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2020年5月1日《人民法院報》5版

時至暮春,草木繁盛,萬物競發。

接連颳了幾日大風,4月23日,北京晴空萬里。

這一天是法學泰斗、中國刑事訴訟法學奠基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原校長陳光中先生的90壽誕。

在法學界,這實在是一個喜慶的日子。遺憾的是因為疫情,原計劃的祝壽宴不得不推遲。電話、微信、郵件,隔著屏幕祝福雪片般紛至沓來,師生微信群異常活躍。

這位90歲的老人給自己的微信取名“鐘鳴老人”,他希望自己能像銅鐘一樣,常撞常鳴,鶴鳴九皋。

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如水之明——

邁向現代化司法的立言者

陳光中喜歡看新聞,手機裡裝了幾個感興趣的新聞APP,“熱點事件我都會同步知道。”

2001年,陳光中被中國政法大學聘為終身教授。此後的近20年,他的生活裡就沒有“退休”二字。

儘管這幾年腰椎不好,視力下降,耳朵離不開助聽器,但他依然思維敏捷,忙著講課、帶學生、參加各種會議,晚上經常看書工作至12點,始終對國家的法治建設保持著敏銳觀察和準確判斷。

2017年5月27日,備受關注的於歡故意傷害案二審在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庭審中,控辯雙方充分還原案件事實,法庭平等、充分保障各方當事人權利,無論是哪一方代表,都可以充分發言與辯駁。十幾個小時的庭審,吸引了無數網友“圍觀”。

當日在現場旁聽庭審的百餘人中,有一位耄耋老人,兩鬢斑白,但精神矍鑠。他就是著名刑訴法專家陳光中先生。頭一天,他坐了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從北京專程趕到濟南。

“二審在程序公正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法庭對事實和證據的“較真”得到了這位刑訴法學界泰斗的認可。

“於歡的行為造成了一死二重傷一輕傷,這樣嚴重的危害後果本應判刑更重,但是法院考慮到於歡有被侮辱情節等一些因素,綜合各方利益考量,平衡各方利益,最終判了他五年實刑,做到了罪責刑相適應。”二審宣判後,陳光中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法治的靈魂是公正。”在陳光中看來,公正司法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最重要的一個窗口。他多次撰文指出,“一個國家的法治必須從程序正義起步,才能落實實體正義。”

聶樹斌案、張志超案、陳滿案,一個個名字、一份份判決,在當代司法史上刻下了清晰的痕跡,這背後都凝聚了陳光中的關注。離析案情,組織專家討論,提出意見建議……疑罪從無、證據裁判、審判獨立,長久以來,他持續呼籲的推動程序正義的主張,在司法審判中基本得到了實現。

“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要並重,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要並重。”刑事訴訟是個矛盾的集合體,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矛盾事關重大。這一充滿平衡色彩的價值觀來源於陳光中的“動態平衡訴訟觀”,亦是他多年來訴訟法學思想的總結和概括。

作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創者和重要奠基人,陳光中一生都在研究刑事訴訟法,並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推動中國司法的進步。

1999年1月,陳光中被聘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邀諮詢員,連續任期三屆至2015年。“特邀諮詢員不簡單是我的社會兼職,而是我的學術生活本身。”陳光中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一場邁向現代化司法的改革大幕拉開。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身體力行完成了兩個試點項目。

走遍7個省份的10個城市,2013年,歷時一年多的調研成果《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若干問題研究——以實證調查為視角》問世。其中,確立重複供述排除規則,採取“同一主體排除”等一些重要觀點直接被2017年“兩高三部”聯合發佈的《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所吸收。

顧不上休息,2014年10月,陳光中帶領他的團隊又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庭審實質化與證人出庭作證實證研究”項目調研。

敏銳的問題意識和強烈的現實關懷是陳光中治學的特點。持續數十年的理論研究,大量的實地調研令他陷入對司法改革實現路徑的深層次思考,於是提出了系統的改革主張:完善辯護制度、刑事訴訟原則和證據規則、司法責任制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關注科技時代刑事司法的發展。他倡導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更是在全國政法系統引起積極反響和廣泛認同。

現在,只要有機會,他依然在為司法改革發聲:解決法官的待遇和各種保障問題,法官收入要比一般公務員高,中央要逐步加大司法經費的撥款力度,為以後進一步改革鋪路……

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如日之升——

法治文明進步的推動者

北京西北四環一座靜謐的小區裡,綠樹成蔭,花香滿徑。

陳光中租用的辦公室就在這裡。其客廳被佈置成了一間小型會議室,用來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書房在最裡面,朝南,光線很好。

現在,他的世界多集中在書房裡,一張被書籍和報紙鋪滿的小書桌前。可他的世界又很大,房間裡擺滿了關於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書刊,還有大量中外法律書籍。

“刑訴法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做學問不能只在書齋中坐而論道。” 要 “博而後精、學以致用”。陳光中如是說。

總結一生的成就,陳光中說自己只做了兩件重要的事:參與刑訴法的修改,對訴訟價值觀的探討和堅持。這位鮐背之年的長者親切、謙遜、睿智、和藹,不擅長包裝自己,出人意料地坦率。

“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民主法治國家,這是我年輕開始學法律時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我一生治學的指針。”實踐中,陳光中善於將理想精神傾注於專業的制度設計。

新中國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誕生於1979年。1993年,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第15個年頭,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這部帶有“應急”色彩的刑訴法,其理念與模式已落後於時代,呼籲儘快修改完善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

那年10月,陳光中收到了一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來的函,請他組織起草一份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當時身為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全國訴訟法研究會會長的陳光中,接到函件“既感到興奮光榮又覺得千斤壓頂。”

他立即組織起學校裡的骨幹力量,在調研、考察的基礎上,起草出了《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

“建議稿最重要的建議有三條:一是改革審判方式,增加辯方的話語權;二是律師在案件偵查階段可以介入;三是確定疑罪從無的原則。”在回顧這段往事時,陳光中說。

刑事訴訟法涉及公權和私權的再分配、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相比於屬於實體法的刑法,屬於程序法的刑訴法修改困難可想而知。“涉及多方權益的‘疑罪從無’辯論激烈。”“反對者的顧慮就是怕漏掉有罪的人。”陳光中回憶道。

1996年,經過各界反覆討論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審議通過。陳光中牽頭完成的修改建議稿三分之二內容被吸收。其中就包括他力主的“疑罪從無”。

“疑罪從無的入法,毫不誇張地說,他(陳光中)居功至偉。”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卞建林曾對媒體感嘆。

在很大程度上,“疑罪從無”原則對防止冤案的產生起到了重大作用。陳光中說這是自己學術生涯中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之一。

經歷過反“右”鬥爭和“文化大革命”,陳光中更深切感到中國要繁榮富強,必須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走依法治國之路。“我們的法治應該是以公正作為生命線,公正意味著要加強人權保障,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陳老師關心民瘼,他的學術主張裡充滿了人文主義的張力。”陳光中的學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說。

取消收容審查,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審判方式要吸收當事人主義,擴大法官的獨立裁判權等,這些主張都被後來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所採納。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之所以能成為改革法學,成為進步的法治之學,陳光中先生貢獻巨大。”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左衛民撰文表示。

如今,身為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的陳光中再次提出修法的主張:完善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完善證人、鑑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等。

學術研究沒有止境。以超前的敏感性、透徹的洞察力,這位訴訟法學的先驅者將再次推動中國法治文明的制度變革。

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陳光中教授(左二)獲評改革開放“見證40年法治人物”。

如松之茂——

法治人才培養的躬耕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陳光中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學教育家的生涯,從46歲開始。

那是1976年以後,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陳光中“也開始了人生道路上嶄新的歷程。”

1983年,中國政法大學在北京政法學院基礎上成立,陳光中被調回任研究生院副院長,隨後被評為教授。三年後,第一個刑訴法博士點在中國政法大學設立,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第一位刑訴法博士生導師。幾十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法律高級人才。有的成為政法部門的骨幹,有的成為卓有成就的學者。

2020年春節前夕,中國農業農村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李忠誠去看望老師。不大的房間裡,桌上和沙發上擺滿了資料和論文。看到先生有些倦意,李忠誠一問,才知道老師患了帶狀皰疹,當時是忍著病痛指導研究生的博士論文。

“先生學風寬容,為人謙遜,治學嚴謹。”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彭新林記得,他當時有一篇論文,自認為寫得還可以。但是,陳光中看過後,一個字一個字地修改,如此反覆不下五遍。“這對我今後的治學產生了非常大的觸動。”

去年讀博士的唐露露對這種“嚴謹的”門風傳承有更深刻的感受,“先生會細細地修改論文的腳註、標點,有時熬到凌晨2點。”

陳光中培養學生,除了在品德和學習上對他們嚴格要求外,還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主持每一次訴訟法年會時,他總要在開幕詞中強調解放思想、勇於探索、百家爭鳴。

“我覺得只有對本專業古今中外的知識大體上了解了,才能使自己視野開闊,見解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

“陳老師對中國古代法制史和訴訟史都有著精深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在講課時各種典故和史實信手拈來,因而十分動聽和深受同學們喜愛。”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在他的回憶文章《餘音猶在,歲月如歌——記法大二、三事》中寫道。

1978年,改革的春風拂面而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外學術交流逐漸在更大範圍開啟了破冰之旅。陳光中也迎來了自己學術生涯的“第二春”。從那時起,他就積極與有關國家的科研機構、學術團體開展交流,學習和借鑑國外先進的法律文化,推動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直到三年前,陳光中還坐飛機赴德參加學術會議。

“老師始終關注學術前沿問題,他立足本土兼顧國際法律文化的借鑑與吸收等學術主張,讓我們終身受用。”李忠誠說。

不待客的日子裡,陳光中喜歡獨自坐在起居室的沙發上沉思。看書寫字累了,就聽幾首古典音樂。年輕時的一些體育愛好因為年紀增長,不得不捨棄。回想這十年來的經歷,他常感慨說,自己“體力上逐漸衰退,但學術上仍孜孜以求,不敢有所懈怠。”

2010年4月,先生80歲,推出三卷本《陳光中法學文選》。

2020年4月,先生90歲,推出《司法改革與刑事訴訟法修改》(陳光中法學文選第四卷)《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主編教材4本,發表文章(包括合著)123篇,法治雜談及訪談94篇。《中國近代司法制度》《中國現代司法制度》也即將付梓。

“人生難百歲,法治千秋業。”進入人生的第90個年頭,老人給自己許下了願望:九旬之後,能再為國為民作最後一點貢獻,則此生足矣!

來源:人民法院報

記者:李陽 | 編輯:張瑾

年年春風裡,歲歲吐芳華——訪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