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物|3 韋 昭

韋 昭


丹陽人物|3 韋 昭

韋昭(204—273),又名曜,字弘嗣,三國吳雲陽(今江蘇丹陽)人。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有“三國司馬遷”之稱。

韋昭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精通史籍,極富歷史和文學天賦。東吳孫權稱帝,韋昭被徵召入幕,派任西安令。不久,調入京師,擔任尚書郎和太子中庶子等要職。待孫亮即位,又任太史令,主持編撰《吳書》。景帝孫休(孫權第六子)執政,任他為中書郎、博士祭酒,命其校定眾書。末帝孫皓時,韋昭官至中書僕射、侍中,常領左國史,封高陵亭侯。

韋昭博通經史,兼及文學,為一代大師。他一生作史,以司馬遷為楷模,堅持史家立場,從不趨炎附勢。他為人耿直,心地坦蕩,故而贏得朝臣的尊重。然而他的耿直、光明磊落,又為“小人”所不容,甚至帶來不盡的災難。

在主持編撰《吳書》的過程中,韋昭校定群書、編輯目錄,歷盡苦辛,終於完成了這一繁雜浩大的工程,倍受孫休讚賞。見韋昭才學超群,孫休準備讓韋昭進宮,為他講道論藝,從中瞭解百家之言,彌補讀書之不足。但此事被孫休寵臣、左將軍張布知曉,便竭力阻止。張布一貫品行不端,擅自專權,過失頗多,他知一旦生性耿直的韋昭入宮,就會以古喻今,揭發他的醜行。於是便尋找種種藉口,說韋昭只會胡言亂語、妄加評論,妨礙皇上的政事等等,迫使孫休放棄了召韋昭進宮講業的念頭,韋昭被擋在了皇宮門外。

吳末帝孫皓即位後,封韋昭為高陵亭侯,升任中書僕射,後降職為侍中,長期兼任左國史。為了迎合孫皓,不少地方官競相向朝廷敬獻祥瑞物品,以討孫皓的高興,並多次聲稱出現祥瑞感應現象。孫皓以此詢問韋昭,想得到他的肯定。韋昭實話實說:“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東西而已,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孫皓聽了,雖沒有說什麼,但那顆喜悅的心頓時就被澆涼了。

孫皓為光宗耀祖,命韋昭為自己的父親孫和作紀,韋昭回答:在史書中,“紀”是帝王本紀,你的父親孫和沒有當過帝王,怎麼能夠為他作紀?只能立傳啊!並舉出當年“文王不宜為紀,但宜作傳”的史例,據理力爭。開始,孫皓用“升官封爵”的手段來引誘他,但碰了釘子,於是怒恨交加,對他破口怒罵,韋昭終不屈服。孫皓對此耿耿於懷,動輒藉故訓斥,並決意對他治罪。失望之下,韋昭自稱年老體弱,請求辭掉侍講、左國史二職,以便專心致志著書立說,孫皓不允。

孫皓喜歡時常拿點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歪題刁難手下的文武官員們,藉此嘲弄他們,或者當場揭發隱私,給官員難堪,達到輕而易舉地駕馭他們的目的。如果負責提問的近侍再有意刁難,弄不好有人就要丟官,甚至處死。因此,多數朝臣都順應帝意,惟獨韋昭我行我素,他覺得這樣做會使大臣們之間失去和睦,影響朝政,對國家沒有好處。所以凡是輪到他出題,總是圍繞經史上的典故給群臣猜答,這就惹得孫皓十分生氣,對他找岔治罪。

有一次,孫皓見韋昭在提問席上冷靜以對,不與自己合作,總是不屈不撓地違逆自己的意思,不由新嫌舊怨併發,便出一語問他:“‘竊位素餐’是何意?”韋昭隨即答道:“此語出自《漢書·楊渾傳》,他自己謙遜地說:‘自己不能與群僚同心並力陪輔朝廷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孫皓聽後不滿地說:“那你怎樣做的呢?你不僅不和群臣同心並力,且抗旨不忠,不給文皇作‘紀’,這就是不行詔命,要你何用?”遂即降旨,將韋昭關進了監獄。

當時韋昭正在編撰《吳書》,他說:“殺頭不可怕,《吳書》勿夭折。”他在獄中忍痛上書:“以往很多世間的古曆書,所記多虛無,在書者亦復錯謬。我經過篩選,尋按傳記,考合異同,採摭耳目所及,撰寫了《洞記》、《官職訓》、《辨釋名》,上交朝廷,以此求免,從而完成《吳書》。”

但韋昭的一番苦心,感動不了孫皓,他翻了數頁後,即斥“書有汙垢,弄髒了我的手心!”

此時韋昭已是七旬老翁,本已餘日不多。鳳凰二年(273),孫皓下旨,將韋昭誅殺。一代史學大家,命喪刀下。時值七月,密雲濃布,雷聲、雨聲、泣聲交織一起,城鄉道上冤聲陣陣。

此時,韋昭的兒子韋隆,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其孫韋德,參軍在外。為防株連家族,韋隆從大處著想,作了最壞的打算。當韋昭被處死的噩耗傳來後,他不敢去京城建業(今南京市)收屍,只得草草地在金壇縣東溪岸旁,修築了一座韋昭衣冠墓,然後全家遷徙他地,隱居避禍。待京城詔書“徙韋家於湖南零陵”到達時,韋家已人去屋空,不知去向。公元280年,吳亡,暴君孫皓被徙遷至晉國都城洛陽。韋家人去建業殯殮韋昭骸骨,奉迎回家,歸葬丹陽延陵“九女墩”。明萬曆四十年(1612)仲冬初一,韋昭賢祠竣工,歷時三年。韋昭賢祠,簡稱“韋昭祠”,俗稱“韋公廟”,位於延陵鎮東街。祠門外有韋昭49世孫韋學所立《重建韋昭賢祠記》石碑,祠內有“韋昭井”、宋人劉宰所書“昭公碑”、丹陽知縣曠鳴鸞所書《重建先賢韋公祠記》石碑等。

韋昭一生,歷經東吳四朝,可謂東吳第一鴻儒通才,著述累累,經學各典籍幾乎皆有涉獵,是我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著有《吳書》(和華核等合著)、《國語注》、《春秋外傳國語》、《洞記》、《孝經解贊》、《辯釋名》、《漢書音義》、《孝經解贊》、《注孝經論語》、《官職訓》、《百官訓》等。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韋昭的《國語注》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國語》注本。唐宋以來,各家《國語》注本都已失傳,唯韋昭注本獨存於世,彌足珍貴。《辯釋名》是韋昭向交州大儒劉熙的著作《釋名》叫板之作,闡釋職官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後世多有援引。他的《博弈論》是一篇有名的反對玩物喪志的文章。韋昭還喜愛詩歌,清朝丹陽人劉會恩編撰的《曲阿詩綜》收集韋昭《吳鼓吹曲》12首,內容都是歌頌吳國創建皇業的豐功偉績。其中《漢之季》歌頌亂世英雄孫堅。《攄武師》歌頌孫權接受父親基業,建立東吳。《伐烏林》描述曹操領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赤壁一戰,孫權和周瑜大破曹軍。

韋昭自小至老勤學而不倦,博覽群書,筆耕不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他寧折不彎、不畏權貴、堅持真理的精神,為後世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