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模糊的正確”並不僅僅是大方向正確,更是指一個“容錯率”高的方向。

火箭上的座位

2001年,小布什總統上臺,共和黨重新執政組閣,克林頓政府僱員成為各大知名公司搶人的對象,谷歌CEO埃裡克·施密特也向財政部一位叫謝麗爾·桑德伯格的年輕女性發出了邀請。

此時的谷歌只是一家創業不到三年的小公司,空有一個增長迅速的搜索引擎業務而不知道怎麼賺錢,而且桑德伯格也完全沒有硅谷的工作經驗,所以她有些猶豫。

為了說服她,埃裡克·施密特說了一句後來非常有名的話:“如果有人給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個位置,那麼,別管位置好壞,先上去再說。”

很多人聽了這個故事的啟發是:噢,要進入一家“飛速成長的公司”。但這並不是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你的。

埃裡克·施密特所謂的“火箭”並不是指谷歌,而是2001年的硅谷和搜索引擎業務,“別管位置好壞”這一句,才是指谷歌。桑德伯格在克林頓政府的工作經歷讓她比一般人更堅定看好硅谷的前景,只是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谷歌這樣的初創公司。

一個人要做職業發展規劃,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想做什麼,可很多人在這第一關就卡住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怎麼辦?

埃裡克·施密特這句的真正思想在於,當你失去職業方向的時候,你既不應該停下來等待自己忽然開悟,方向自動出現,也不能認為先找個有錢的職位,再慢慢尋找方向,你必須在所有可能的選項中,選擇最有可能正確的方向,而不是對於現在而言最好的機會。

而未來最有可能正確的方向,並不會很精確,所以我稱之為“模糊的正確”。

本文是“模糊的正確”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模糊的正確”是一種模糊條件下的決策方法與思想。

讓我們回顧一下上兩篇的內容,什麼是“模糊的正確”。(看赤前兩篇的讀者,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假如你置身濃霧中的叢林,只依稀通過太陽辨別方向,你發現此刻正確的方向上泥濘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麼。

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不一定會做對,所以是“模糊的”,但你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確”。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條大路,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會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確的”,但你並不知道這條路將把你帶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確的模糊”。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道理很容易接受,但現實卻很遺憾,大部分人都會放棄“模糊的正確”去選擇後者——也就是身邊能看得清卻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常常失去大方向。

本篇繼續以“職業發展”為例,聊一聊此時如何找到自己心中“模糊的正確”。

桑德伯格職業生涯的暗線

一個人的職業方向要從兩方面去考慮:一是內在三因素,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人生價值”;另一個是外部因素,包括行業發展前景、職業的薪資待遇,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前面的例子中,為什麼埃裡克·施密特的建議直接從第二個層面找大方向,而不考慮“內在三要素”——後者通常是HR們更喜歡的方向。

讓我們看一看桑德伯格此前的職業經歷。

謝麗爾·桑德伯格,畢業於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在她進入谷歌之前的十年裡,先後在世界銀行(兩年)、麥肯錫諮詢(兩年)和美國財政部(四年)工作,在進麥肯錫之前還讀完了哈佛MBA學位(兩年)。

仔細分析她職業生涯的前十年,職業方向上似乎沒有明確的主線,有國際組織、商業機構、政府機構;個人發展上似乎也缺乏目標,其中六年(世界銀行和財政部)都是為自己導師做助理。

從個人性格和興趣上,似乎也不太符合,桑德伯格回憶自己剛剛到財政部上任時,有一次打電話跟美國海關總署署長溝通,說話的語氣還帶著之前在麥肯錫的“效率至上”的命令式語氣,結果被對方狠狠地懟了回去。

是不是她的前十年職業生涯跟後者不是一個方向?並非如此。

仔細分析這些職業經歷與後來的Google、Facebook的,這些組織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強調使命感,希望影響整個世界;

第二,跟隨一個牛人,或者跟一群牛人做同事

其中唯一不符合的麥肯錫,恰恰是她覺得最格格不入的一段職業經歷。

對照影響職業發展的內在三要素“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人生價值”,你就明白了,上面的兩個特點屬於我們較少考慮的“人生價值”這個層面。可能是桑德伯格的家庭環境、也可能是她在哈佛的教育經歷,讓她很容易把職業目標聚集到“人生價值”這個非常抽象的東西上。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讓我們回頭看一看,為什麼這三要素能很容易成為我們職業生涯的“暗線”。

選擇的容錯率

有時我跟一些自稱“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 的人聊,發現他們並不是沒有方向,而是方向太多,短期的、長期的、多金的、喜歡的……,不是沒有選擇,只是害怕選擇錯誤,最後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

選擇“模糊的正確”,確實有可能在達到“正確”之前,陷入沼澤。很多人乾脆放棄了“模糊的正確”,選擇“擁有此刻,活在當下”。

可事實上,“模糊的正確”並不僅僅是大方向正確,更是指一個“容錯率”高的方向。

“容錯率”是遊戲中常出現的詞,指你出錯後不容易被幹掉。現實中的一個例子是二維碼,我們常常剛掃了一半,系統就識別出來了,因為二維碼有容錯率的要求,只要幾個關鍵部位沒有遮擋,就有可能被掃出來。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我們平時總想著怎麼才能不犯錯,但“容錯率”這種決策思想認為,如果犯錯難以避免,不如想一想,怎麼降低犯錯的後果。

所謂職業方向上的“容錯率高”,包括兩個層面:

1、這是一個即使犯錯也能成功的選擇——位置不好,畢竟在火箭上;

2、即使現在的選擇不那麼好時,也會為你下一個選擇打好基礎——上了火箭的就那幾個人,下一次再換也容易。

施密特的“火箭理論”一語成讖,桑德伯格在任谷歌全球在線銷售和運營副總裁6年之後,被扎克伯格邀請加入後起之秀的Facebook,是扎克伯格之後的“二號人物”,成為硅谷職位最高的女性,成功實現“火箭換座”。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職業選擇三要素”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為它們都擁有較高的“容錯率”。

三要素中,“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徵”都很穩定、不易變化,基於這兩者的任務,行動成本更低,更容易產生正向反饋和能力的自我複製,即使失敗也不容易自我否定(這裡要分清真正的興趣和一時頭腦發熱)。

那為什麼“人生價值”擁有更高的“容錯率”呢?因為它在遠處,足夠高,足夠大,就像是印在天上的二維碼,濃霧中仍然能掃得出來。

很多人覺得“價值觀”這種東西太空洞,不適合作為個人目標。恰恰相反,我覺得,一個好的人生目標,至少有一部分應該是非常“價值觀”的。

在濃霧中,如果你以一顆參天大樹為目標,一旦過去了,你還得尋找下一個,而這兩個目標很可能是衝突的,讓你繞了一圈又走上回頭路。

唯有以太陽為目標,你才能永遠朝著一個方向走下去。

大部分工作經驗不多的新人很難明確地定位自己的職業發展,而有一些經驗的人,職業生涯最大的障礙不是慢,而是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所以,迷茫時刻,這三者中任何一個都可以作為大目標,只要它足夠清晰,不跟其他兩個發生直接的衝突。

理解了這一點,我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埃裡克·施密特建議她從第二個層面找大方向”?

因為此時的桑德伯格已經完全清楚自己內心的“使命召喚”了,她只是需要一個很懂行的人幫她確定一些行業方向。

下面我用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說明如何基於“低容錯率”做出“模糊的正確”的選擇。

給未來的二次選擇留空間

在去年的一篇《高考填志願選專業,最大的“坑”是什麼?》的文章中,我給高考填志願的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

大部分人在高考填志願之前,並沒有機會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更談不上人生價值,僅有一些對自己性格特點的簡單認識,所以我認為:

如果你對未來一臉懵懂,也完全不瞭解自己,可以選貿易、營銷、經濟、管理等。

如果你的性格已經定型了,比如偏技術分析類的,可以選會計這些所有行業都需要、專業性又強的職業,而且就業率也很高;

那些專業性極強的,“行業、職業、專業”三位一體的工科專業,比如醫科、礦產、能源、電力、航天、武器等等方向,改行的成本太高、難度很大,如果不是很喜歡, 儘量別選。

很多讀者不認同: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我想這些同學並不理解,此時選擇犯錯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與其“押寶賭未來”,不如提高決策的“容錯率”,犧牲部分就業前景好但專業性太窄的機會,給未來的“二次選擇”留下空間,把高考志願的專業選擇對未來人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很多家長在做這個選擇時,潛意識裡有“用選擇代替努力”的“賭徒心態”,指望通過一次選擇,讓孩子終生受益,少走彎路,也把孩子未來的更多可能一一抹殺。

當然,如果你在高中畢業時,能對未來多一些瞭解,排除掉一些日後不喜歡的選項,那就更好了。

總結四個建議

最後總結一下,職業迷茫期,如何用“模糊的正確”找到職業發生目標的幾點建議:

1、在模糊中決策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所有的因素中找到最不易變化的因素;

第二個階段,把這些不易變化的因素昇華到一個更宏大更容易看清的價值,作為目標;

第三個階段,為這個目標找到更直接的路徑,做為階段的小目標

2、在模糊條件下決策,要提高決策的“容錯率”,有三個角度:

第一、收益看上去不高,但不會錯誤的目標

第二、看上去很慢很笨,但錯誤會自動消失,成功會自動積累的目標

第三、即使選錯,也容易調整,二次選擇的目標

3、以職業發展方向為例,失去目標時,回到內在三要素的原點:性格特點是你適合做什麼,興趣愛好是你喜歡做什麼,人生價值是你覺得自己應該做什麼,選擇其中的一個。

4、最後有一個難點,當你為你的大目標實現了第一步“小目標”之後怎麼辦?

很多人會認為是下一個“小目標”,但這樣做不但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偏離你原本的大目標。

正確的方法是讓小目標自動積累成大目標,這個方法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提法:系統論中叫“增強迴路”,商業競爭領域叫“閉環”,投資上叫“滾雪球”。

這就是這個系列下一篇的內容,也是“模糊的正確”看似笨拙,實則神奇的地方。


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