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公共健康教育需“熱”下去

2020-04-16 02:21

劉金祥

一場新冠疫情使我們認識到,當朋友圈的注意力大多數集中於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公共衛生建設也是我們應該常抓不懈的,而作為全世界普遍認可的投資較少、產出較高、效益較好的公共衛生管理策略,健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應得到強化。

疫情期間,國內醫療專家、傳統媒體及新媒體不斷通過各種形式向公眾介紹公共衛生知識。多國華人介紹他們之所以在旅居國疫情高峰期間感染人數較少也是因為較早接受了國內的公共衛生宣傳教育,而中國援助國外醫療隊與當地民眾溝通時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教洗手”。在面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時,健康教育能夠構築第一道防線,通過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提前消除自身潛在危險因素,防控傳染病擴散。

疫情結束後,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如何保持下去?公共衛生的屬性決定了,各級政府衛生管理部門是領導開展健康教育的第一主體,只有加大公共衛生資源投入,構建上下協調、左右配合、信息暢通、資源共享的健康教育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健康教育格局,才能將本行政區域的健康教育落實。

從此次疫情來看,沒有群眾性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配合,政府一條胳膊會力有不逮。可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調動和激發社會組織的力量和活力,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從疫後救援走向疫前防控,積極參與農村鄉鎮村屯和城市街道社區的健康教育,形成健康教育的大格局和強大合力。

當人們因疫情不得不待在家中時,朋友圈文章替代了傳統的黑板報和手冊,成為公共衛生教育的有效載體。今後進一步發揮新媒體和自媒體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強政府與新媒體運營商的合作,強化對自媒體的引導與監管,不斷推出製作精良、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網絡視頻或知識鏈接,讓社會成員在耳濡目染中認知和接受健康知識,增強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習慣。

農村是健康教育的薄弱環節,也是難點所在。可結合精準扶貧,不斷探索建立農村健康教育補償機制,尤其是重視貧困地區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通過組織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娛活動,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的健康素養,以此鞏固擴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發生率。(作者是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