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季羨林談佛


如若不是搞特殊的、專一的研究,

那麼把書讀得雜一點,

何嘗不是一件幸事呢。

讀文學、讀哲學、讀理論,也讀歷史。

懂得多了,心自然就寬了,路自然也就豁亮了。

所以,我們也應該把書讀得雜一點,

在紛擾的世界,

多給自己補充一些心靈缺失的養料。


在藏語中有這麼一句諺語:

若不懂本民族的歷史,

就像不認識自己的祖輩。


今天,本號就將推薦一本探討漢傳佛教歷史的書。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們讀歷史研究類的書籍,不僅能知道過去,

也能通過對歷史的借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更重要的一點是,

讀歷史,能讓我們在心靈中找到一份獨有的文化依託,

並從中建立起文化自豪感,

就如同信仰,寧靜而深遠。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季羨林談佛》,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以科學的方法探討佛教而形成的一本論文集。佛教起初作為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在千餘年“中國化”的發展進程中,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教文化兼容幷包,水乳交融,早已融入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就像季羨林先生所表達的那樣,若要全方位瞭解本民族的文化,便繞不開佛教這一文化,因為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影響和意義都是極其深遠的。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佛教傳入中國,有藏傳和漢傳兩途,

季羨林先生的這部論文集,主要探討的便是漢傳佛教的歷史。


本書由十三篇長短不同的小文集結而成,即:

1浮屠與佛

2再談浮屠與佛

3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4佛典中的“黑”與“白”

5《列子》與佛典

6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7法顯

8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9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10佛教的倒流

11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12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13我和佛教研究


通過以上這些小標題,

我們就能約略知道書中所探討的大致內容。

對於這些概念,我們初一看似乎都有所瞭解,

但細一想卻很難清楚地說出它們的來龍去脈。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季羨林先生是一個真正沉下心來做研究的學者,書中每篇談佛的論文,都是他抱著嚴肅的科學態度完成的,所謂科學態度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凡有疑惑的地方,先生都言明據他推測,或有待進一步研究,沒有絲毫偏頗武斷之詞。針對古印度不注重信史記載這一事實,季羨林先生常常要從一個字的讀音推究到某一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真可謂“斤斤計較”,對於自己提出的每一個論點,先生必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一篇文獻一篇文獻地考證,一個論據一個論據地羅列,完全沒有牽強地自圓其說。更難能可貴的是,嚴肅的史學論文,在先生筆下文采飛揚,卻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這種樸質謙遜讓人讀來便覺得極度舒適。


因此,我們普通讀者雖沒有精力和能力對漢傳佛教的歷史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卻足可以通過季羨林先生的這部心血之作,獲得需要的能量,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一般,審視我們的祖先,以及現在和未來。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季羨林先生說,這本書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而非佛教信徒的位置,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還釋迦牟尼這一歷史人物以本來面目,

並釐清了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發展狀況、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及語言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及佛教的本土化、

中國和印度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學習和彼此交流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對於這些問題的闡述,季羨林先生皓首窮經地給出了諸多歷史考據,卻絲毫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任何人,而是鼓勵讀者自己拿主意,最大限度地尊重文化、歷史、宗教,亦尊重讀者和自己。


當然,也有不少讀過這本書的師兄與我探討時表示,季羨林先生對佛教太過旁觀,太理智,對邏輯的要求非常苛刻,由此,不免會讓一些人對佛教的信仰有所懷疑。而我卻恰恰認為,一個人但凡接觸、解一個事物,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即感到好奇—開始瞭解—懷疑—糾結—自我辯論—勝辯之後的信服—繼續瞭解—開始新一輪的懷疑和糾結,如此反覆。


而佛教最珍貴的特質,便是海納百川,不拒修正,這使得任何人都能從佛學中體悟到受用的智慧,僅憑這個特質,就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宗教產生並保持興趣。


讀書推薦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通過對本書的反覆研讀,我相信這樣的論文,非將理性和感性完美融合的人而不能為。

而通過拜讀季羨林先生的其他著作,我的想法得到了有力的印證。


譬如對人生的感悟,先生這樣寫道:


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

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

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

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

風風雨雨都經過了。


一直到今天,

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

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誠然,先生雖已逝去,

但作為讀者,

我們仍可以通過閱讀,

收穫對歷史的尊重,

並通過美好的分享,

將生命的呼吸變得清澈,

這便也是莫大的幸福了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