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在中國傳統神話封神榜當中,李靖是哪吒的父親,是商朝時陳塘關的總兵,後來扶保武王姬發滅商,最後被封為託塔李天王。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而在真正的歷史上,真實的李靖,和神話當中卻是截然不同,兩者甚至連朝代都差了上千年。歷史上真實的李靖,是隋末唐初時候的人。曾率兵北征突厥,被後世譽為是貞觀年間第一名將!

但是,這位貞觀第一名將,一生卻過得十分坎坷。在其死後,家族更是徹底衰落。在李靖去世後,僅僅過了不足百年,李靖他們家的祠堂,就成了楊貴妃她們家的馬廄。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靖出身名門,他的祖父李崇義,曾經官至殷州刺史。父親李詮,官至隋朝趙郡太守。舅舅韓擒虎,是隋末的名將。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間傳說當中,有一種說法,說韓擒虎死後,進入地府成了著名的閻羅王。這種說法,甚至在《隋書》這種正史當中,都有所記載。

有這樣顯赫的家世,李靖自幼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並且在軍事上展現出了極其出色的天分。韓擒虎曾與之平等討論軍務,隋朝的左僕射楊素曾預言,說李靖將來終將做到他的位置上。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些大佬的預測,果然是正確的。

隋朝滅亡後,唐朝開國,李靖進入到李世民麾下為官,開始真正展現出自己的軍事才能。李世民平定蕭銑,李靖以八百兵馬俘虜對方五千人,後又率五千輕騎一擊打垮了蕭銑。武德四年,李靖奉命率軍平定嶺南,連下九十六州。武德六年,輔公祏謀反,李靖率軍一戰成功,徹底掃平了江南。

不過,相比這些戰績,李靖一生最輝煌的戰績,還是兩場對外戰爭。貞觀三年,李靖率三千精騎,冒雪突襲,三戰三勝,幾乎殺穿了整個突厥。等到與唐朝的另一位名將李績會合後,更是最終生擒了突厥的首領頡利可汗。威脅中原近百年的東突厥,被李靖一戰打得直接亡國。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掃平了突厥之後,李靖下一個對手,是雄踞西北的吐谷渾。貞觀十年,李靖率軍征討吐谷渾,最終將其徹底滅掉。將吐谷渾全境,收做唐朝疆域。

這樣的戰績,絕對當得起戰神兩個字了。後來唐玄宗時期,李靖也憑藉一生光輝的戰績,入主武廟十哲之一。

擁有如此光輝的戰績,又被唐朝的後代君王所推崇。那麼為何李靖去世之後,他的家族會瞬間衰落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李靖不會站隊。

李靖一生在戰場上無人可敵,堪稱歷史上最頂尖的戰神。但是在廟堂為官一道上,他卻好像腦子瞬間壞掉了,甚至可以說是根本就沒長腦子。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隋朝滅亡的時候,李淵在太原起兵。當時最開始的時候,李靖非但沒有去投靠李淵,反倒是事先察覺之後,準備化妝成囚徒,去向隋煬帝告密!後來多虧了李淵惜才,才沒有殺他。要是當時李淵心狠一點,估計也就沒有後面的絕世名將了。

然後等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靖當時正率軍在唐朝西北邊境防禦。當時他作為李世民天策府的成員,李世民給他寫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他竟然置之不理!

唐朝初年,兩次最關鍵的站隊,李靖沒有一次是站準隊伍的!

非但如此,不光李靖本人,在廟堂為官一道上不會站隊。就連他的兒子,同樣也是如此。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靖的長子李德謇,恰好和李承乾關係走得極近!雖然李靖一家,沒有參與到李承乾謀反一事當中,但長子李德謇還是受到牽連,被直接流放到了嶺南。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可以說,整個唐朝初年最重要的三次站隊,李靖及其家族,沒有一次站對隊伍的!偏偏李靖本人,又有莫大的軍功。在古代封建王朝,功高蓋主本來就是大忌,偏偏李靖又是一個根本不懂站隊的人。這樣一個人,就算軍事才能再高,也註定很難過的如意。

不過,李靖最大的幸運,應該是遇上了李世民這位明主。雖然李靖不會站隊,但李世民看在他功勞的份上,還是讓他得以善終。貞觀二十三年,李靖在家中溘然長逝,陪葬昭陵,時年七十九歲。

在李靖死後,已經被流放嶺南六年之久的長子李德謇,被允許回到長安,襲承李靖衛國公的爵位。不過,在李德謇之後,李家的後代就再沒有出現在正史上。後世猜測,當年李靖的後人,應該是厭倦了朝堂的這些爾虞我詐。只想耕讀傳家,再也不想涉足廟堂了。

李靖去世後,為何家族迅速衰落,連家廟都成楊國忠家的馬廄?

但這樣一來,李家的衰落就在所難免。據史書記載,到了天寶年間,李靖家在長安的府邸,被新興的權貴楊家所接管。李靖家族的家廟,竟然成了楊家的馬廄,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這種結局,倒也不是不好。正因為李靖後人避開了廟堂之爭,後來永徽年間的朝堂動亂,無數功臣之後慘死。如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的兒子杜構、杜荷等等,下場都不太好。可是李靖的後代,因為避開了朝堂之爭,反倒是得以善終了。

直到今天,在陝西三原縣,每年還有李靖的後人,按時祭拜李靖。輩分最小的後代,已經傳到了四十七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