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古今:錢和人一樣也有男女之別:“男錢”與“女錢”!

人類貨幣歷史,從“以物易物”到現如今的紙幣及電子貨幣,經歷了漫長而坎坷的歷史。而在我國古代貨幣歷史中,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錢幣,而“銅錢”在古代卻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於銅錢的種類更是異常繁多。無論是朝代變遷,還是重大事件記錄,銅錢的樣式和種類層出不窮,其中那些非發行量常稀少或者有特殊意義的銅錢,多已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對於那些曾經比較特殊的錢幣,我們也只能在字裡行間裡,一窺其風貌。如“花錢”、“壓歲錢”、“壓勝錢”、“天命錢”……等等,而在其中就有一組非常奇特的錢幣:“男錢”、“女錢”,而今天的故事就從此說起。

大話古今:錢和人一樣也有男女之別:“男錢”與“女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言語中”。此為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江南春》。此詩後兩句以南梁皇帝在位期間,所建寺廟為背景感慨而發。而“女錢”正是出自於梁武帝蕭衍。

話說蕭衍在登位之處,借鑑南齊滅亡經驗,勤務政務,節儉持國,在古代帝王中算的上出類拔萃,更被後世多有讚譽,其中清朝康熙帝評價“梁武帝亦創業英雄”。然而在蕭衍晚年時期,因大肆推崇佛教,廣建寺院,也就造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一說,其在位期間具體寺廟數量已無準確數字,但據傳不少於五百所。

大話古今:錢和人一樣也有男女之別:“男錢”與“女錢”!

在古代建立寺廟,多會鑄銅像立於正殿,以拱世人膜拜。然而古代“銅”更多用於鑄錢使用,數量極其有限。隨著佛像逐漸增加,消彼長之下,銅錢鑄造受到了嚴重影響,市場貨幣流動也就隨之出現了問題。為既滿足貨幣鑄造,又繼續鑄造佛像,就對發行的貨幣進行修改。當時流通貨幣為“五銖”,正常重量約在3.5-4克之間,而進行修改為“無外郭有內郭的”輕小而薄弱之錢,稱“五銖錢”錢僅重約0.62-0.65克左右;隨後又改銅錢為鐵錢。此批貨幣在流入市場後,因過於輕薄,被人們稱之為“雌錢”,也就是歷史上的“女錢”。

而梁武帝最終因貨幣濫造,導致民不聊生。隨後國內暴發“侯景之亂”,致使梁武帝被困於臺城之上活活餓死。梁武帝也就伴隨著“女錢”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千年英雄,晚年竟落此下場,亦令人唏噓不已。

大話古今:錢和人一樣也有男女之別:“男錢”與“女錢”!

“女錢”在歷史上也不僅僅出現於梁武帝時期,在王莽年間的“鵝眼五銖”及東晉時期的“沈郎五銖”亦被稱為“女錢”。多指內廓既除而其質弱”的錢幣,表現為“輕薄質次,方孔過大,鑄造模糊”。

而有“女錢”,亦有“男錢”。但男錢相對“女錢”就光鮮很多。“男錢”以外形厚實,輪廓明顯,此筆畫粗重而著稱。

“男錢”與“女錢”一樣同為五銖錢,而對於“男錢”有以下幾種說法。

1、據傳,西漢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公元9―23年)時鑄的“布泉”錢,體堅挺渾厚,外輪高峻雄偉,好郭(廓)重輪,異常壯美,民間稱之為“男錢”。

2、十六國後趙石勒所鑄的“豐貨”錢,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有富裕吉祥之意,遂稱“男錢”。

大話古今:錢和人一樣也有男女之別:“男錢”與“女錢”!

不論“男錢”到底出自於何時,然而“男錢”作為寵兒,在古代社會中流傳甚廣。據唐朝杜佑《通典》雲:“布泉,世謂之男錢,婦人佩之,生男也。”意思就是說,男女結婚之後,女方佩戴“男錢”,必生男丁。當然這是一種迷信思想,對於現代人來講根本不可能,然而在古代,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下,卻相當盛行。

而在《續廣物博志》又載:東晉元帝司馬睿建武三年(公元319年)有個叫石勒的人,於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稱王,建立“後趙”。石勒是個窮苦人出身,他自稱趙王后,希望給廣大的老百姓以富裕,便鑄造並頒行了新貨幣,名曰“豐貨”錢。相傳得“豐貨”者富,故又稱“富錢”;又說“豐貨”為“男錢”,得者生男兒。

“男錢”重而厚實,“女錢”輕而薄弱,正是符合於古人“重男輕女”的思想。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已經慢慢減弱,而作為代表的“男錢”、“女錢”也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也不見往日風采,而唯一能讓人記起的,也僅僅是古書中的那一個陌生而神秘的名字;是收藏家們手中把玩欣賞的一件物件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