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慾望"時代或將到來?——時代的繁華與迷茫交織

根據1月19日民政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2019全年新增結婚登記總人數為947.1萬對,這是自2014年有數據公佈以來首次結婚登記總人數跌破1000萬對,同時自2014年以來全國結婚率逐年降低。年輕人晚婚或者不婚的現象越來越常見,透過青年一代人的婚戀觀來看,我國或將步入"低慾望"時代。

"低慾望"的概念出自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一書,書中描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經濟泡沫之後,由於經濟發展呈現的低迷狀態,日本青年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壓力巨大。面對收入差距過大、生活成本過高的社會現實,年輕人們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和動力。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壓縮自己的物慾,不再為了家庭、婚姻和住房等奮鬥,只求滿足自己的一日三餐,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啃老族"。

回到當下的中國社會,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所面對的社會環境與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青年人所面對的何其相似。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的中國在經濟上一直保持著高速度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社會收入差距擴大、房價快速增高下樓市泡沫形成等也在深刻地影響著這一代人。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民營企業經濟的比重增高,西方現代企業制度引進中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方面需要承受市場淘汰化的就業競爭壓力;同時,另一方面還要在物價高、房價高的城市中尋求生活的的土壤。

因此,迫於壓力下,"白天在高檔寫字樓辦公,晚上回到破敗嘈雜的城中村獨居"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模式。他們意氣風發地從大學畢業,心中懷揣著美好的夢想,渴望在城市中能夠出人頭地,走入社會後又被迫接受著生活的痛擊,只求溫飽。這種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感讓他們在四下無人的夜裡迷茫,他們的焦慮正在逐漸成為整個時代的焦慮。在此影響下,他們只能精打細算如"當家婆"一樣計算著生活的成本、婚姻的成本,長久的獨居讓他們安於孤獨,一事無成的焦慮也讓他們害怕社交,"社畜"群體不斷擴大,"低慾望"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能看到的唯一一條出路。

根據民政部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兩億單身成年人群體,這兩億人中有超過7700萬人在過獨居生活,同時20至39歲的獨居人群超過2000萬人。

"喪"文化、"佛系"文化也在"低慾望"的年輕人中不斷流行,他們在網絡中嬉笑怒罵,一方面調侃自己的"喪"與"佛系",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又只能忍受著壓力,將眼淚嚥進肚子裡,日復一日地迷茫。2019年,一句"我太難了"紅遍網絡,這句話來自網絡紅人"giao哥"的一次直播片段,沒想到卻在網絡中受到大範圍模仿。可以看到,"我太難了"之所以那麼受年輕人的狂熱模仿,或許是因為他說出了這個時代步入社會中的年輕人的心聲,真的"太難了"。

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中提出了關於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的解決之道,他認為日本陷入"低慾望"陷阱的根源在於年輕人對於自身養老的焦慮狀態,因此他們逃避負債,減少各方面的消費開支存錢養老,加上老齡化的嚴重,"低慾望"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要解決"低慾望"的社會現狀,政府就必須通過加大對社會養老福利保障力度、通過稅制改革增加年輕人的可支配收入、放開移民政策吸引人口刺激經濟等一系列政策來解決。簡而言之就是要讓人年輕的時候有足夠的錢來消費,人老的時候有安心養老的社會條件。

現階段的中國實際上尚未步入"低慾望"陷阱,但是不可否認我們有這一趨勢,而且已經出現了預警信號。因此,要避免這一陷阱,遏制"低慾望"趨勢,中國也要結合自身的國情來著力解決。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的消費市場很大,隨著社會消費品種類的增多以及網購平臺的火熱,我們的消費規模沒有萎縮,年輕一代的人消費慾望處於一個高漲的階段,但是收入水平與消費慾望不成正比的現實不容忽視,年青一代的人"借貸"消費現象普遍,後續普遍的債務危機一旦爆發影響將是多層面的。

因此,要避免中國式的"低慾望陷阱",首先是要著力解決年輕人的就業問題,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優化稅制結構性改革等多措施來增加社會就業崗位。其次要通過戶籍制度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維度衝抵房地產泡沫,遏制房價上漲過快的態勢,福利性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等要面向年輕人的需求。

重中之重的就是在思想層面消除年青一代人的"喪"文化、"佛系"文化,為年輕人努力營造好一個好的社會文化環境,鼓勵他們保持年輕的活力去為美好的人生、為國家的未來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