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久埋地下的銅錢表面或多或少都會有鏽跡,一般都呈綠色。隨著入土的時間、所埋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以及古錢本身成分不同,鏽跡也就不盡相同。入土年代越久遠,鏽跡堆積越厚,顏色就越深。有的綠鏽板結於錢幣表面呈晶體狀,,而且非常堅硬,不易擦掉,這種稱作“硬綠”。古錢出土地的土壤成分也直接影響古錢的腐蝕程度,如埋於酸性土壤中的古錢腐蝕程度就要嚴重一些。北方雨水少,銅鏽則堅硬且易板結成塊。南方多雨潮溼、氧化層鬆軟,鏽色則多呈藍、綠狀。從顏色上看地氣燥熱處出土的銅錢的色鏽紅、綠交雜,稱為紅綠鏽。另外還有帶黑色或者灰白色的鏽、再有銅錢的構成成分也直接影響到腐蝕程度。摻雜鉛、鐵較多的銅錢入土後不久就會嚴重氧化,含錫、鎳較多的則不宜生鏽,例如一些古代的白銅錢至今仍然光潔如初。

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前期已經講了錢鏽的作偽方法,瞭解這些會對鑑別銅鏽真偽有大用處。不管是用什麼方法制作的假鏽,它們表現出來的共同特性是:質地比較鬆脆。原因就是這些銅鏽不是銅胎內部自然而產生的,而是通過化學反應的方式形成的。因此,這些偽作的銅鏽通常只是浮在錢體的表面,用刀或者指甲削則很容易被剔除,所以又被稱為“粉狀鏽”或是“浮綠”。而真鏽由於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分佈隨意得體,完全沒有矯揉造作的感覺,而假鏽並不是這樣,由於想要做的逼真,能與真品混淆,作偽者在同修分佈上往往可以琢磨,最後然而露出了馬腳。

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的銅鏽與粉狀鏽那樣的假銅鏽類似。所以對於具有這種“粉狀鏽”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都定為贗品。他們之間的真假區別在於,錢幣真品所生成的類似於粉狀鏽的銅鏽不像假鏽那樣只是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所以,真品的銅鏽與錢體連成一片,不宜剔除。鑑別錢幣真偽時,應該儘可能地多瞭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或者出土地等資料。

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需要強調一點,不是所有的錢幣表面都有銅鏽,先秦時期楚國金版就是如此,儘管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但是它的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鑑定這些東西,光憑鏽色的話就會一無所獲,需要同文字以及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沒有鏽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錢幣大體上可以分為“生坑”與“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就是沒有經過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民長期撫摸、流傳,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褐色或者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俗稱“包漿”。雖然是極薄的一層,但是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通常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燻黑,然後再上蠟磨光,如果用水沖刷,就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把錢幣放在煤堆等黑色素比較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以後與包漿頗為相似。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又稱作“黑漆古”。


古錢各種鏽色,哪種真?哪種假?淺談古錢幣鏽色辨真偽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