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跟你說了多少遍,為什麼你就是不聽呢?”
“犯了錯說你幾句,你還不耐煩了?”
“寫個作業,催你幾次了還沒寫完,你怎麼就這麼墨跡!”
這些話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在教育中,當孩子出現在同一個問題上屢次犯錯的時候,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忍不住會對孩子怒吼或者“唸經”,以為苦口婆心的勸導會幫孩子改正錯誤,而實際上,總是徒勞無功。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上初中的鵬鵬,三番五次帶手機上學。這一天,鵬鵬再次因為上課玩手機遊戲,被老師抓到了個正著。

老師把媽媽叫來談話,想要給他停課一週的處分。

回到家,怒火中燒的媽媽自然是非常嚴厲的訓斥地兒子,她說:

“為什麼跟你說過多次,你還是把手機帶去學校!你難道不知道學校嚴令禁止學生帶手機嗎?”

“別人認真上課,你在手機,這麼不思進取,以後你怎麼考大學!怎麼能有出息?”

“我整天工作賺錢,回家還得給你洗衣做飯,我這樣辛辛苦苦都是為了誰,你怎麼就一點不體諒父母呢?”

……

沒想到,媽媽的話非但沒有讓鵬鵬認識到錯誤,反而激怒了他。

鵬鵬對著媽媽哭喊著:“我是差生!反正也是給你丟臉!乾脆你不要賺錢養我,我也不用再去上學!”

說完,鵬鵬摔門就跑了出去。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明明犯了錯,卻還理直氣壯!

鵬鵬為什麼會如此自暴自棄?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經常犯同樣的錯誤,還屢教不改?

不管父母怎麼批評教育,似乎孩子的聽覺對我們設置了自動屏蔽功能,無論是嚴厲的批評還是耐心的開導,都對他絲毫不起作用。

其實,孩子的這種“叛逆”,都是父母過度管教,引起了“超限效應”導致的。

一、警惕“超限效應”引發的“無效溝通”

1、馬克·吐溫捐款變“拿”錢

“超限效應”其實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最初,他感覺牧師講得很感人,於是打算捐款。可是10分鐘過去了,牧師仍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在講,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卻氣憤地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

馬克·吐溫之所以不捐反“拿”,就是因為牧師演講的時間過長,讓他產生了極為厭煩的情緒。

這種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就叫做“超限效應”。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結合上面鵬鵬的案例,就上學帶手機這個問題,鵬鵬媽媽顯然已經不是第一次管教孩子了。但是她將“不學無術”與“不感恩父母”這兩個毫無關聯的問題勉強捆綁在一起,這種過度的說教,最終引發了鵬鵬的強烈牴觸。

其實,犯了錯的孩子都是會感到內疚的,可若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揪住這個錯誤不放,反覆說教,或者直接把問題上升到一個孩子無法認同的高度,這就引起了孩子的不耐煩。最初的內疚,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討厭和抗拒。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2、無效溝通

不管媽媽給與多少勸導和管教,都無法讓鵬鵬有效的改正錯誤,鵬鵬母子倆的這種溝通狀態,就是“溝而不通”。

其實所謂的“無效溝通”,是針對“有效溝通”提出來的。

人們通過聽、說、讀、寫等思維的載體,以會見、對話、討論或者書信等方式,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自我想法或態度,讓對方接受。這種就叫“有效溝通”

若是溝通的對方無法理解或者因為種種原因不肯接受,這種溝通就是無效的,也被叫做“無效溝通”。

當父母多次嘗試與孩子建立連接,但是孩子不願做出回應,或者拒絕接受的狀態,就被叫做無效溝通狀態。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呢?

二、為什麼“超限效應”會讓孩子屢教不改

1、小心“超限效應”引發的“大腦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

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怒氣沖天的大喊大叫,孩子的大腦就會自動將這種“管教”識別成為一種危險信號。

這時,大腦的逃生機制形成,他們會想:“這種責罵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而此時如果父母問:“以後你還這樣嗎?”孩子就會立刻回答:“以後再也不了。”

這種在“大腦逃生機制”的引導下產生的“認錯”,往往沒有經過孩子深刻的反思和認知。

更多的時候,孩子只是被父母這種惡劣的態度或者情緒震懾住了,並不一定是真的明白以後要怎麼改正錯誤。他們只是想迅速從這種“威脅”中逃離出來,自己就能鬆一口氣了。

也就是說,這種過度批評並不能讓孩子有效的改正錯誤,反而會引發“超限效應”。

這種情況下,孩子連錯誤本身都沒有完全認識清楚,何談改正錯誤呢?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2、超限效應會讓孩子對批評免疫

那麼有的父母又說了,我們沒有大喊大叫,為什麼孩子也感到不耐煩?

這是因為超限效應不僅會引發“大腦逃生機制”,還會讓孩子對批評產生免疫力。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小凱上學經常遲到,每次遲到都會被老師罰站在教室外。起初小凱還會覺得有些難為情,次數多了以後,每當同學問他:“今天又來晚了?”他也只是苦笑著說:“那就罰會站唄!”

後來,小凱被老師當做了遲到的“典型”,每當規勸同學們要守時上課,不要遲到的時候,總是不忘加一句:“不要像我們班小凱這樣啊!”

就這樣,遲到罰站成了小凱的“家常便飯”,他也逐漸對這樣的懲罰習以為常,更別提改正了。

雖然老師並沒有對小凱進行嚴厲的訓誡,但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相同的方式對小凱進行刺激。就算剛開始的時候,小凱會感到內疚或者難為情,經過這種反覆刺激,他已經對老師的懲罰產生了免疫力,又何來改正之說呢?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3、施教者的共性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因為“超限效應”而對懲戒免疫,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施教者身上。

總結起來,這樣的施教者往往會具有這樣四個共性。

a、多以自我為中心

正如文首的彭鵬鵬媽媽,她將孩子犯錯與“不感恩父母”強行捆綁,並沒有及時理智的讓孩子懂得,不良的學習態度會嚴重影響成績,而是讓孩子產生一種“學習是為回報父母”的被動理念。

比如被老師批評“媽媽會沒面子”,不好好學習就難報“父母養育之恩”等等。這些都是施教者以自我為中心的體現。

b、沒有注意批評的方式

很多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忍不住大吼大叫。這樣的施教者往往覺得自己的方式很奏效,實則不然。

孩子被激發的大腦逃生機制,會令他們為躲避“危險”而迅速尋找出口,所謂的“我知錯了”或者“再也不敢了”,其實只是應付當前“危機”的一種緩兵之計。

c、沒有把握好懲戒的力度

常常遲到的小凱,並沒有在思想上認識到遲到會帶來的影響,他只是形成了“遲到會被懲罰”的單一思維。當他不再懼怕懲罰的時候,遲到對他來說自然不算大事。

如果老師可以改變懲戒方法,進行深入思想的談話,或者直接問責他的監護人,請他們一起來監督,那麼小凱遲到的問題也許就能順利解決。

d、期望值過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可越是對孩子給予厚望,越是無法接受失望的落差。

就像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學霸喬英子和媽媽宋倩那樣,媽媽對成績優秀英子給予厚望,一心希望英子考清華北大。可是當英子後來告訴媽媽,自己的理想是南大的天文系時,媽媽崩潰難以接受。

最終,宋倩發現女兒患上抑鬱症,險些自殺的時候,她才醒悟,自己過高的期望值早已讓孩子如牛負重,這才導致孩子拼了命也想要反抗。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三、善用“南風法則”,四個步驟有效避免“超限效應”

毋庸置疑,“超限效應”會讓教育產生阻礙作用,那麼,怎樣有效的避免“超限效應”,令施教者與受教者暢通無礙的交流呢?

1、少說多聽,瞭解心理訴求才能對症下藥

美國著名的教育大師卡耐基曾經說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對孩子而言,聆聽他們的心理訴求,其作用遠遠大於指責。

正如醫生診病,只有先了解病情,才能給與針對性的治療,對症下藥。

比如,父母催促孩子寫作業:“這麼久了你作業還沒做完!”“快點寫,再寫不完罰你抄三遍!”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見了長輩要問好:“每次見人都不愛說話!膽小鬼!沒禮貌!”等等。

諸如此類。

父母在一味地發洩不滿情緒時,沒有思考孩子究竟為什麼“寫作業磨蹭”,為什麼“見人不愛打招呼”。

只有父母能夠多傾聽孩子這些原因,並給出相應的糾正方法,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聰明懂事,人見人誇。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圖片來源於幾米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2、簡明扼要,步驟明確才能有效解決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最忌“借題發揮”。

就像上面鵬鵬上學帶手機的案例,媽媽指責鵬鵬不懂得體諒父母就是在“借題發揮”。

倘若我們換一個處理方法。首先詢問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帶著手機去上學,充分了解原因後,在提出幾個幫助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比如玩手機只能在週末,或者假期;

玩手機的時間限制在1-2小時,不能因此而耽誤寫作業;

手機不允許再帶去學校。

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麼就以“本月失去玩手機的資格”為懲罰。

如此簡明扼要地幫助孩子明確改正錯誤的方法,相信孩子一定也樂於聽從。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3、善用“南風法則”,寬容比批評更有效

有一則這樣的寓言:

北風和南風想比試誰更有威力,他們相約看誰能將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得寒風入骨,結果行人們卻將大衣越裹越緊,為了抵抗北風的侵襲。

而南風,卻選擇了與北風截然不同的做法,它只是徐徐吹動,行人覺得暖和,於是開始解開紐扣,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能讓人脫下大衣,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求。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的心理反應,被稱作“南風效應”,也就是“南風法則”。

教育孩子,恐嚇甚至棍棒式的“北風式”並不可取,而“南風式”的溫情教育、表揚教育,才能培養孩子自覺向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4、承擔後果,親身經歷才能印象深刻。

都說做一個好媽媽,不如做一個懶媽媽。

當孩子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時,很多父母都會難掩氣憤,忍不住大吼大叫,甚至直接開打。比如,孩子貪玩,總是完不成作業,每次都要父母三番五次的催促,而這種“催促”對孩子來說就是“無效溝通”。

這時,不如我們換一個方法,變“催促”為“提醒”,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及時完成作業,那後果就是老師的批評。

當孩子能夠懂得“不好好吃飯會捱餓”,“不起床會遲到的時候”,他就一定能夠變被動為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心理學:摒棄超限效應帶來的無效溝通

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

好的教育,應該適當“留白”,亦如中國繪畫中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有了空白,才能存有美感。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適當“留白”讓他們自己去反省,去思考,對待錯誤也不要窮追不捨,保持與孩子良性的溝通,並幫助他們找到科學有效的應對法則,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心底裡願意接納教育,認同教育。

關於作者:

我是@曼青育兒說 :家有三個寶寶的全職寶媽。生活終將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前行的人,願我的詩酒,能慰你一路風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