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如果夢想是可以觸碰的,它存在於哪裡?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我們幾乎默認,日常生活只有世俗和瑣碎,夢想絕不同行。但在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時,卻也不得不承認,以生活為臺階,夢想才有出口。


於是,我們依賴生活,並始終不願放棄對內心的追逐、對陌生感的探索。

城市與人,共榮共生。你我獨立的個體,本身就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彼此關照,各自豐盈,使得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更加美好並充滿創造力。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城市向上,你我共見。由共青團昆明市委組織發起、保利城冠名的“城市向上·青年力量”系列公益報道,以8位青年人的視角,發現這座城市裡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夢想。本期先行推出4位來點燃昆明這座有青春夢想的城市。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唐森


唐森:匠心致誠,信念致遠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在《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一書中寫下這樣的感悟:“我們可以冷靜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繼續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推進這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現代化事業。”

現在便是最好的時代。如今的中國正在騰飛,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世界格局,傳遞著中國自信。

聚焦到我們的身邊,也有一批可敬的年輕人,他們在每個細枝末節的較真和厚積薄發的努力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誠意,讓我們這座城市變得更加舒適、美好。

近兩年,居住在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附近的市民們,又多了一個休閒散心的好去處——小清河。這裡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每到春夏之交,大片的藍花楹更是將沿河兩岸裝點得如夢似幻。傍晚時分,行走在波光盪漾的河邊,吹著清爽的晚風,別提多愜意了!

但你知道嗎?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條汙漬橫流、氣味難聞的臭水溝。之所以能在短短時間裡就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要歸功於中交二航局昆明分公司“唐森創新工作室”研發的一項新技術——海綿城市透水混凝土、透水磚。

唐森,何許人也?這個90後的小夥子可不一般:雖然工作時間不算太長,但已是國家一級建造師、公路水運檢測工程師、鐵路檢測工程師,先後主持開展5個專項課題研究,申報了5項國家專利,成果應用於多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海綿城市?透水混凝土?這些專業名詞是不是聽起來一頭霧水?對此,唐森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大量的混凝土建築、瀝青路面給我們地球表面穿上了一層厚厚的外衣,我們還在這件外衣裡面不停地製造熱量,導致地球母親呼吸受阻,生態環境受損。”

“海綿城市建設則是通過透水路面鋪裝、房屋雨水收集、下沉綠地等措施,重塑雨水循環體系,實現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乾旱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通過使用我們工作室新研發的採擇增強型透水混凝土、預製式透水滲井、多元複合透水路面結構等成果,讓城市路面具備了‘吸、蓄、滲、淨’功能,相當於給地球母親換上一件輕薄透氣的外衣,讓她可以自由呼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小清河的水變清了,水土循環變好了,環境變美了。”


匠心致誠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曾說:“只要擁有一種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慾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

那麼,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材料物理專業的唐森,無疑便是一位新時代的“匠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面對工程建設的難題和問題,勇於挑擔子、出點子,運用創新方式解決難題,成果固化並推廣,助推企業降本增效。

2014年,公司承建了南連接線下穿飛虎大道工程,該項目為昆明市繞城高速環線的最後兩公里,具有較高的政治及社會效應,昆明市住建局明確了保工期、提質量的高目標要求。

令人頭疼的是,項目地處滇池周邊,地質環境極差,長度一公里的明挖隧道為控制性工程,隧道採用的SMW工法止水帷幕在滇池流域草煤土質中無法成樁。

唐森針對此項難題針對性開展漿液改良研究,在水泥漿液中摻入泥漿、粉煤灰、水玻璃、三乙醇胺等外摻劑進行漿液改良,研究成果有效推進該項目的實施,大大縮短了建設工期;針對小箱梁施工工期短、回彈強度不能按期達標的問題,他主持開展箱梁生產優化,並對回彈法測評小箱梁強度進行專項研究,發表了《回彈法測評小箱梁強度的適用性及影響因素分析》論文,在業內引發強烈反響,併成為行業技術借鑑的範本。


創新致心

當下,巫家壩片區是昆明城市升級建設最為熱門的區域。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昆明分公司承建的飛虎大道及綜合管廊工程,被列為昆明市重點建設項目,質量要求高、工期緊。但該項目地處昆明滇池流域,地質差、地下水位高、水壓大,管廊防水及回填質量成為困擾施工進度的一大難題。

為了儘快攻克這座技術“堡壘”,唐森帶領創新團隊著重對自防水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新型建築材料展開深入研究。研發出自防水混凝土、新型石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和軟土地基泡沫混凝土臨時道路結構等多項技術成果,有效解決了施工中的多項技術難點。申報國家專利2項,發表論文2篇,成果得到建設方昆明市住建局和昆明市城投的高度認可,將在巫家壩片區土地一級開發整理中大量推廣使用。

在唐森開展的多項科研項目中,難度最大的當屬《消泡型脫模劑在混凝土外觀中的提升應用研究》課題。是不是看著頭都大了?簡單來說,就是要解決由於滇東南山區較多、河砂產量少、岩石偏酸性、母巖裹泥嚴重等自然條件限制,從而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外觀和工作性能的問題。

唐森帶領課題組通過理論模擬和多方諮詢,前後選取了40餘種材料開展復配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多因素正交總結,最終成功研究出一種新型消泡型脫模劑,最終實現了混凝土施工過程可控、成品美觀、性能達標,得到了地方質監站、業主和其他參建單位的好評和認可。


信念致遠

對於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創新工作室這件事,唐森坦言有壓力,更有動力。

聊起投身技術研發的初心時,唐森提到了一個人和一件事。前者是母校易志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紮根荒漠、不畏艱苦、潛心研究,終於實現了沙漠變沃土的現代科技童話;後者則是港珠澳大橋克服諸多世界級的施工難題,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最終成功建成。中國科學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深深激勵著唐森不斷前行,不斷挑戰自己。

“我還要感謝公司總工程師馬榮增老師,在他的鼓勵和引導下,我才有機會參與到公司項目的課題研發中來,為後面的研發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談到工作室未來的打算,唐森表示目前最新的研發方向是新型泡沫混凝土在城市的綜合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主要用於降低地鐵建設風險及維護成本,有效推進、解決城市地下有限空間建設提質增效。


以人為本

《管子•君臣下》有言,“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千年前,管子便揭示了萬物根本是為“人”。

我們的城市同樣因人而精彩。雖然是理工男一枚,唐森對於春城的熱愛卻細膩而深沉。他曾多次發起組織針對滇池環境治理、治汙的公益活動,針對滇池河道清淤、航道開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產生的大量汙泥外運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汙染的難題,他希望通過專項課題研究,尋求資源化利用、低成本的處置方案,將昆明的汙泥科學利用,變廢為寶。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和旭東

和旭東:只要眼裡有光,黑夜就不會漫長

望過去的幾個月,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已經成為“擊退潮水”不可忽視的力量。病毒如同利刃,在原本安逸的生活中劃出一道裂隙,但無數青年人的光芒,正透過這道裂隙灑向現實。

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

當天,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分局穿金路派出所刑偵民警和旭東出警處理一起糾紛。“什麼?你來自武漢?”望著眼前這位精神明顯有些萎靡的當事人,和旭東心裡猛地一沉。

測量體溫後,顯示對方正在發熱,現場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之前關於武漢疫情的報道已經鋪天蓋地了。但轉念一想,我已經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和當事人接觸了這麼長時間,如果她已感染新冠肺炎,我也跑不掉。索性就不要讓其他同事冒這個風險了。”

想到這裡,和旭東反倒放鬆了下來,他撥打了120,在醫生的指導下,獨自開車將當事人送到了指定的傳染病醫院,並墊付了檢查費用。之後,他沒有馬上回局裡,靜靜地在醫院外等待。直到對方已經初步排除了新冠肺炎,他才暗暗鬆了口氣。


警徽之光照亮疫情長夜

“我報名!”在得知分局將成立疫情防控突擊隊的消息時,和旭東下意識地站起來,甚至沒有給大腦太多思考的時間。坐下後才反應過來:春節後補休陪伴家人的計劃要泡湯了!

默默退掉訂好的返家車票後,回到宿舍的和旭東開始發愁要如何跟父母開這個口,畢竟自打自己工作後,就再也沒能陪家人過過年。這次得知他可以節後輪休,一大家子已經翹首期盼多日了。

猶豫多時,他還是撥通了家裡的電話。聽到消息的父母表現得很平靜,只是叮囑他務必做好防護工作。電話那頭微不可查的傷感讓和旭東的心狠狠擰了一下,但疫情緊急,迅速平復心情後的他快速投入到了防疫鬥爭的第一線。

和旭東接到的任務是對疑似病例檢測點24小時值守。疫情暴發初期,防護裝備嚴重不足,不難想象,和旭東和他的同事們是承擔了多大的風險。但他們沒有抱怨,更沒有退縮,堅守崗位的同時也儘量滿足被隔離人員的合理要求。

有一天夜裡,一輛車開到了監測點的門口,車上下來幾個人,手裡捧著一個蛋糕。經詢問得知,當天是一位被隔離的女孩的生日,她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將自己的生日蛋糕送給值守的工作人員,蛋糕上還有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祝願所有人平安健康。交代完畢後,他們轉身離開。

那時候正是疫情防控壓力和工作強度最大的時候,而這個溫暖的舉動讓和旭東備受鼓舞。疫情如同一場黑風暴,席捲了數以萬計的普通人。在這冰冷殘酷之外,還有很多普通人在努力地鑽木生火,用溫暖的火光烘熱這片土地。


絕不能給雲南警察丟臉

熟悉和旭東的人,對他第一個主動請纓參加防疫工作,都不會感到意外。時間倒退到2016年,那時還是警校學員的他,被派往杭州執行G20峰會安保任務。

在紹興嵊州市公安局,他又被委任為工作組大組長,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55名警校學員,負責列車安全、堵卡、管理照顧學員、聯繫對接學校和公安局等工作,工作繁雜瑣碎,和旭東沒有絲毫懈怠,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一天晚上,他和其他三名學員像往常一樣進行著車輛安檢工作。一輛黑色海馬牌轎車駛入檢查站,盤查中發現這個駕駛員神色慌張,刻意迴避著他們的問題。通過警務平臺查詢後,發現司機竟是一名重點布控人員!對方發現情形不對,猛踩油門準備強行衝卡逃竄。這時站在駕駛室外的和旭東一把抓住方向盤,被車輛拖行出10餘米,最終控制住了車輛,與趕上前的民警、學員一道把司機控制住。

之後,在他車輛後備箱發現夾層,撬開夾層,查獲兩把管制刀具,一把軍用刺刀,還有一根鐵製雙節棍。行動結束後,他獲得了人生第一個由公安部印發的個人三等功獎狀。

“好小子!沒有給雲南警察丟臉!”得知喜訊,同為警察的舅舅十分欣慰。在和旭東考上雲南警官學院那年,舅舅曾把自己當年榮獲的三等功徽章作為禮物送給了他。如今,和旭東用自己的優異表現回應了舅舅的期許,肩負起了一名人民警察的責任和擔當。


群眾的肯定才是最大的成就感

作為一名刑偵民警,和旭東的工作生涯裡不乏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更多的是面對普通百姓的家長裡短。有一次他值夜班,凌晨一點左右一名女子淚流滿面地衝進派出所,說她上小學的女兒被批評後在晚上10點離家出走,至今未歸。

簡單安撫驚慌失措的報案人後,和旭東馬上驅車趕往報案人所在的小區和附近街道調取監控,發現小女孩自己騎著共享單車離開了。順著沿途的監控,發現小女孩最後出現的位置是長蟲山附近,那時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多耽誤一會兒,小女孩的危險就多一分。

經過耐心的尋找,最終在一個偏僻的十字路口找到了小女孩,母女二人抱頭痛哭,和旭東一直提著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在回程的路上,他分別給母女二人做了思想工作,雙方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現實中無法化開的情緒死結,陌生人往往慢慢地將其舒展開來。民警不僅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要努力做好報案人矛盾的化解和情緒的安撫。”


昆明是一座我想盡心守衛的城市

七年前,一位陽光的納西少年,背上行囊,從美麗的香格里拉來到昆明求學;七年後,一位熱血的人民警察,日以繼夜,守衛著他眼中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

“2015年底,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在雲南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我受命參與會展中心安檢工作。我負責的7號館位於會場最中心,是每天進出人員最多的位置。當第一道曙光照射到會展中心頂層時,我和我的同學們就已經就位工作了。望著在晨曦裡漸漸熱鬧的城市,心裡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一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這就是我想盡心守衛的城市!”

“未來,我想和廣大民警戰友們一起,共同努力,把昆明這座城市的犯罪率降下來,居民的安全係數提升上去,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許東平

許東平:她在鏡頭後,凝視城市

昆明戲窩子》不是一部尋常意義上的紀錄片,4集130分鐘的時間裡拍了四位主人公的故事:身患重病,卻傾盡百萬積蓄守護滇劇的張雄;自籌資金興辦昆明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滇劇博物館的張勇;編導演唱樣樣在行,講究傳承有序的張德元;送戲入校園,主張滇劇創新的李有信……以及圍繞這四位主人公生髮出的萬千滇劇情愫。

《昆明戲窩子》沒有所謂的故事曲線,用導演許東平的話說,“通過採樣,用豐富、多意、微小的細節,讓你看到的是當代滇劇的傳承萬象。”

《昆明戲窩子》是許東平第一部獨立完成的系列紀錄片,策劃、撰稿、剪輯全部親力親為。“我在策劃題材時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一旦坐在鏡頭後面,又會變得特別理智,我會讓鏡頭去感受、捕捉情緒,它就像一名狙擊手,迅速地瞄準,然後摁下扳機,打中,結束。”

“很多人認為,紀錄片與故事片導演有很多相似之處——安排拍攝,並告訴人們做什麼和怎麼做。但是,這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區別——紀錄片導演要面對的是真實的故事而不是虛構的劇情。”

對於包括許東平在內的少數人來說,使命感是與生俱來的。這會驅使他們不定時的、飽含熱情地去接觸、擁抱自己生活的城市乃至國家,同時他們也會保持適度的冷靜,去審視當下的生活狀態,並思考這種狀態背後衍生出的故土情結與家國情懷。

“我所理解的情懷是正確的價值觀,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真善美,情懷需要有對世界完整的認知。信仰、責任、擔當,這是我拍攝以來一貫表達的情懷,從一而終。這也是我們青年一代最應該珍視的東西。”

這種“從一而終”也貫穿在了許東平當下同時在忙的幾件事:配合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對《雲嶺先鋒夜校》欄目進行改版創新;她創立的眾力影業被五華區組織部授予“五華區黨建文化交流中心”;開展黨員教育培訓課件的創新研發,紅色舞臺劇的排練和籌備,以及公司文化品牌《青年論壇》的籌備。

“我以往的作品裡,主旋律的東西比較多。主旋律並不等於高高在上,不接地氣,而是要從大時代裡捕捉小事件,從小情緒裡引發大共鳴。我們這一代青年人,都應該從更為宏大的視角來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這也是我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東西。”


我們有責任守住城市的文化基因

簡陋的化妝間裡,一群年過五旬的老人,舉著小鏡子在桌角旁、戲箱上、抽屜裡拍彩、拍紅、定妝……神情專注、一絲不苟;貼片子、挽髮髻、戴配飾……在一番看似繁瑣實則井井有序的流程後,一個個角色便從戲文裡走了出來,顧盼生姿,神采飛揚……

在紀錄片《昆明戲窩子》的拍攝現場,許東平盯著鏡頭裡的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思緒也隨著絲竹聲聲飄到了百年前滇劇興盛一時的那個年代。

許東平與滇劇結緣可追溯到2013年。“我和幾個朋友自籌資金拍攝了一部叫《故鄉雲南》的系列紀錄片欄目,滇劇作為其中介紹昆明歷史的一個小章節。為了蒐集拍攝素材,我們到了官渡,遇到了坐在輪椅上的張雄和他散盡家財也要堅守的‘古渡梨園’。”

“當時受到的觸動非常大。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普通人為了挽救、傳承我們這座城市最古老的戲種,付出了這麼多;我們這些舉著攝像機的人,又該做些什麼?”自此之後,許東平和小夥伴們開始免費為張雄拍攝滇劇素材,斷斷續續一做就是幾年。

也許是上天不忍心許東平辛苦拍攝的素材就此蒙塵,2017年昆明文廣體局打算拍攝一部介紹滇劇、時長20分鐘左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面向全社會進行招標。許東平自然而然地去競標,順理成章地中了標。

就這樣,本就已經觸摸到滇劇藝術殿堂的她,又藉此機會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真正登堂入室,得窺精華。“我結識了張勇老師、張德元老師、李有信老師、汪美珠老師、楊茂老師,還有許許多多痴迷滇劇的同道之人。拍攝的每一天,我都被感動著,他們當中很多人年事已高,真的是用生命和時間賽跑。”

也正是因為這份感動,讓原本20分鐘的內容被逐漸拉長,最終變成了一部4集130分鐘的系列紀錄片。即使嚴重超支,許東平也不願錯過一個鏡頭、敷衍一個場景。經費不夠,就自己想辦法籌錢。“當時真的是把能借錢的辦法都用了一遍。”

後來在昆明市文廣體局的幫助下,許東平申請到了2018年昆明市“文藝精品工程”的項目,拿到了10萬元的宣發補助。但她沒有用這筆錢來補自己的虧空,而是用來製作光碟,到全國各地去參加影展。

“這是我們的城市文化,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最終,《昆明戲窩子》入圍2019年文化和遺產日非遺影像展、第三屆中國民族誌紀錄片學術展,並被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那一刻,我的腦子裡像過電影一樣閃過很多畫面,很多張面孔。然後輕輕地吐了口氣,整個人都輕鬆了很多”。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載譽歸來的許東平決定將自己所有的版權素材免費分享給需要的人。“這部片子不只屬於我個人,而是所有傳承人和所有幫助支持過我們拍攝《昆明戲窩子》的領導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這部片子的傳播價值遠遠高於物質價值。”

“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以雲南省滇劇團、玉溪滇劇團為代表的專業劇團都開始求新求變,湧現出了《水莽草》這樣反響熱烈的新派滇劇。我覺得所有文化的復興和傳承癥結都在於人,在於大家願意花何種精力做這件事。”

“《昆明戲窩子》的成功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我現在依然還在進行著《昆明戲窩子》的後續拍攝,未來只要條件允許,我會一直拍下去。我們這代人有責任守住城市的文化基因。”


信仰、責任、擔當是我片子裡最重要的東西

2014年,許東平開始參與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黨員教育片的製作,先後製作各級各類黨員教育片100餘部。

其中:

《改變》榮獲第十四屆全國黨員教育片評選活動二等獎,雲南省黨員教育片評選活動一等獎;

《織夢——十九大代表蔣秋香》榮獲第十五屆全國黨員教育片評選活動優秀獎,雲南省一等獎;

《信仰》榮獲2019年雲南省黨員教育片評選活動一等獎;

《擔當》榮獲2019年雲南省黨員教育片評選活動二等獎;

黨員教育片創新微電影《百王寨》榮獲“中國夢雲南美”微電影大賽優秀獎等。

……

“作為一名擁有13年黨齡的黨員,我的責任就是要用影視語言傳播正能量,呼籲全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2017年,許東平開始擔任執行編導,負責由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主辦的面向全省黨員的系列訪談欄目《“雲嶺先鋒”夜校》,欄目以訪談形式為主,重點對中央精神及省委相關工作部署進行解讀,對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進行解析,對廣大黨員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答。


《“雲嶺先鋒”夜校》第一期節目

“這個欄目目前做了34期,一共探索了6種表達形式。從一開始演播廳裡新聞類的訪談,到主持人帶著大家去探究,再回到演播廳裡分享,我覺得這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對於政策性和理論性很強的欄目,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很關鍵。要讓基層的黨員和群眾愛看,又要把政策和理論說清楚,這是這個欄目最難的地方,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當然,作為黨員教育的欄目,不能為了迎合觀眾而降低標準,而是要通過內容引導觀眾提高認識水平。為了更好地挖掘新的傳播角度,在製作期間,我和我的團隊每天也會拿出大量時間來進行黨建理論知識的學習,受益匪淺。”


如果有機會,我想做一部《昆明口述史》

“作為雲南的省會,昆明有其開放和包容的一面,但也自帶散淡的氣息。具體到城市文化,我個人覺得昆明的文化太散,沒有很強的聚合力,我們一直在追憶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追憶‘西南聯大’往事,但是回到現實我們卻感受不到這些氣息和傳承,這是需要反思和改進的。”

“未來如果有機會,我想做一部《昆明口述史》,通過不同的見證人記錄下曾經的昆明和昆明文化。我還想為昆明拍攝一部紀錄電影、一部故事電影。我現在已經做了一個青年論壇,希望這個青年論壇能夠讓有想法的青年人聚到一起,大家一起為昆明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邱光全

邱光全:且燃微光映蒼穹

2019年,《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白皮書》中公佈了一個數據:2018年中國殘疾人的就業人數為948.4萬人,這個數字在殘疾人總數中的佔比不足12%。

數字略顯冰冷,但令人欣慰的是,數字背後還有一盞盞努力閃爍的城市微光,於萬家燈火之中照亮殘障人士及家庭的精神前路。邱光全便是眾多舉燈前行者中的一員。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邱光全一直堅持用“視障人士”來稱呼他的員工們。“盲人這個說法會讓人抱有天然的同情性,其實,這種態度也會帶來無形中的傷害。”

邱光全也從來不覺得一個視障人士能發朋友圈、發微博、寫word文檔是什麼值得誇耀的技能。“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倡導人們改變固有思維,讓殘障群體自然地融入社會。所以,他們最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機會,以及,被他人待之以平常心。”

1999年,邱光全和他的哥哥、中醫針灸推拿副會長邱光林先生共同創立了吉康養生集團,多年來一直致力雲南的助盲脫貧行動。在省殘聯的支持下,已經陸續在13個州市舉辦了盲人按摩培訓班,現已幫助1萬餘名盲人就業,培養脫貧創業帶頭人500餘人;並專題作出規劃,為昭通在昆困難黨員和殘困群體提供了就業崗位123個,幫扶家鄉有志作為的優秀青年100餘人實現了創業夢。

“我的哥哥也是一位視障人士,但他從沒有向命運屈服,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讓全家人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是我的人生榜樣。”


心中有光,才能活出想要的模樣

在與邱光全的談話中,他談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自我價值”。

在他看來,視障按摩師們在工作中最大的收穫不是來自經濟上的收入,而是他們通過工作實現了自我價值。

“很多人詬病按摩束縛了視障人士就業多樣性選擇。但實際上,按摩成為視障人士就業的首選,本身就具備合理性。由於視力缺陷,視障人士對觸覺、聽覺等感覺更為靈敏,在按摩時能夠將精神更加集中於手指上,按摩效果更好;同時,按摩都是在室內進行,對於視障人士而言更加便利。”

“按摩不僅僅是一門手藝,甚至是一門高端的學科,是治療與保健、技術與學術的融合體。”對於技術的不斷探索,並將其上升為理論,進行歸納總結,再引導技術向更高更細的方向提升,正是吉康養生多年來不斷髮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提到按摩,不少人的感覺就是哪裡不舒服就按哪裡,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難以形成體系,也不利於提升視障按摩師的整體職業素養。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邱氏理療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適合現在亞健康人群的雲手推拿療法,也是在引導更多的視障按摩師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更好地為顧客服務。”

邱光全也並不諱言實際培訓中遇到的很多問題,“視障群體培訓過程中,可複製性其實是比較欠缺的。很多東西,正常人可能馬上就能接受,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就要花極大的耐心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培訓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注意,要儘可能地去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對於視障群體來說,生活在一個比別人更困難的世界,本就不易;但如果敢於正視這種不易,將其轉化為一種動力,那就難能可貴了。

為此,邱光全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照亮城市的微光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打亂了所有人的工作與生活。邱光全和他的企業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防疫工作還缺不缺資金和人手?

他先是為威信縣人民政府籌募13350元善款,又與威遠街道辦事處溝通並得到批准後,帶領公司支部黨員與社區幹部一起入戶排查。在防疫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邱光全身先士卒,每天準時到崗,從一個院子到另一個院子,耐心地給小區門房們介紹額溫槍的使用方法,並一一登記。

威遠街道地處市中心,轄區內多為老舊小區,門房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額溫槍使用不利索,邱光全就一遍一遍地給老人們示範,直到大家都可以熟練掌握為止。在疫情防控期間,他與公司支部黨員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共進退,成為防疫戰線上一支能打硬仗的生力軍。

邱光全在防疫期間的表現,也是他長期以來熱心公益事業的縮影:為威信三桃小學、柑子小學、祿勸爪龍小學等學校捐資助學;為昆明交警六大隊捐贈物資、到老年公寓獻愛心、舉行健康養生講座、為老年人免費義診;慰問王昌群阿姨等烈屬和威遠社區的軍人家屬,同時帶領黨員幹部和愛心群眾向困難員工及家庭捐助善款10多萬元,通過實地走訪慰問幫扶對象,切實將祝福和溫暖送到他們家中……

這一切對於邱光全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貢獻,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城市的一道微光,聚集起來,就是溫暖這座城市的熊熊火炬。”


視障群體就業,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了越來越多的視障人士擁有了一份安身立命的技能,但在邱光全看來,視障群體的就業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參加工作的視障人士佔整個盲人群體的比例依然相當小。絕大多數依然處於沒有收入、沒有工作的狀態。”

“我國的視障教育資源,也處於一個分配很不平衡的狀態。事實上,大部分的視障人士分佈在貧困地區,他們是因為醫療衛生條件的不足而致盲的。而我國的盲校卻主要分佈在大城市中,優質的視障教育資源更是集中在一線城市裡,對於貧困地區的視障人士來說,他們負擔不起來大城市接受教育的成本。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我國助殘事業中的一個巨大難題。”

“另一方面,我國特別是昆明市的助殘事業整體趨勢是在明顯向好的。政府的扶持不斷加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強,加上我們越來越發達的科技,視障人士的生活與工作會擁有更光明的未來。”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城市向上,青年力量   (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