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有復旦“哲學王子”美譽的王德峰教授的一個講座,內容大約是中西方哲學的比較。儘管是世界無煙日,王教授還是坐在講臺上悠然自得地一邊點著香菸一邊娓娓道來,話語幽默而有哲理。回家之後,隱約還記得幾句,因此寫下這篇博文做個記錄。教授說,西方哲學講究理性規範,鍛鍊大腦;中國哲學講究感性生命,滋養心靈。每個中國人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儒釋道的影響,儒家修養德性,道家獲得自在,佛家解脫生死。
人皆有佛性,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是平等的。
吾心即宇宙,吾心就是天道,不離日用禪心,人生無處不是道場,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把心養得和天一樣大,不媚權貴,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能夠坦然自若;不輕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尊重並聆聽他們的要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破除分別,放下小我,才能見性成佛,佛就是大我。
煩惱即菩提。不二境界。極高明而道中庸,落實到庸常的人民生活。
再摘錄一些網上找到的其他講座片段:
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世界上有四個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打開了四種偉大的思想。哪四個民族?中華民族,古希臘,古印度,古代以色列。中華民族在先秦的時候,為人類提供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境界,那就是孔子和老子。古印度為人類提供了釋迦摩尼,佛學的境界。古希臘為人類提供了哲學的境界,蘇格拉底,柏拉圖。古代以色列為人類打開了猶太思想的境界。那是猶太教的一批先知人物,就這四種,沒有第五種的啊,於是這個時代有了一個名稱——軸心時代。文明的每一種發展,每一種文明在他的發展歷程當中,在遇到困難和危機,找不到出路的時候,總是不得不重新返回軸心時代。每一種思想中的智慧點燃起火焰,才找到它的出路。寫歷史的起源和繼承,就把這個事講得很清楚。所以,宿慧,是不是這個宿慧,我就是這麼理解佛學裡的這個概念的。智慧不是我們生長出來的,是我們傳承的。我們每一個小我,因為他能傳承智慧,他才成為一個我。我們每一個個體,其實就是那個柴火,那個草字頭的心,杯水車薪那個薪字,智慧是火,我們每一個個體在傳承的是什麼? 火。所謂薪盡火傳,我們每個人都是會死的,但是我們每個人把智慧傳承,你這個我不能傳承智慧,枉到人世間走一遭。在這一點上我們完全能接受“宿慧”這個觀念。我們想想一個我多麼了不起,這個“我”字多麼了不起。動物就說不出一個我字來,哲學中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兒童也會問,我是什麼?我從哪裡來?我必將到哪裡去?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意義在哪裡。意義非常高,非常根本。
既然智慧在古代,那麼我們如果要進入人文學問的話,我們要閱讀的是什麼?古代的典籍。當我們在讀那些偉大的古代典籍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啊?讀我們本已有的生命感受,因為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生命感受。你在中國長大,那麼你就在漢語中。你在漢語中,你也同時就在中國文化世界裡邊,然後你在這個文化世界裡面,建立起很多的生命感受,是吧。但是你還從來沒有機會去讀過它。我們每個人所積累起來的生命感受是散漫的,不成體系的,不成境界的。然後,我們去閱讀那古代的哲學典籍的時候,我們終於獲得了一次機會,能夠把我們的生命感受提升為生命境界。真理就在這其中了,不要再去讀外在於我們的東西。因為我們有心,即我們是個自我。而這個“自我”裡面充滿了內容。那是生命體驗。所以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我們怎樣跟偉大的古代哲學典籍建立一種合適的閱讀關係。
我們對自己的歷史多少是瞭解的,如果你想讀《老子》,你想讀《莊子》,你想讀《孟子》,你當然先讀一遍《史記》吧,那麼春秋戰國經歷的事情……所以這恐怕就是就是說我們在歷史當中,偉大的史學著作,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領會一下,當時中華民族的生命體驗,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再讀一下論語,再讀老子,再讀莊子,當然如果我們對這段歷史並不很清楚,我們還是中國人,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仍然在中國文化的命運當中,所以我們仍然可以直接進去把生命感受放到論語裡面,放到老子的道德經裡面,也能做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理解到什麼叫閱讀偉大的人文典籍,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生命感受放進去,放進去然後再提升。有一些段落我們讀不懂,原因是什麼,我們生命感受的積累,缺失這一塊,我們沒東西放進去。但是沒關係,這一段話,你把它背出來,背在肚子裡,為什麼,有朝一日會來的,有朝一日你的生命感受的這一段來了,突然你就明白了這幾句話的含義。中國古代哲學的典籍,同時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它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所以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背誦,真是背誦。那我們就停留在這些文字裡面吧。你說我就得意忘言,我得其觀念,丟掉它的語詞,這不對的。我們就停留在它的詞語裡面,這停留就叫背誦,你不背誦,你怎麼停留。
你怎麼閱讀?我剛才已經講過,把你生命感受放進去,你千萬別要求自己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詞都懂了,一個當然他不是概念,你每個詞都懂了,一本一本看下去,第一,你不可能,你做不到這一點,雖然你這些話老早就可以背出來,道可道非常道,現在變成了廣告語了,老子道德經還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也是個廣告語了,對哇。那麼做廣告的人知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啊,他以為他自己知道了在座的也以為自己知道了其實都不知道。
四個字,“上善如水”。我們口口相傳,未必領會了它。一部偉大的經典放在我們面前,它來之古代,它是軸心時代呀,我們別希望每句話都懂呀,別指望這一點,它絕不可能,你懂個幾句就不得了,懂個三五句你已經終身受用了,那叫智慧呀。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的很有意思,“半部論語治天下”,你還準備讀一部論語,那你準備治兩個天下呀?所以一部偉大的經典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就這樣,它是解釋不窮盡的。所以關於儒家,道家以及佛經的研究的文章著作,每個時代都大量出現,汗牛充棟,每一個時代都將重新解釋這些古代的典籍,它是不朽的。你別期望像學物理學教材一樣,把整本論語啃下來了,把整本孟子也啃清楚了,最後把老子《道德經》前言的每句話解釋的清清楚楚,哪有這樣好的事情。它是不斷讓你去體會的。你在這種體會當中,提高了你的生命境界,那叫受用,那不叫知識,那叫智慧的打開,瞭解這一點是最根本的。
於是,來看看我們閱讀偉大的古代典籍,是不是達到了一種有收穫的狀態,有個標準。不是你的理智上理解的有多麼準確,邏輯上通了沒有,不是,而是在你閱讀的時候,有沒有愉悅?這是最準的標準,最恰當的標準,當然我們讀中國古代典籍的時候,一開始有一個文字上的障礙,因為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差別。那麼要掃清這個障礙呢,我們要感謝學者,有許多學者做出了辛勤的努力,是吧。對於今年搞的一個註釋本,那麼對每一個字經過嚴格的考證之後,說出它應該在這句話裡面應當是什麼含義,這個字在古代的用法和在今天的用法有所不同,它都告訴我們了,有了這種幫助之後,我們自然可以再去讀原文了,千萬別去找那種白話譯文了,那丟失的東西太多了,因為白話文在今天的漢字書面已經相當歐化了,所以在一個比較好的註釋本的基礎上,我們讀原文,而讀原文讀到有收穫的標準是什麼呀?愉悅!愉悅就是領會了,而不是知道了,讀到滿心喜悅,那境界更高。一部金剛經打開了,我讀了2個小時,非常安靜,把手機關掉,把電話拔掉,這2個小時裡邊你讀《金剛經》,你千萬別努力的要自己每個字都懂了,它的概念是什麼?你讀下來。你讀著讀著,您生活當中的最重要的某些體驗被它說出來了,這時你會不會喜悅?一定喜悅。那叫法喜。你不是求佛法嗎?求佛法就是求智慧。當智慧來到我們心中的時候,那就是喜悅,而這種喜悅一定影響我們的生活,那叫心嚮往之。影響我們的實踐,那叫知行合一。這一番道理,我們慢慢都會懂。
中國人的修養,做人的修養,它和我們的讀書是統一的,不讀書沒修養,不實踐,不見遇也沒有學問,學問在什麼情況我們真的是見遇了呢,因為它給我們心中一種喜悅,它讓我們心嚮往之,它們讓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滿心的喜悅,而不是那樣做,這種散去是自然而然,它絕不是被迫的服從某種道德規則,中國人的修養,中國人的安身任命,中國人的幸福家園就此構建。瞭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感到一個莫大的遺憾就是當下中國的狀況,你想想看歐洲國家都是幾個小國家,不是天主教,就是信教,他們的成年一代,做父母的給下一代讀什麼?聖經。阿拉伯世界都是以伊斯蘭教為主,他們給自己下一代讀什麼?古蘭經。請問,今天我們中國,為人父母者,給自己的下一代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