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某一天,四川成都某小學校園內。
天空雲層密佈,空氣裡瀰漫著一絲清冷,但校園內卻熱鬧非凡。原來,學校里正在舉行“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義演,臺上歌手們熱情洋溢,臺下一雙雙求知的小眼睛略顯呆滯,但又極為專注。他們衣服破爛,生活貧困,早早就失去了上學的機會。
此情此景深深觸動了當時身為義演歌手的叢飛。他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貧困潦倒,初中還未畢業就輟學了;他還想起了1年前的自己。那時,他沒有工作,沒有住處,只能睡在廣州橋洞裡,沒日沒夜地在街頭賣唱。
人越落魄,越自卑,他一度懷疑自己可能不是唱歌的料。就在他猶豫著要放棄時,一個女孩在街頭聽到了他的歌聲,“打賞”了他600元,並鼓勵他參加歌手比賽。有了女孩的救助,叢飛才最終成為站在義演舞臺上體面的歌手。
想到這,叢飛把身上的2400元錢全部捐給了這些孩子們。接下來的11年時間,叢飛在捐助的路上越走越遠。
01、叢飛的歌唱和捐助事業本可以長久堅持下去,只是老天跟他開了大玩笑
用叢飛自己的話來說:“捐助他人,我感到很快樂。”
可以說,叢飛所有的慈善捐助,都出於自己的真心。從1994年至2005年,叢飛一共資助了貧困兒童183名,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認養孤兒37人,捐助總金額超過300萬元。在那個年代裡,300萬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但叢飛卻悉數給了孩子們。
有人就此認為叢飛是個大富豪,但當記者走進叢飛的家時才發現,他和妻子住在深圳一套僅58平米的房子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就連買這套房的貸款還沒還完。
叢飛確實是富豪,只是他把“富”散播給了無數的孩子們。
時間來到了2005年5月。
正沉浸在捐助事業裡的叢飛,時常感到身體不舒服,經不住家人督促,他去醫院做了檢查。這一查,就查出自己患了胃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
可悲的是,急需錢救命的叢飛,卻拿不出1萬多元的治療費。後來,妻子東借西借才湊夠了治療費。從此,勞累了大半生的叢飛,離開了他摯愛的舞臺,離開了他心心念唸的捐助事業。
而很多接受過叢飛捐贈的家庭和孩子,卻開始埋怨叢飛不趕快打錢過去。
在生病期間,叢飛接到了很多家長的來電,每次一接通,有些家長這樣質問他:“難道你對以前資助孩子們完成學業的承諾後悔了嗎?”、“難道你就忍心看著這些孩子因為沒錢而重新失學嗎?”有些家長這樣埋怨他: “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正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而最讓人寒心的是,受過叢飛捐助讀完大學的人,面對記者說:
“當時叢飛同意幫助我也是出於一種自願,他有他的想法,我從來沒有強迫過他。至於他有什麼樣的想法,我也說不太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都是有企圖的,至於他圖什麼,我不說你也應該能猜到。”
這些言論聽完真讓人寒心。但畢竟叢飛捐助了太多的孩子,我寧願相信這些只是個例。
好在患病後的叢飛,依然笑對人生。他無法釋懷自己還未竟的捐助事業,他囑咐妻子繼續做下去。死後,他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給人世做了最後一份慈善。
02、5年後,妻子隨他而去,只是去得太倉促
2006年,37歲的叢飛遺憾離世。那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幾個月。
慶幸的是,叢飛的妻子邢丹也是位大愛的人。她遵照叢飛的遺願,從他手中接過慈善的接力棒,繼續幫助他人助學圓夢。
大愛至此,讓人歎服。我想,邢丹繼續叢飛的愛心事業,不單單只是為了延續叢飛的心願,更多的是自己對他人的愛心,以及信守自己助人為樂的諾言。
可以說,叢飛和邢丹,真是一對超般配的夫妻,在大愛的路上攜手並進。
如果就此長久發展下去,我想,這對夫妻也許能幫助更多的孩子,甚至會成立享譽全國的“叢飛基金會”等。但不幸又再次砸中了這個破殘的家庭。
2011年4月13日晚,邢丹忙完公事在返回深圳的高速上,幾名貪玩的少年正在路旁玩投擲石頭的遊戲。剛好邢丹的車開過來,一塊飛石砸碎前擋風玻璃,擊中了她左頸下方的大動脈。
幾個小時後,31歲的邢丹因搶救無效身亡。
一對有著大愛之心的年輕夫妻,相隔僅5年,便雙雙離世,留下僅5歲的女兒在世,以及留給我們無窮無盡的遺憾。
03、叢飛之後,我們還將繼續些什麼?
很多人感慨,都說好人有好報,為什麼叢飛一家,卻遭遇了這麼多的不幸?
確實,我們常常希望好人有好報,但現實是,好人不一定就有好報。希望和現實總是矛盾重重。
叢飛就是個典型的案例。他資助了很多孩子,但很多人都沒有感激他;他大愛為他人,但年紀輕輕就死於胃癌;他本已去世,遺孀們總該過得好些才對,哪知妻子竟意外身亡。
叢飛是好人,卻接連遭到了一連串的“惡報”。這是叢飛的不幸,也是時代和我們的不幸,但所有這些不幸中蘊含著一大幸: “叢飛精神”一直感染著後代人。
首先,出身貧苦的叢飛鼓勵我們,有志者,事竟成。
初中還沒讀完的叢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執著的信念,最終站在了閃亮的舞臺上。因為人生有目標,他活出了自己的風範。
同理,如今的我們也會遭遇各種困難,但不管多麼困苦,不言棄也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正如叢飛當年不放棄自己一樣。
其次,捐出300萬還被人罵的叢飛告誡我們,有大愛之心,更要有大愛之德。
在叢飛心中,捐助別人只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他享受的是“贈”,而非“回贈”。因此,臥病在床的叢飛聽到很多家長或孩子的埋怨質問時,他會耐心地解釋並承諾:
“我現在暫時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等我身體好後,一定想辦法寄錢過去。”
他沒有因為別人的不感激行為而喪氣,相反,他告訴妻子,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愛人,是我們的能力和責任;不計較他人的回報,這是大愛之德。叢飛終身踐行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如今的我們。
最後,身患疾病依然心向陽光的叢飛警示我們,樂觀生活,從不嫌晚。
諾貝爾文學家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說過: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叢飛做到了,他帶著病痛樂觀地走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他的妻子邢丹也做到了,意外來臨前,她依然在積極奔波的路上。
在物質文化高速發達的現在,也許我們缺少的就是叢飛的達觀哲學。樂觀生活,也許從來就和金錢無關,與年齡無關,只與心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