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字,正在悄悄毀了你的孩子

上週,小侄女的幼兒園有個文藝匯演。

她爸媽沒空,爺爺奶奶身子又不好,所以最後只能讓我陪著一塊過去。

座位在第一排最右邊,靠近舞臺的樓梯口。我坐著等待節目的時候,忽然看到一位媽媽領著一個穿著芭蕾舞服裝的小姑娘過來了。

小姑娘明顯是要上臺表演的,看得出來,她很緊張,兩隻手攥得緊緊的。

上臺前一刻,她媽媽一臉嚴肅地叮囑了幾句:

“好好表演,底下這麼多人在看著呢。”

“要是跳不好的話,以後週末也別想休息了。”

“練了那麼多次,可別關鍵的時候給我丟人!”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點點頭。

我聽了之後,卻真的替她捏了一把汗。

小姑娘明明已經很緊張了,可是她媽媽彷彿怕她不夠緊張一樣,臨上臺還告誡她“別丟人”。

很多時候,做父母的對於面子和成功都太過關注,覺得孩子丟人是一件不可饒恕的事,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灌輸不許丟人這樣的觀念。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別丟人”這三個字,正在不知不覺間毀了他們的孩子。

越是拒絕丟人,越容易丟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望子成龍。”身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

但有時候,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情太過迫切,強令孩子不許丟人,就很有可能讓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換句話來說,就是怕什麼,來什麼。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上臺演講的時候,越想要表現得完美無缺,越是容易在中間掉鏈子;

提著一桶水的時候,越不想讓水撒出來,桶裡的水往往會撒得越快;

跟朋友去唱歌的時候,越想將一首歌唱好,唱出來的越是五音不全;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父母越不想讓孩子丟人,孩子越有可能會將事情弄砸。

拒絕丟人,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壓力過度。

看過一篇新聞報道,建寧縣的理科高考狀元小葉,因上大學期間掛科而不敢回家,一流浪,就是十年。

高考狀元,名校出生,小葉算得上是父母的驕傲。然而僅僅是一次掛科,就讓小葉十年沒敢回家,這十年的流浪,也毀了孩子的一生。

曾經的理科狀元為什麼不敢回家?很簡單,不過就是怕丟人,怕鄰居嘲笑,怕父母責怪。

父母總是以拒絕孩子丟人來彰顯自己對孩子的高要求,在他們看來這可能是對孩子的期待,是在鼓勵孩子進步,但是這往往也會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

拒絕丟人,還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心理,不敢嘗試。

父母在孩子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嚴加告誡,斷了孩子的後路,更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我是不是不行?我是不是做不好?

這樣的懷疑,最後演變成一種更為消極的心理暗示,以至於下一次的時候,孩子連嘗試也不敢嘗試。

魯迅曾說:“人生的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深以為然。

一個孩子,如果因為害怕丟人而不敢嘗試,那麼未來的他,將會連成功的資格也沒有。

只有讓孩子學會丟人,長大才能不丟人。

馮唐有一句九字箴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這不要臉,就是不怕丟人。只有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的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我曾經有幸認識了一位企業家,他年紀輕輕就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身價不菲,妻兒雙全。

我很好奇他的人生是不是一直這樣順風順水,可他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大開眼界。

“怎麼可能順風順水?從小到大,我都不知道丟了多少次的人。”

“小時候考試考全班倒數第一,演講的時候說到一半忘了詞,集體比賽的時候一到我就掉鏈子,第一次創業的時候賠的一毛錢都不剩。”

“丟人的次數多了,從裡面學到了經驗,之後才慢慢地好了起來。”

好在,即使他丟了這麼多次的人,他的父母依然沒有責怪他,也沒有對他提出什麼嚴苛的要求。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

我聽了他的話,感觸很深。

順其自然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可又有幾個父母能真正做到?生活中,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高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將臉面看得比孩子還要重要。這樣本末倒置,最後既折磨了自己,又委屈了孩子。

他們忘了,讓孩子學會丟人,也是一種教育。

人生在世,難免丟人,正如郭德綱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我這些年丟過的人比你見過的人還要多。”

允許孩子丟人,為的是鍛鍊孩子的心性,讓孩子積累更多的經驗。

只有丟過人的孩子,才知道丟人是什麼滋味,才會在下一次的時候,努力做到最好。

只有丟過人的孩子,才知道他們為什麼丟人,有了經驗,才能讓他們更坦然地面對下一次挑戰。

贏得一時的臉面並不是成功,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人生的路上總是免不了起起伏伏,況且孩子還小,總是會經歷尷尬、挫折和失敗。父母能幫助孩子一次,未必能幫得了他們第二次。

只有順其自然,讓孩子在丟人中學著成長,才能讓他們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在以後盡力做到不丟人。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考不上班級前幾名是丟人,比賽沒有拿好名次是丟人,上臺表演弄砸同樣是丟人。

總之,只要孩子有任何失誤或者不如他們心意的地方,都是丟人。

他們總會在最關鍵的時候對孩子報以最嚴厲的告誡,讓孩子本來就忐忑的心更加忐忑。

害怕孩子丟人,多半是因為父母的得失心太重,自尊心太強。更不幸的是,他們還將自己的得失心和旺盛的自尊心,傳遞到了孩子身上。

但其實,這些根本沒有必要。

生活並不會因為一次丟人而有什麼大的改變,他人也不會因為孩子的一次丟人而對他報以多少異樣的眼光。

一次兩次的成功失敗,對孩子的未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有句話叫“物極必反”,還有句話叫“太用力的人跑不遠”。

這兩句話放在教育孩子上也同樣適用。將臉面與結果看得太重的人父母,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拖累。

愛孩子,就要徹底接納孩子的失誤與不完美。

不要給孩子壓力,要讓他自由發揮。哪怕孩子真的失誤了,當父母的也不要因為臉面過於苛求孩子,反而應該及時安慰,及時引導,讓孩子知道錯在何處,下次又該如何避免。

著名的美國育兒暢銷書作家Paul Tough曾說:“所有家長都會為了孩子,提供任何所需,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功,首先需要讓孩子體會失敗,再幫助他們從失敗中學習。”

的確,父母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引導了教育。

讓孩子在失敗中學會成長,在丟臉中得到經驗,順其自然,適當教育,才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助力。

不要讓“別丟人”三個字,成了孩子一生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