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無悔人生——新書《坦蕩人生無悔路》寫作體會

曹鳳岐 7月4日

曹鳳岐在講演,2018年6月3日

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我今年73了,我的經歷就是一部"命運交響曲"。先從命運的角度,談我的寫作體會。

命運具有雙重性。首先,一個人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環境是分不開的,每個人都逃脫不了。改變我命運的是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今天的曹鳳岐,是改革開放給了我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報效的這種熱情、激情,所以我能做出點成績。這就是命運。

命運第二重性是,個人在大環境中,是否就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命運對個人來說,是有能動性的,有主動性的。我到大學以後,只上了一年課,我不想接受命運的安排,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的新書很多人都看到了,你們慢慢地去讀,個人有個人不同的經歷或者興趣,不一定全書都讀,可以讀你們感興趣的章節。我在這裡不想介紹書的具體內容。結合我的幾首詩詞來講解我的人生經歷。

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第一首是《五十五歲情懷》,是我在55歲生日時寫的。

五十五載岐鳳鳴,

風雨甘露伴我行。

從小寒家多病體,

長大陋室一書生。

經世濟民探新路,

教書育人獻真情。

雖是陽光近夕照,

壯心不已再攀登。

我是大器晚成。一直到55歲我才有點知名度。在55歲以前是默默無聞的。在這個過程中有風雨,有甘露,這首詩我回憶了"從小寒家多病體,長大陋室一書生"情況。大家看我書中"童年記憶",包括"中學時代"的某些章節,我是雙胞胎,弟弟病餓而死,我小時候也嚐到瀕臨死亡的滋味,人快到死亡的時候已經不知道痛苦了。我好像走在一個四周毫無人煙的曠野,天昏地暗,心裡非常害怕,不知道向何處去,只是後來聽到母親在呼喚,我醒來以後在看到我母親和我的姐姐在哭喊著我的乳名,可以說這也是一個真實的經歷。後來還得了一場大病,我12歲的時候得的腎結核,損害了一個腎。我一直腰痠腿痛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一直到1990年在北醫三院檢查身體,找不到一隻腎,實際已經萎縮了。後來追問你是不是得過什麼病,我告訴醫院我得過腎結核,醫生才說你這是陳舊性腎結核,趕快動手術拿掉,結核菌還在裡面,如果不拿掉不知什麼時候還要發作。1991年切除了病腎。

"長大陋室一書生",書上也寫了一些。70年我是留校了,但是當時也是集體宿舍,後來夫人1974年調過來了,調過來沒地方住,我們是在學生宿舍老34樓,當時樓裡有一個招待所,我們臨時住在招待所,人家讓我退房,我就不退,因為沒地方去,後來老34樓改為家屬宿舍,所以戶口落在老34樓,現在已經拆掉了,建成了光華新34樓,所以應該算是陋室。我在郎潤園與人合住了十多年,3家合住一個單元。最大的問題是早晨上廁所要排隊。一直到1996年我們才一家住一個單元。

我一直沒放棄學習。我在1968、1969年復課時,一直到1970年留校後,學習了一些經典著作,尤其我自學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做了詳細的筆記,在筆記本的首頁,我把馬克思這段話抄上了,"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我看了三卷,可以說現在能看完三卷《資本論》的人已經不多了,尤其是我重點看了《資本論》的二卷、三卷,資本循環與週轉,生產流程,金融資本,實際很多精華在二三卷。一卷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剩餘價值理論,二三卷講了資本循環和週轉,生產過程,尤其三卷,講了金融資本和股份制。我的股份制和資本市場理論都是從《資本論》裡來的。我不服從命運的安排,而是靠自己學習和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再給大家介紹一首詩《花甲有感》。

六十花甲憶人生,

追夢求真路難行。

股份改革點星火,

證券立法鑄章程。

創建學院基石奠,

培育英才心血凝。

榮辱盛衰淡如水,

灑向人間一片情。

這首詩和55歲不太一樣了,已經做出一點成績了,這首詩裡談到追夢求真路難行,講了我怎麼樣提倡股份制改革,怎麼起草《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尤其是工商管理學院和光華管理學院的創立。厲以寧教授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創建者,我則是主要的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我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時經濟學院和學校不同意建立工商管理學院,經過努力才同意。後來(臺灣尹衍樑)資助,經過艱苦的半年談判才建立了光華管理學院。我為了培養英才也花費了大量心血。這裡的感悟是"榮辱盛衰淡如水,灑向人間一片情"。

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再一首詩非常重要,《坦蕩人生無悔路》:

六十四歲臨退休,

不知不覺白了頭。

青春年華進北大,

瘋狂時期斷紅樓。

未敢停歇重起步,

竭力前行不回頭。

坦蕩人生無悔路,

熱血丹心寫春秋。

這首詩重要在什麼地方?詩的最後有兩句話"坦蕩人生無悔路,熱血丹心寫春秋",前句被用為本書書名,後句為序的標題。這裡我要感謝楊辛教授,96歲高齡的楊辛教授為我的書題寫了書名,蒼勁有力!給我的書有非常大的增色。這裡面談到了"六十四歲臨退休",實際上北大教授是63歲退休,但是我是申請工作到了65歲,學校批了,但是到64歲我就臨退休了。"不知不覺白了頭",這裡面回顧的不是從小寒家多病體了,回顧的是"青春年華進北大,瘋狂時期斷紅樓",青春年華我進了北大,很幸運,但是沒學到東西怎麼辦?自己怎麼做?"未敢停歇重起步,竭力前行不回頭",在教學、在科研各方面我一直是向前努力。當時畢業以後留校,領導說你做行政吧,我不做,我說我就喜歡搞教學,喜歡搞科研。在科研的時候,比較早地提出股份制,因為提出股份制我的教授職稱被拿掉了,這是在全校兩級學術委員會全通過的情況下,被拿掉的第一人,教育部有的人甚至說,誰都可以當教授,就是曹鳳岐不能當。但是我後來還是堅持股份制改革。我的感想是"坦蕩人生無悔路,熱血丹心寫春秋",這首詩非常重要,反映了這是我的書的核心思想。

下面這是我退休後寫的一首詩《退休有感》:

六十六歲辦退休,

酸甜苦辣五味稠。

盡心教育四十載,

力推改革三十秋。

事業有成良知在,

功德未滿憾事留。

廉頗雖老尚能飯,

吾輩伏櫪任白頭。

表達了我雖然退休了,但我退而不休,還要做些有利於黨、國家和人民做事情。

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水調歌頭·參加光華管理學院30慶典有感》:

三十年慶典,師生加高朋,回首當年創業,艱難向前行,水房裡面辦公,電話無處安放,教員十幾名。成立商學院,發展得飛騰。

蓋大樓,引人才,育精英,出謀改革良策,大業事終成。喜看學院輝煌,一代新人成長,心中感慰平,百年北大夢,而立光華情。

書裡已經談到了,當年我和厲以寧在水房裡辦公,這是唯一能找到的一張照片。我們只有十幾個教員,當時學校不同意成立光華管理學院,說你們哪有實力,哪有教員。1993年3月我在香港和吳樹青等校領導從夜間十二點以後談到三四點。我說清華是工科院校,它都1984年成立經濟管理學院,北大是文科為特點的,為什麼管理沒有呢?另外得先有一個廟,才能有僧人過來,這是我講的理念。吳校長當場拍板同意建立工商管理學院。回校後吳樹青讓我代學校起草給教育部申請建立工商管理學院(包括招收MBA學員),教育部批准了。我們在此基礎上蓋大樓,引人才,育精英。厲以寧為代表的光華學者提出的很多改革開放的理論,包括股份制,包括資本市場,包括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包括城鄉一體化,城鄉發展戰略,我們都提了很多新的建議。學院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30年應該今非昔比,所以我感到心裡非常之高興。

曹鳳岐:坦蕩人生無悔路

最後我再引了一首詩,《本命年感懷》,是2017年1月28日,雞年的大年初一寫的。

今年是雞年,本人屬雞,雞有五德: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吾嘗以德約束自己,又到雞年,感懷萬千。

又逢丁酉本命年,

轉眼吾到七十三,

改革何曾懼誤解,

教書哪敢怕鑽研。

在職無私拼事業,

退休公益助學壇。

雄雞啼鳴為報曉,

笑看百花開滿園。

我的人生感悟,在書上有這麼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這非常重要。我從小受的是正統教育和傳統教育,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人民,有報效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我覺得這些思想在支撐著我前行,支撐著我努力,支撐著我實現奮鬥目標。我為什麼寫這本書?我就想我們的年輕人,我們的孩子能不能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現在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是你不好好學習,以後掏大糞去,你好好學習才能賺大錢,對不對呢?賺錢是對的,但是如果把我們的孩子目標定在這裡,整個民族感,國家感,這種榮辱感就沒有了。我們培養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

第二,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必須做出艱苦的努力。天上不可能掉餡餅,沒有艱苦的努力和奮鬥,是不能實現自己理想的,我曾中斷學業,畢業後又沒有正經地做學問,如果不猛起直追,也就垮掉了。我們這批人,我在序裡說的老五屆,被人稱為垮掉的一代,被遺忘的一代。但是我們不甘心,我們這些人後來大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為什麼?我們有一顆為祖國、為人民貢獻出我們的力量決心。

第三,人生一路是不平坦的。我們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樣才可以。由於我提倡股份制,主張發展資本市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我沒有放棄,一直在堅持。歷史證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我耽誤了四年學業,留校後又有"曲折十年",實際上從1965年到1980年,幾乎人生的最好的十五年被耽誤掉了。但是有沒有收穫呢?有收穫,我學會了堅持,我學會了堅強,我學會了隱忍,我學會了努力,這就是我學會的。沒有這些經歷,也許我會自暴自棄,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

第四,萬事德為先,愛使自己成為有覺悟、有道德的人,要老實做事,紮實做人。不張揚,不浮誇,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任何時候都要清白做人,不貪不腐。

第五,做人要胸襟坦白,光明正大,坦坦蕩蕩,要活得瀟灑,樂觀,豁達,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所以有人說曹鳳岐你挺好,你現在沒毛病,實際上我從頭到腳沒有沒毛病的地方,但是我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病人,看成病人可能更加有病,或者活得更短,因為老在想什麼時候會死。不去想,該幹什麼幹什麼,這就行了。所以有病似無病,人老心不老,只要精神在,永遠是年輕。這就行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柯察金的一段話一直是我銘記在心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我在書的最後寫的一段話,"我是一顆蠟燭,在我能夠燃燒時,我儘量撥亮燭心,讓它發出更多的光和熱;當蠟燭的光開始暗淡時,我用它點燃更大的火把,點燃一把長明燈,讓它繼續發光發熱"。我寫這本書是在宣傳一種思想,一種理想,一種情懷,一種理念,一種精神,我希望我們各位都有一種向上的精神,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我的體會。

(曹鳳岐教授在《坦蕩人生無悔路》首發式上的講演,2018年6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