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對物質或精神的需求,產生了消費慾望。

本身含義是積極的,因為消費滿足自身生存發展慾望,既體現了身份地位、又展現價值審美取向。

合理的適當消費是好事,可如果被消費“牽著鼻子走”,那就適得其反,沒有必要。


就比如信用卡,其實是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未來的自信,認為即便“花未來的錢”也無所畏懼。

在收到賬單時,一定會有足夠的財務支付能力。

然而消費者們過度的自信以及無節制的消費,將還款的痛苦推遲到未來

不知讓多少信用卡持有人陷入到負債的兩難抉擇中。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超前消費”:減少了有意義的生活體驗

所謂的“超前”,無非是現階段的經濟水平,無法滿足自身長久持續的消費慾望。

所謂的“消費”究竟是為了什麼?

難道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家營銷手段、各類新奇物質、設置的“消費陷阱”,就衝動消費?

在超前消費的過程中,究竟有多少消費的類目是非必要、非理性的呢?

這樣盲目的自信和消費,不僅容易造成負債問題

還容易造成“以卡養卡”、“共債”危機的諸多問題。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德國經濟學家戈森的“戈森第一定律”指出為了滿足慾望和享樂,人們總是需要不斷增加消費的次數。而享樂也會因為消費的增加而減少。當享樂為零時,消費就應該停止。如果消費再進行增加,就會使享樂變為痛苦。

消費者使用信用卡進行“超前消費”的心理,完全符合“戈森理論”這種消費心理。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據央行發佈的《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1716.41億筆金額2063.99萬億元。消費規模增加的同時,負債也是如此,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54.28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4%

“超前消費”脆弱又迷人,當未來生活出現一些變化,離職失業、意外生病、投資創業失敗等等,都很容易讓生活“一夕回到解放前”。

從個人消費心理來說,“超前消費”總是讓人們的慾望輕易得到滿足,消費者又怎麼可能會正視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長久陷在被滿足的狀態,是否會逐漸迷失自己的本心呢?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需要強大的自控力

“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這種等待是為了更加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一種能力。

“延遲滿足”關聯的事件,是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延遲滿足”實驗。每位兒童都單獨呆在一個屋子裡,在他們的面前是美味的食品。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直接吃掉,也可以等研究人員回來後額外得到一份獎勵。

在孩子們等待的這段期間,就是一種“延遲”的表現。

有的小孩直接吃掉,有的小孩運用各種方式讓自己無視掉眼前的美食。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很多人疑惑,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們已經具備“即時滿足”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可為什麼還需要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以信用卡消費為例,很多信用卡持有人過度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只是一味享受“即時滿足”的快感,卻忽視了時間成本、努力的結果。對於自身不斷進取的能力培養,也是有害無益的。

信用卡消費的“超前享受”與“延遲滿足”

綜上,信用卡消費,雖然便利且常見,但是每個信用卡持有人都要在消費過程中保持理性,別因一時的慾望放縱,淪落負債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