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揭祕|你總是感覺被排斥,其實是你的攻擊性在作祟

你是否是這樣的人:

走在路上,總感覺別人盯著自己看,是在心裡嘀咕著什麼?

打招呼或者說了一句話,對方的反應不夠熱烈,你就覺得對方心裡肯定對你有意見或不喜歡你?

對什麼事情都草木皆兵,害怕別人任何可能帶有敵意的動作或者言語?

如果以上回答都是“是”,那麼你可能得了一種叫做排斥的病。

有個粉絲來信說她感覺自己走到哪都招人煩,可同時她又說跟大家剛接觸的時候感覺都還挺好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的,慢慢大家都不愛搭理自己了

三十多歲的她,感覺自己一直經歷著這種從一開始相處還可以但到後面大家就都不搭理自己的循環。

有次她跟一個朋友聊到自己家裡有個閒置的桌子問鄰居想不想要,後來鄰居委婉的拒絕了。

下次再碰到朋友的時候是在家樓下,這個朋友正在跟她的一個鄰居聊天。

她路過打了聲招呼就走了,感覺朋友好像在跟鄰居說些什麼,再碰到鄰居的時候,鄰居就不再跟她說話了。

社交心理揭秘|你總是感覺被排斥,其實是你的攻擊性在作祟

應該有很多人有這位粉絲的類似情況,經過一件事後就突然感覺朋友疏遠了,然後就不再聯繫了。

事情看上去似乎是那位粉絲的朋友跟鄰居說了她的壞話,導致鄰居最後也沒有跟她說話了。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是。

雖然粉絲提供的信息比較簡短,但我們發揮同理心的作用不難發現:

這位粉絲對好友拒絕了自己的好意是有情緒的。

因為她渴望獲得認同,而被拒絕意味著“我提供的東西不好”也就意味著“我不好”。

她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因而內心產生了攻擊性,但這種攻擊性被她習慣性地壓抑下去了,可能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再次碰到朋友的時候,由於她被壓抑的情緒促使她多想,而後的鄰居不跟她說話成功證實了她的假設:她的朋友跟鄰居說她壞話了。

看上去天衣無縫的邏輯,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漏洞:

第一,朋友拒絕你的閒置桌子,只是因為她不需要。

你提供了閒置的桌子是你對朋友的善意,但是人家拒絕也是她的自由,而你把這當做了一種攻擊性和敵意,潛臺詞就是她必須接受你的桌子才行,這顯然是不對的。

第二,鄰居不搭理是事實嗎?

或許是兩個人碰面的時候鄰居沒有看到你呢?

又或者是對方正在忙其他事情不方便回應呢?

你還沒有再次跟鄰居確認這件事的真實情況,就直接判了這件事死刑。

之所以這個邏輯推測如此順理成章,是因為這位粉絲內心被壓抑的攻擊性需要一個釋放,對那個拒絕了她閒置桌子的朋友是有不滿的。

社交心理揭秘|你總是感覺被排斥,其實是你的攻擊性在作祟

既然生活中很多事情經常會因為我們的心魔作祟而導致我們被矇蔽了雙眼,錯認為是別人在排斥自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破除心魔,正確看待外界發生的事情呢?

第一,學會表達情緒,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我們已經知道了,自己之所以覺得別人排斥自己,是因為我們內心對對方有攻擊性,所以投射出去認為是別人對我們有攻擊性、排斥我們。

破除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要學會釋放掉內心的攻擊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上面粉絲的案例中,她完全可以在朋友拒絕了她的好意的時候表達自己的難過情緒。

“本來我還希望你能接受我的這份心意,現在你拒絕了它,我心裡不是很好受”。

社交心理揭秘|你總是感覺被排斥,其實是你的攻擊性在作祟

第二,多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

我們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觀臆想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跳出來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這樣有助於我們從感性的判斷迴歸到理性的思考。

在這個粉絲的案例中,只要她多問自己一句:

“朋友拒絕我閒置的桌子真的代表她不喜歡嗎?有沒有可能是她真的沒有需要,或者她家裡沒有地方擺下這張桌子呢”。

當我們多問自己幾句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原來的判斷有很多破綻。

社交心理揭秘|你總是感覺被排斥,其實是你的攻擊性在作祟

第三,積極跟當事人確定。

想再多,不如直接跟對方確定,瞭解她們的真實想法來得更實在。

很多時候我們的猜想一經對方驗證就會不攻自破。

如果覺得鄰居打招呼的時候沒有搭理自己,可以直接去聯繫她,瞭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