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大家可能都玩過一個小遊戲,就是抓一隻螞蟻,準備一張A4紙和一個馬克筆,把螞蟻放在紙上面,這個時候螞蟻肯定會亂跑,但是你要是拿馬克筆在它的前面畫一條線,它馬上就會掉頭,然後這樣反覆幾次,螞蟻就會待在被你畫的區域裡不動了。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螞蟻始終不敢去突破一下自己衝出一條路來。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人們總是一邊抱怨東西太多難收拾,一邊又在買買買,自己被困在那本來就怎麼寬敞的小空間裡整日抱怨,這和那隻螞蟻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

回頭看看自己的臥室,床上、桌子上、地板上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可是細細一看發現,都是什麼“優惠打折的”“買一送一”“低價促銷”等等。可是就算這些東西將自己埋了也捨不得扔掉一些,總是害怕以後會用到。這就像一個水池,進水口在無休無止的往裡灌水,出水口早已經爛了,時間久了變成了一個汙水池。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早上準備去上班,突然想起來今天公司要交健康申請表,本來起床就晚了,然後翻箱倒櫃怎麼也找不到前兩天剛剛寫好的申請表,眼看著上班就要遲到了,沒辦法在房間裡一頓神操作,終於找到了,然而房子遭殃了,本來已經很亂的房間這下連落腳的地方都沒了。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作者在《斷舍離》中將這種現象用人患病來形容。作者分析了這種病態生活方式主要的客觀原因是:第一,我們身處的消費型社會里洪水般的物量。作者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物品被過度製造、過快流通導致了我們總是不斷地想要買買買、存存存。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對自己居住空間的考量不足。這一點我們都不陌生,我們很多人其實具備很豐富的家裝知識和收納整理的技能,但是我們缺乏一點對自己舒適空間所需物品數量的估測能力。說到這個很多人應該都是深有體會吧。我記得前段時間,媽媽幫我打掃房間的時候,她為了方便擦灰,然後把一些東西都挪開或者拿了出來,我剛一進門嚇了自己一跳,我還問老媽說:“老媽,你把這東西拿我房間幹嘛”,老媽瞥了我一眼說道:“你自己好好看看,這是誰的東西”。我真的是震驚了,我居然在自己房間裡放了這麼多東西,自己居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好像已經適應了這個狹小的空間,完全沒有去考量自己到底是不是舒適。作者認為的第三個原因是:上個時代的價值觀。作者認為,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產出數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們依然會受到來自父母或是上個時代的價值觀—“太可惜了”“太浪費了!”。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我記得我家剛搬到縣裡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家庭條件真的不是特別好,然後母親總是覺得好多老家用了的東西會用到,然後就花很多時間打包帶過去,結果呢,直到現在也沒有用拿出來用過一次。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各種消費信息滿天飛,這個社會總是想方設法的研究如何讓人們買東西,各種電視廣告,購物節目鋪天蓋地。這最終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不斷地勾起人們對“實際不需要的產品的購買慾”。

作者還揭示了我們之所以控制不了自己、或者說不願意扔掉那些自認為累贅的東西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們頑固的“物質軸”思維。什麼是“物質軸”思維呢,人們依賴物質、重視物質的歷史很長,在此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以物質為標準的行為習慣,這就是“物質軸”思維。據科學家估計,人類所製造的物質達到了30兆噸,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並且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20世紀之後被製造出來的。我們在面對這麼龐大的物質體系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不會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這個東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我們總是將這些以一種“暫時”“好不容易”的心裡狀態下將它們留在自己身邊。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們總是習慣於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為‘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回家看看自己的廚房,是不是在櫥櫃裡發現了已經藏了多年也沒有拿出來的碗筷,或者已經變成“化石”的贈送毛巾,或者那個已經過時很久很久的圍裙,亦或者是曾經興致勃勃想要學習烘焙買的防燙傷手套。在看看自己的臥室是不是已經只剩下自己睡覺的那一點空間,看看自己的書桌,是不是已經小的連電腦鼠標都沒地放了。而自己卻一直在抱怨“家太窄了”“怎麼又找不到東西了”。你已經物質過剩啦,需要好好的去清理一下啦。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累贅,怎麼也甩不掉,其實不是甩不掉,而是我們總是被一些固有的思維所束縛,只要我們敢於去打破這種思維的禁錮,相信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不單單卸下的是一直甩不掉的累贅,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格局的擴大化。

同事年賺100萬,你卻不捨得放下它,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