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留傳的《道德經》卻穿透時空,留給人無限的遐思和感悟。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下面是九江網編者個人的體悟:

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僅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難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個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於文字的。

文以載道,文字不過是承載道的一個工具而已。

我個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這麼一層涵義:

作為一個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個修行者,看到有人侵佔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這利益的好處【知其白】,卻能泰然處之,就當這個利益從來不屬於自己一般。【守其黑】

作為一個修行者,有時,明明白白地發現有人在騙自己【知其白】,卻讓對方以為自己不知道,且能從內心也不計較【守其黑】(當然,這得要這個人在大體上還是不錯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藥,那就只能敬而遠之了),讓他保持一定的尊嚴。

如果真的說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這個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無從去幫助他或是渡他了!

下文是轉自於網絡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視角,讓各位網友自行參悟。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說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意為明知本性潔白,明白是非對錯,卻守持混黑的態勢,外表要裝成愚鈍,笑看塵世變幻,和“知榮守辱”、“大智若愚”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看似簡單的“知白守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這是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當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領域,具有深邃的辯證思想。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種人生哲學,當我們深處光明之中,卻要去守住黑暗。常常被人誤認為和“大智若愚”一樣,認為這都是消極的處世之道。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守黑”和“若愚”並不是要我們愚鈍不化,就像一個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卻可以看見光明。即使我們看清了事物本質,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種矇昧的狀態。這會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是對“道”的另一種描述。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西方人的個性比較張揚,中國人通常的思維方式都是比較內斂、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是國人韜光養晦主張的一種表述。做人不能太高調,即使你很厲害也不要太蠻橫,不要隨意出風頭,應該謙虛一點、柔和一點。誰也不喜歡蠻橫高調的人,你在星光燦爛的同時也暴露了你的缺點,你看現在多少高調的人最後都沒有好結果。

下圍棋講究“知白守黑”,就是要縱觀全局,立足一處。傳統的水墨畫講究的是白與黑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境界,把握虛實,運黑為白。可以說老子的“知白守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極其深遠,書畫家們也受益無窮。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老子的這句格言雖然不如“大智若愚”那麼有名,但是對歐洲哲學家的影響卻很大,黑格爾就非常欣賞“知白守黑”,用黑格爾的說法就是雖然知曉光明,卻將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借用詩人顧城的說法:“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是“知其白,守其黑”的另一種解釋。

《老子》第二十八章中還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嚴復曾說過:“守雌者必知其雄,守黑者必知其白,守辱者必知其榮;否則雌矣,黑矣,辱矣,天下之至賤者也,奚足貴乎!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後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也。”這段話是說我們在學習《老子》時,往往強調“守黑”,而忽略了在對待白與黑時,老子不僅“守黑”,而且“知白”。只有對於“白”的一面有透徹的瞭解,而後才能處於“黑”的一方。“守黑”的“守”,並不是指退縮或迴避,它不僅執“黑”的一面,也可以運用“白”的一面。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與不得不處於雌柔、不得不處於闇昧、不得不居於卑下是絕然不同的,一個是主動選擇,一個是被動接受,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處世原則,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

古人對宇宙本體的樸素理解衍生出了太極圖,它也體現出“知白守黑”之道。陰陽兩極以黑白來體現,白者為陽,黑者為陰,圍繞一個圓心週而復始的運轉,包含了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具有很強的辯證色彩。

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不只是對個人,更深深的影響了整個中華文化。既有對事物善良、美好一面的認識,也有對醜惡的正視,對黑與白的辯證把握讓中國人學會了韜光養晦的為人處世之道。

下文是另外轉自於網絡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視角,讓各位網友自行參悟。

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函谷關令尹喜讓他著書,老子於是手書五千言,也就是後來的《道德經》,然後騎牛而去。後來《道德經》發展成了中國道家的經典,包羅萬象,對後來中國的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這段話,就是出自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老子出生於周朝末年的春秋時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離今天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衰微的周王室擔任藏書吏,相當於圖書館長,所以博聞強識。

春秋時期的語言,相對於後來唐宋時期的古漢語,意思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所以這段話,今天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了。

造成春秋戰國時期書面語言複雜的原因還有一個,即當時沒有紙張,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的,所以古代的文字,能省則省,相對於口語而言更加簡化,一個字表達幾個字的意思,所以理解起來就更加困難。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道德經》中的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如下: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道什麼是雄壯剛強,卻能夠安心於雌柔軟弱的狀態,甘心處於溪流那樣的地位。甘守溪谷,人就不會背離道德,從而回歸到赤子一般的天真無邪。

如果引申為做人的道理的話,就是說在強敵當前,對方處於優勢的情況下,要敢於正視自己的弱勢地位,選擇暫時的退讓,避免激烈的衝突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舉個例子,唐朝時期,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帝之位。北方的頡利可汗認為唐朝根基不穩,率領20萬鐵騎南下入侵中原。李世民審時度勢,和頡利可汗訂立城下之盟,暫時講和。後來李世民勵精圖治,千里奔襲頡利可汗的領地,生擒頡利可汗,平定北方。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2、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明白什麼是明亮清白,卻能夠安心於黑暗和被誤解,成為天下人效仿的對象。甘心處於這種狀態,人就不會在道德上出現什麼差錯,從而回歸到一種綿延無盡的狀態。

如果引申為做人的道理的話,就是說當我們被別人誤會的時候,不要急於去辯解,而是要在這種被誤解的狀態下,繼續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非黑白,等到緊急的情況過去了再去分辨。

舉個例子,三國時期,曹操的手下名將於禁,因為看不慣曹氏將令帶領的青州兵飛揚跋扈,為非作歹的樣子,有一次在青州兵搶劫百姓的時候,他讓自己的軍隊狠狠地教訓了青州兵。後來遇到了敵人,被教訓的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去控告于禁造反,于禁沒有分辨,而是先讓自己手下的士兵列成陣勢,打完了仗。再去曹操那裡和青州兵對質,曹操因此很欣賞他。

3、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明白什麼是榮耀,卻能夠安心處於卑下的地位,甘心處於低谷之中。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會更加充足,從而回歸到混沌之初的淳樸的狀態。

如果引申為做人的道理的話,就是說在我們處於一種卑下的地位時,心裡要知道什麼才是榮耀的事情,但是要甘心處於這種卑下的地位,等待時機,一舉改變自己的處境。

舉個例子,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而且被俘虜。夫差為了羞辱勾踐,把他等成自己的奴僕一樣看待,甚至讓他為自己牽馬。士可殺不可辱,勾踐並沒有因此而憤怒自殺,而是選擇了忍辱負重,後來夫差將他放還越過,勾踐臥薪嚐膽,養精蓄銳,後來率領越國的軍隊打敗吳王夫差,滅了吳國。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每一句話都充滿了人生的哲學和做人的道理。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我們在修行自己的道德品格之時,更要學會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這是又一種解讀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經》。

原句是這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我們來看看這三知三守的深義: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一、知其雄守其雌

明確知道雄強是什麼樣,卻安然堅守雌柔的地位。就好似天下最低調的河流深澗,永恆的大德不會喪失,恢復到嬰兒一樣純然狀態。漢朝中興是從光武帝劉秀開始的,劉秀為人非常和善,溫文爾雅,完全與祖先劉邦是兩種性格的人,卻在歷史上成為獲點贊非常高的皇帝。當年他在京城太學上學,然後回家種地務農經商,完全就是個和氣的小帥哥。當王莽篡漢以後,平常人從沒想到劉秀這樣文弱的書生會造反,結果兩軍陣前,劉秀率領三千敢死隊向著幾十萬敵軍衝鋒,激勵了兩萬人的友軍,創造了戰勝幾十萬敵人的奇蹟。

老子的道揭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揭示了以柔克剛的奧秘,明白的人會有驚人的發現。打敗王莽建立東漢王朝以後,劉秀以柔治國,善待功臣,春風化雨,施恩天下,可以說是比較謙虛低調的有為皇帝。

二、知其白守其黑

知道什麼是光明潔淨,卻甘居灰暗的地方。成為人們認識天道的典範,因而永恆的德行沒有差錯,可以恢復到初始終極狀態。簡單說來,就是明白人也不要太耍聰明,要和光同塵低調做人方才會與道同在。大智若愚是看透世界又能與世界同步。出發點並不是自己真的笨得像豬,而是大智若愚。平常低調做人與人為善,在必要時能扮豬吃虎,順應天地法則,當適合時機來臨時也能與天地造化同行,雷霆一擊滌盪世界。

知白守黑這種觀念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比如下圍棋、寫書法、軍事謀略、人際交往等都講究陰陽平衡,知白守黑。過去古代的很多直爽忠臣,錚錚鐵骨,往往被奸臣小人利用,最後壯志未酬,比如商朝的比干、明朝的于謙。也有一些大智若愚的有識之士能和光同塵,掌握時機撥亂反正,挽狂瀾與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比如漢朝的霍光、清朝的曾國藩。

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二、知其榮守其辱

明知什麼是光輝榮耀,卻甘於堅守在卑微的地位。就好似天下最深的山谷,永恆的德性才會圓滿充足,返歸於最自然質樸狀態。 成就一番事業難,更難的是善始善終。漢朝開國後,最能打仗的韓信功勞太大了,他獲得過劉邦的免死承諾,可是照樣躲不過呂后的棍棒殺戮。而張良深知榮辱轉換之秘,沒事閉門修身養性,假借辟穀修道為名躲避風頭,無意在朝中爭風奪利,反而能善始善終。

明朝的心學聖人王陽明在朝中做官時行事光明磊落,結果得罪權臣受到杖刑,當他吃盡辛苦逃亡到雲南龍場當了驛站小官後,條件異常艱苦,隨時可能死亡,當他不畏生死每天晚上睡進石棺後,卻豁然開朗。最卑辱的地方最卑辱的官位最卑辱的人生境遇,讓他在龍場悟道,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大道,找到自己的心學真理。

可以說三知三守代表了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讓低調忍讓、以退為進、以守為攻變得更接地氣……

唐代黃滔創作了一篇散文 知白守黑賦  文詞優美,值得一讀:

知白守黑賦

知白守黑賦

白之能知,須守黑於所為。黑之能守,則知白而無咎。聖人所以立言於彼,垂訓於後。

將令學者,得韜光用晦之機,不使來人,有炫實矜華之鬼。是宜採厥理,扣其辭。

豈非白也吐耀含輝,稟西金而成姿,或元黃而可得,或蒼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徹萬物,昭彰一時,故為禍患之所之。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視之而不見,亦曉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濛眾惑,故為安寧之所則。繇是任懷霜而懷雪,不在明言。

縱如璧以如圭,終須默識。如此則準繩萬國,龜鏡八區。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有於不有,無於不無。

亦猶玉之貫虹,以韞石而為妙。珠之象月,以蚌胎而為殊。論於物而物且能爾,驗於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釣璜於西渭之濱,扣角向南山之夕。須知刖足以招禍,莫若漆身而遁跡。

君不見鬥牛烏兔,垂大明而或隔陰霾。麟鳳龜龍,作嘉瑞而常居藪澤。則知以白藏黑兮,道無不全。以白離黑兮,理其不然。

若內包乎皎皎,當外處乎綿綿。故懷希代之珍者被褐,負不羈之才者草元。

然後宏彰典式,克免危顛。夫如是則垂戒無垠,推誠觸類。靡令受彩之質,或爽處蒙之意。吾徒也勉之哉,佩帶斯言而勿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