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相聲是劇場藝術,不能遊離相對固定的特點和表演形式,否則改來改去把自己改沒了,相聲演員就成了一群搞滑稽戲的人”。——師勝傑

中國相聲界有不少子承父業、一脈相傳,父子都在相聲界鼎鼎有名的例子。比如侯寶林和兩個兒子侯耀華、侯耀文,馬三立和兒子馬志明,馬季與兒子馬東......2019年9月28日,東北相聲名家師勝傑逝世,在51年前,師勝傑的父親,同樣作為相聲界一代元老老藝術家師世元,也是在這一天與世長辭。

兩父子終其一生,都為相聲傾注了自己畢生的熱忱和心血,被無數同行和觀眾所稱道,也被一個時代的觀眾所銘記緬懷。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來自父親的影響

師勝傑的父親師世元,也曾是一位相聲名家,在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在京津一帶頗有名氣,還曾擔任過哈爾濱民間藝術團相聲隊隊長。

因為舊時,相聲被視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備受歧視。師世元也從沒想過讓兒子師勝傑子承父業,不曾想,當時他們在哈爾濱居住的地方,正是傳統藝術家們的天堂,說書的、唱戲的、唱大鼓的、演皮影的比比皆是,加上經常被父母帶著,參加“相聲大會”,看父母和其他相聲藝術表演。

從小成長的環境和耳濡目染,讓藝術的種子在小師勝傑心中生根發芽。他從小就表現出了對相聲的興趣,以及令人咋舌的天賦。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據說一次師世元夫婦表演完畢吃夜宵時,旁邊的小師勝傑自言自語了一段相聲《捉放曹》。父母瞬時愣住了。

一次,師世元在臺上表演時,順勢把那個“整天在這混的小孩”請上了臺,父子兩人配合,合說了一段兒《捉放曹》。

當時,師勝傑年僅7歲,卻毫不怯場,和父親配合得也天衣無縫,據說當時觀眾的鼓掌叫好聲彷彿要把房蓋兒掀上天去了。這場刻骨銘心的人生第一次登臺表演的經歷,也讓師勝傑自此熱愛上了這個舞臺。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在七歲。師勝傑就得以從師朱相臣為師,成為"相聲第七代"傳人。上學後,白天他在學校,晚上就到園子裡為他的觀眾和粉絲們說相聲。

小小年紀的他,就已在當地小有名氣,被選入哈爾濱市少年宮藝術團,成為該團"五朵金花"之一。甚至作為藝術團的一員,為主席、總理,外賓西哈努克親王等呈現過精彩的演出。

成年後,師勝傑對相聲的熱愛一貫始終。他曾在兵團和黑龍江劇院曲藝隊工作。並因為一次契機,遇到了為自己人生帶來巨大轉折的伯樂,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並被侯寶林收為閉門弟子。

據說當時師勝傑一聽到這個消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立馬熱淚盈眶,他跪在侯寶林前,喊了“師傅”後,激動得再也說不出其他話來。

投身相聲行業後,師勝傑一直潛心創作,可以說無愧於行業也無愧於自己的觀眾。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堅信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相聲藝術素有“中國的脫口秀”之稱。時至今日,仍然是各大文藝匯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郭德綱、于謙等相聲演員,更是藉助大眾傳媒的推動,讓相聲表演以全新的放肆,走入了年輕一代觀眾的生活,為相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聲起源於民間口頭文學以及歌唱藝術,經過長期演變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採用口頭形式,以說笑話或演繹滑稽對話逗樂觀眾的獨特藝術形式,經過幾代人的創新和努力, 到今天,相聲更顯多樣化和多元化,受眾更廣、題材內容更多樣、雅俗兼備。

但不論怎麼演變,相聲藝術的題材和素材始終紮根於民間,來源於貼近百姓的生活和當下社會的點點滴滴。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生活的原形和現象,都會成為藝術家靈感的源泉,藝術家通過藝術加工,採用一些專業的手段,比如誇張、渲染、集中矛盾等,讓作品顯得更加生動和耐人尋味。

藝術既是藝術家對生活中的美的提煉,同時也帶有創作者的價值觀、對生活的理解等強烈的個人傾向。

師勝傑的相聲表演,同樣生活氣息濃郁,時代特點鮮明,每個包袱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個不同時代的生活縮影。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師勝傑生於天津,卻大半輩子生活在哈爾濱。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曾帶給他很多創作靈感。師勝傑以黑龍江為背景,表演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代表作之一《郝市長》,講述了一位市長為了解決民生問題,深入群眾基層,連城市的早點這樣的問題,都要親自督查過問。

作品中涉及到售票員,豆腐房等事例,師先生都曾親自深入民間,採訪體驗。因為他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琢磨,才讓作品“接地氣”,與觀眾之間形成強烈共鳴。

也因為師勝傑對生活和生活中的普通人細緻入微的觀察,他得以在作品中成功的塑造刻畫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戀愛歷險記》中的呂芳、《稱的風波》中的新媳婦等諸多,都顯得豐滿立體、真實深刻。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以諷刺、矛盾和反差創造“美”

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用特寫鏡頭看人生,它是悲劇,用長鏡頭看人

用矛盾對比、諷刺等手法,激發觀眾的思考。從而將觀眾從“悲劇”帶回“喜劇”。用藝術形式背後所傳達的深刻寓意和光明,能帶領藝術欣賞者矛盾衝撞帶來的思考後更好地前行。

一直是眾多優秀藝術家詮釋藝術作品的慣用手法。

師勝傑的一些相聲作品裡,也很善於揭露一些值得人深思的社會現象,並把一些社會矛盾巧妙通過諷刺,幽默的手法予以展現。

比如他的作品《小鞋匠奇遇》,講述了一個小鞋匠自學成才、,並被一位獨具慧眼的外貿公司人事經理破格錄用,成為了翻譯。

而另一位一心想靠關係進公司的局長兒子,卻最終以失敗退場。 這部作品揭露了拉關係、走後門的不正之風,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也因師勝傑對相聲的熱愛和用心的創作,他不僅創造額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還在1985年被評為十大笑星之一。

他的很多演出劇目也曾獲獎。比如他的《郝市長》,獲1981年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調演一等獎。《肝膽相照》獲1984年全國相聲評比表演一等獎。他本人也屢次登上春晚舞臺,和其他的相聲大家合作。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相聲界的清流和一代“儒俠”

師勝傑是一個真正的儒俠,他把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和不推及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都推行到了極致。

在他看來,相聲並無所謂的流派,他也不會像一些相聲藝術家一樣,把相聲從業者們分成主流和非主流,他推崇“天下相聲是一家”,他會悉心教育徒弟們,博取各家之長,用心面對觀眾,在行業中做到一流,就是對這個事業最大的尊重。

在平時待人接物中,他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在經典綜藝節目擔任嘉賓時,他也沒有自譽為行業的拔尖者和領航者,而是謙卑地談自己的“功”與“名”。甚至在節目中依舊努力提攜自己的後輩,將自己的後輩推向更高的舞臺。

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胸襟開闊,不爭不搶,與人為善。這在這個泛娛樂化時代,實屬難得。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師勝傑在平時是一位謙謙君子,在面對大是大非時,又正義凌然,頗講江湖義氣。郭德綱曾一度受主流相聲界排擠,無人敢發聲和公開支持他,師勝傑卻參加了德雲社10週年慶典,並在表演時公開表示自己對郭德綱和于謙這兩位黃金搭檔的欣賞。

可惜師勝傑卻因常年飲酒過度,被查出肝癌。在他患病的消息被媒體曝光後,曾在春晚與他同臺演出,他的事業好搭檔,生活好朋友,姜昆、曲阜等優秀藝術家,都前去醫院探望了他,曾經在舞臺是哪個璀璨奪目的師勝傑,被癌症折磨得虛弱而骨瘦如柴。

66歲時,在自己父親去世的同一天,師勝傑終因肝癌去世,作為國家級一級相聲演員和一個富含人格魅力的人,他的過世引起藝術界的沉痛哀悼。 

相聲江湖的一代儒俠:父子在同一天去世,五十年後天堂聚首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江湖攘攘,皆為名往。一些老藝術家懷著自己對藝術的熱愛、懷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高尚人格的修養,悉心鑽研傳統文化,發掘它們的藝術價值和其他價值,在觀眾中汲取精神力量,又把精神力量通過藝術作品的再造與表達,傳達回給觀眾。

起起伏伏,萬物總會歸靜和化為灰燼,那些爭名逐利的人,或許會一輩子深陷一個痛苦的漩渦,那些光明坦蕩、懷著對藝術的尊重和崇高社會價值感的老藝人投入事業的人,將永遠被觀眾和舞臺記住。五十年後的同一天,師勝傑與父親在天堂聚首,或許還將把酒長談他們在人世間的崢嶸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