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最貴的品德,是教養

文 | 拉菲小優


這是養了個孩子,還是養了個祖宗啊?

一個孩子最貴的品德,是教養

晚上下班,地鐵裡除了轟隆轟隆的車輛行走的聲音,就是安靜地做低頭黨的人們。

忽然一個四五歲小男孩的尖叫聲打破了車廂內平靜,他撕心裂肺的叫喊一聲高似一聲,彷彿是被掠奪了什麼了不得的東西一般,尖銳且刺耳。

周邊的乘客,有的抽了個小空,睜著不甚清晰的眼睛看了看男孩尖叫的方向,直到看到在父母懷裡扭成了麻花一般吵鬧不休的孩子,方才眼睛聚了焦,卻又迅速地低下頭去看著手機上彷彿帶著磁鐵一般的內容。

有的一言不發,只是嘴角動了動,那蠕動的嘴唇似乎乾淨利落地來了句國罵,然後斜著眼睛向離孩子稍遠的地方挪了挪,又低下頭看著手機上“you win”,微笑了起來。

孩子的父母滿臉交集地哄著一身名牌衣服的四五歲的孩子說,是我不對,不應該沒給你買冰激凌,不應該忤逆你的意思,一邊又對著身邊頭髮花白穿著有著破舊的衣服的老嫗輕聲呵斥著,媽,你怎麼不給他買冰激凌呢?!

那孩子的身份彷彿已然變成了家裡的大王,家裡的一眾老小都必須臣服於他,他的話就是天意聖旨,所有人必須立即馬上執行,不能有片刻的猶豫和違背。


一個孩子該有怎樣的教養?

一個孩子最貴的品德,是教養

無獨有偶,某次地鐵換乘通道里,一個四五歲的揹著皮卡丘帆布小包,扎著兩根細細的羊角辮子的小女孩向前奔跑的時候,不小心撲倒在了地上。聽聲音明明很疼,但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小女孩一聲不吭。

我有些不忍想走上前扶起她,距離她大概兩步遠的地方,一個高高瘦瘦的戴著眼鏡的男人向我擺了擺手,一邊跟我說,讓她自己起來。

小女孩眼睛裡擎著晶瑩的淚花兒,有些委屈卻也倔強地爬起來,拍了拍自己的衣服,裸露在外的小腿已經摔得破了皮,有血絲隱隱地透出來。

她奶聲奶氣地說,“爸爸,我摔倒了。”

那個小女孩的爸爸輕聲問她,“怎麼摔倒的?”

小女孩回答,“我跑得太快了。”

女孩的爸爸稍稍斂了神色,佯裝生氣說,“下次還跑那麼快嗎?跑那麼快,萬一撞傷人是不是不太好?”

小女孩點了點頭,小聲說,“嗯,這樣不好。下次我會注意的。”

孩子的爸爸牽起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抬起頭仰望著爸爸,嘰嘰喳喳地走遠了。


你的孩子身上帶著你的影子

一個孩子最貴的品德,是教養

我們經常說,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父母,然而,作為最初、也最重要的老師,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那麼孩子在長大以後也會受到很多不良影響。

如果孩子想要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長大後會變得跋扈、不可一世,以至於做了很多錯事,甚至違法犯罪,尚且覺得自己毫無錯處,可以逃脫懲處。

這就像是去年發生在北京昌平新東方學校裡的一起求愛不成,強姦並殺害了女孩的事件。

這件事的輿論導向是,雖然事情惡劣,但鑑於孩子才16歲,所以不與追究。

明知道事情惡劣,卻不與追究?明知道一個花季少女慘死在教室裡,卻不與追究?這裡面是誰在主導輿論,是誰在枉死的女孩的事情上大肆遮掩,是誰想要保護已經犯下錯誤的男生?

後續的發展果然證明了吃瓜群眾的推斷,學校不作為想要大事化了,家長想要用錢和被殺女孩的家長私了,私了不成的時候,又買通了各種關係,於是就有了某些不負責任的媒介說,雖然事件惡劣,但才16歲……

但?才?如果那個被殺的是他們的孩子呢?他們還能如此冷漠和“理智”嗎?

你的孩子身上,無一例外地帶著自己的影子,學校的言教很多時候抵不過家庭的身教。

一個孩子最貴的品德,是教養

美國著名作家、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裡這樣說道: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一個家庭裡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如果家庭教育是錯誤的,甚至是反社會的,那麼這些孩子會成為失敗的教育下的作品,即便是走向了社會,因為被灌輸了太多做錯事會有家庭佑的觀念,有金錢這個很好用的武器,可以推動媒體,推動鬼神,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一個家庭對於孩子有兩個方面的責任:養育和教導。養育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切好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思考的環境;而教導是教人明辨,知禮,寬容,以及有是非觀念和道德。

只是把孩子餵養長大,那不是教養,那只是養育。

我一直相信的是,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單純的,無害的,是可以經過打磨的珠玉,可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卻讓他們退化成了表面塗滿黃金,內裡卻是冥頑不靈的亂石,何其可惜!

一個孩子,甚至一個人,最珍貴的品德是教養,這教養小到不能在諸如地鐵,公交車,飯館這樣的公共場所大聲喧譁、隨地大小便,大到自己要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再到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多麼希望未來的時候,沒有熊孩子和熊家長去公園裡摘花,捉螢火蟲,破壞公物,也沒有熊孩子在做錯事後,驕傲地呼喊“我爹是李剛”就免於受到懲罰,而是成為對這個社會,對於身邊人有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