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美團外賣升傭

作為全國範圍內做大的外賣平臺,美團外賣升傭了。

這個消息先是從央視的《經濟信息聯播》傳播開來,繼而在網絡上也上了熱搜。

也說美團外賣升傭

外賣轉送,跑腿

數據是美團的佣金一路提升,從5點到15點,到如今的22點。而餐飲行業的利潤為30-40點。

美團外賣立志分走一半。一些小商家扛不住了,紛紛吐槽。

回顧外賣這不到三年的歷史來看:

美團外賣誕生於美團在線點餐之後,沒有在線點餐這個大的流量池,就談不上後來外賣的迅速發展。而美團在線點餐那時是經歷千團大戰後剩下來的王者,之所以這麼牛,確實是當時團購的模式真正的惠及到了消費者。大家才樂此不彼在線上下單。以至於很多新店開張,如果不是美團,大家怎麼知道它呢?

因為團購,本來就是要比到店價便宜一點才符合常理。可以理解為商家為了擴大知名度,營銷,促銷,讓利消費者。但是在使用美團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商家因為可能在讓利消費者的同時,也要讓利美團平臺,後來下線了,原因是美團拖欠他們的錢,或者是產品新價比、或者服務,美團網上差評連連,傷了口碑,乾脆下架。也有的商家,小心翼翼的說,你付現金給我,我以美團價給你,怕線下客戶聽到不滿。那時候,二維碼收單還沒像現在一樣普及。

這些都是小商戶,或者新店開張,店家實力不強,店主也沒有遠大目光。其實,聰明的店家最不應該計較的是客戶。一些有實力的店家,有自己的品牌,營銷方案的,他們不上美團的在線點餐平臺。他們開發自己的餐券,自己的小程序,公眾號,自己的點單機。比如麥當勞這個全球連鎖企業。而本地化強大的店家,在本地口碑不錯的,不需要借流量的店家,他們光明磊落,線下客戶到店,價格也一樣,並不是貴出很多。像雞的店,還有一些地鍋燉,線下去消費,無論現金,還是掃碼付,價格並不太貴,人們當然沒有動力去線上點餐了。這就是區別。

可是小店,新店的數量畢竟大,他們都會上美團,客戶這頭貪戀團購的便宜,自然就有了龐大的流量,小店就要犧牲利潤,打造名聲上。從這些流量中,必然會產生那些工作忙碌,無暇自己做飯,或者到店還要等一下的堂食,外賣就誕生了。

要說最初平臺為了打造這個生意,也是犧牲了很多的,對客戶的讓利幅度尤其大,當時的滿減活動,使得叫一單外賣甚至比堂食都要便宜,雖然店家也利潤微薄了一些,但是平臺對商家的佣金,最初說是5點,那是平臺應該是處於燒錢虧損的。那時候,平臺收著商家微薄的佣金,補貼客戶,補貼外賣小哥。

那時候的外賣小哥,既可以也許從專門的app也與接單賺錢,那時候有個蜂鳥快送的,也可以專職做美團,或者餓了嗎。

所以外賣漸漸豐盛,平臺強大,外賣小哥也多變成了專職的騎手。就是美團,餓了嗎,有了自己的職服,頭盔,車子後面的食物箱都是自己的標誌,而且他們的車子上還喜歡掛個小三角旗。同時,也誕生了一些專門的外賣店,店家沒有餐廳,只有一個廚房,客戶是買完即走。類似於炸雞排的那些大臉雞排正新雞排或者一些飲品店,比如蜜雪冰城。

這些專職的外賣店,和外賣平臺深度合作,提前接單,提前備餐,既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也省下了一大部分客廳的租金。這些外賣店,幾乎就是隻有廚房,或者僅僅兩三個餐位。主要服務於外賣。每份外賣都會投遞自己的菜單。

如今三五年過去了,行業的局面漸漸打開,美團外賣升傭是正常的,商家不樂意也沒辦法,他們沒有話語權。當初大家各方都覺得好,商家好,客戶好,外賣小哥好,覺得新行業就是好,好像人人都是受益者,沒有人犧牲,其實,那時,平臺是最大的付出者。只不過因為規模擴張,這個付出被快速的車輪掩蓋了而已。

也說美團外賣升傭

外賣小哥,邊接電話變走

當初入駐的商家,就該想到有今天。美團立志拿走餐飲行業利潤的一半。也許是對過去付出的補償。所以美團的回應也很剛。運營成本,人力成本提升。店家如果拿不出,就該淘汰。美團的意思是,你該做暴利的產品,讓客戶為你埋單,分一半給我。不然你就走吧。

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由消費者埋單,消費者樂意,ok。

不然的話,一些承受不住的小商家固然是滅了,可平臺也會痛一痛,不會那麼輕飄飄。

除了美團,還有餓了嗎,現在微信也有附近的餐廳了,好些餐廳不會像麥當勞那樣開公號,小程序,會上抖音開營銷號。。。

大浪淘沙,誰都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