爭

如果你不幸穿越到古時候的戰爭年代,那麼恭喜你。你存活的概率通常只有1%-30%,運氣好的話,有50%的機率,那要看你穿越的城市選擇對不對。

可能你剛穿越到一處戰場,迎面就來一隊軍隊,不等你反應過來,毫無預兆的被一刀劈死;或者碰到兩軍交鋒,迎面亂箭紛紛,被萬箭射死;可能你剛穿越到了一處城市,卻碰到屠城,不問青紅皂白就被小兵胡亂砍死;可能你躲到了山野,不小心撞到一夥強盜,還不及通報姓名便拿了你的腦袋做了投名狀;可能你獨自彷徨在鄉間,撞上征伐搶奪的軍隊,說沒兩句話,因為言語不同被當作異族給殺死……

也許你穿越到了春秋戰國,被殺紅了眼的秦軍"計首授爵",割了你的腦袋領賞去了;又或者碰到長平之戰,混沌在被白起屠殺的40萬趙軍之中,來不及喊冤就被活埋了事;

也許你嚮往著漢匈戰爭,穿越到了漢朝,甚至投入到漢武帝討伐匈奴的軍隊之中,卻不知道這場戰爭讓人口減少了將近一半;也許你開開心心的來到了三國,還沒有見到或者蒐集到幾個傳說中名人,曹操就送來了屠城的部隊。

也許你莫名其妙穿越南北朝,不小心碰到劉曜攻長安,結果關中只有1-2%的人活下來,或者因為你覺得漢人在北方混不下去,就換了個民族來穿越,結果又碰到了冉閔的"殺胡令",幾百萬"高鼻多須"的人死於非命。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古代戰爭圖

也許你興沖沖嚮往著唐朝,可能幸運的躲過了安史之亂,卻又不小心碰到了黃巢起義,到處都是農民軍隊在洗城,不論"亂軍"還是"官軍",都到處在抓人做軍糧;或者你喜愛著宋朝,那你不僅要祈禱不要生在靖康之年,而且也千萬不要生活在紛亂的北方,因為很快蒙元鐵騎,會讓百分八九十的漢人被屠戮,活下來的被當作比牛馬還低等的畜生買賣。

要是不幸活在明朝末年,最好不要出現在四川,因為張獻忠會來,"人類會幾滅",一個幾萬幾十萬人口的縣可能最後就剩下31個男人23個女人,清朝政府不得已只能用了近百年開展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移政策去填補那裡的廢墟。

清朝當然也不值得穿越。就算沒碰到"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碰到白蓮教起義或者太平天國起義也是悲哀的,因為傳說這兩次的人口損失都要以"億"為單元來計算。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一將功成萬骨枯

二、死於饑荒

即使你在戰爭之中僥倖存活下來,也要考慮日常的生計問題。古時候的食物,並不像今天這般豐富,小米粥配小蔥拌豆腐吃乏了,就換換豆漿配油條,抑或來個牛奶麵包,再不行去小吃街來碗牛肉麵,也是愜意的。

但是古時候就不那麼愜意了。原始社會就不要穿越了,因為肉類加工要到周朝之後,沒有肉的人生是煎熬的;倘若穿越在先秦,那你就一碗粟(小米)米飯,外加煮豆葉,沾點鹽巴將就著吃,飲料就配一碗粟米湯好了;愛吃豆腐的得等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想吃西瓜葡萄炸油餅要等張騫出使西域之後;講究植物油煮飯菜你得穿越到東漢之後;愛吃饅頭你要等諸葛亮七擒孟獲;吃油條更要等到秦檜死了之後;麵條要到宋朝之後才能定形;據說炒菜也要等宋代出現炒鍋之後才能實現;至於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那就更要等到明代中葉之後了。

吃什麼是小問題,至少餓不死。但是有沒有的吃,就是大問題了。大部分你穿越的人生,想要活得長,都要經歷一次"你吃人"還是"人吃你"的抉擇。因為除了戰爭,還會有自然災害和缺衣少食的貧困生活等著你。據有人統計,僅《資治通鑑》敘事1300多年,出現"大飢"41次,平均33.1年一次;"人相食"出現33次,平均41年出現一次。所以魯迅先生說:剝開"仁義道德"的外衣,中國的二十四史就剩下"吃人"兩個字了。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古代饑荒

"人相食"的原因和方式多種多樣:有"易子而食",有"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有"殺其愛妾以食將士";有"雜以人肉"充軍糧;有直接殺宮女、弱小者為軍食……"民相食"的後果,是"殆盡"、"蕭條"、"皆空":如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關中大飢,民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又如"關西饑饉,白骨蔽野,民存者百無一二";又如董卓之亂後"李榷、郭汜等放兵劫掠,加以饑饉,二年間民相食略盡";還如東晉元興元年姑臧大飢,米鬥直錢五千,人相食,飢死者十餘萬口。城門晝閉,樵採路絕。同年四月,三吳大飢,戶口減半,臨海、永嘉殆盡,有錢人穿著好衣服,懷抱著珠寶,相互守在家門口餓死;以及梁武帝侯景之亂"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連蕭衍自己也被活活餓死。等等等等等……

"夫婦年飢同餓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錢三千資夫歸,一臠可以行一里。"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古代祈雨圖

三、死於疾病

現在,你僥倖在戰爭中堅挺,又在饑荒和災害中活了下來,接下來,你要面對的是傷病。由於古人的衛生條件有限,所以通常人的壽命都比較短暫,我們現在罵人的"夭壽",在古時候時時有,天天有。

據說我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夏商只有18歲,周秦只有20歲,兩漢是22歲,唐朝27歲,宋朝才突破30歲,清代也只有33歲。除了戰爭和災害,剩下的就是因為古代的醫療條件或者衛生條件比較差,沒有各種疫苗打,沒有抗生素用,傷寒流感可以輕易要了人命,有個頭昏腦熱要去趟診所要奔波幾十裡,孩子不易養大,老人通常命短,四世同堂通常只能幻想。

跟戰爭和饑荒伴隨一起的,除了傷病,還有瘟疫。一場瘟疫一旦來臨,則會橫掃大地,導致成千 上萬的人家被感染,出現千里橫屍骨,戶戶有亡人的景象。隨便翻翻史書,就可以看到:新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建武十四年,戊戌年,會稽因大疫而死者萬數;隋大業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陝至洛,死者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南宋紹興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屍無算;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瓊州、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

"痘疹惡疾勝瘡傷,漿清氣絕索魂湯。

時行戶戶多遭難,傳染人人盡著傷。"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古人看病

四、死於避諱:

好不容易在戰爭和災害中倖存下來,穿越在凡事講規矩的古時候,衣食住行,都是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和規定,穿衣服,顏色不能錯亂,花紋不能換添,連開幾個叉扣幾個紐扣都是有規定的;買房子建房子,幾廳幾落,臺基多高,宅門多大,房屋幾間,也都是不能亂了規矩;出門騎馬坐轎,幾人抬的,轎子的樣式大小,也有標準;說話取名,要避"尊者諱",不能亂說"生老病死",不能有名字跟當朝者一樣;拜祭祖先要用什麼肉,稱幾斤幾兩,都是有嚴格要求的,要是不小心穿亂了衣服,建大了宅門,打高了臺基,走錯了夜路,或者說錯了話,送錯了禮,取錯了名字,就給你安個"逾制僭越"、"大不敬"之罪,輕者罰款,重者都是要被咔嚓咔嚓的。

例如:漢代丞相趙周因供祭給宗廟的祭祀品成色不足被漢武帝下獄死;三國彭羕,因為說劉備是兵,就被劉備賜死;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走夜路,被曹操用五色棒擊殺;明初大將廖永忠因穿了有龍鳳紋的衣服,徐一夔寫賀表用了"光"犯了朱元璋做和尚的忌諱,都被賜死;年羹堯"穿四衩衣服"被雍正賜死;至於那些什麼"維民所止"說是看了雍正的頭;"清風不識字"是嘲笑清廷土蠻什麼的,都數不勝數了。

最慘烈的,莫過於清初滿族入關的"剃髮易服",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漢人重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開始為了頭顱上的尊嚴而戰鬥,結果除了"江陰十日"、"嘉定三屠"之外,還有崑山、南昌、廣州、常熟等大屠殺。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000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剃髮易服。"……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後思。”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剃髮易服

五、其他各種莫名其妙死:

除了以上四種大概率的穿越死,還有其他各種莫名其妙的死法,讓你防不勝防,多不能躲:

例如你穿越了先秦。那你千萬別跟有權有錢的人走的太近,因為搞不好這個人萬一太過命短,便難免會有人提議來個

殉葬死,讓你們去陰間繼續這份美好的感情;如果你穿越到秦朝,那麼你也要注意,別被秦始皇抓去修皇陵或者修長城,因為據說有上百萬的勞工被過勞死在這些雄偉工程上;穿越到古代,你還要注意親戚朋友不能太多,因為古時候還有一種死法叫做被株連死。例如明初洪武四大案:空印案株連萬餘人,郭桓案株連七八萬,胡惟庸案株連三萬餘人,藍玉案株連一萬五千多人;如果你不想做平民百姓,想穿越個皇帝王侯什麼做做。但是這據說也是一個高危的行業,孔老夫子做過統計,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據說滿清入關十個黃帝,有八個的死因是謎;中國大大小小江山一統的王朝,有帝王611人,其中不得善終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44%。所以,你可能被宮女毒死,被妃嬪勒死,被權臣餓死,被反臣殺死,被亂兵亂箭射死,被兄弟相殘殺死……

穿越古代的N種死法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說,穿越到古代,你不僅要能夠躲開廝殺的戰場,逃過吃人的饑荒,常年保持著身強體壯,還要能夠有大大的運氣,才能讓你在穿越的世界悠閒晃盪。

總之,穿越有風險,投胎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