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我們為信息所窒息,而渴求智慧。今後的世界,將屬於能總覽全局者,他們在恰當的時間運用恰當的信息,以獨立思考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法裡德·扎卡里亞在《為人文教育辯護》的開頭引用了這麼一段話。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為人文教育辯護》

我們現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信息爆炸後的廢土世界",這是人們用來對如今世界的比喻,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學到任何知識,不管是科學、政治、文化還是其他方面,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到。

生活似乎變得更加便捷了,一切都在說我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了。

但"廢土世界"顯然不是一個褒義詞,但又為什麼要這樣說?

我們看到隨著信息量的增加,最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就是知識反而成為了累贅,我們知道知識特別有用,它能夠幫助我們在社會長久的立足。但現在它變得越來越廉價,當比你厲害,比你強的人比比皆是,擁有知識又能怎麼辦呢呢?

我們越發恐懼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想要了解的別人已經把答案寫在書中,放到網上,每天都有無數的文章伸長手扯著我們,讓我們來看,似乎真的,我們對世界很是瞭解。

但隨之而來的代價是,我們不能再向前人如哥倫布大航海朝向未知的領域,像拿破崙一樣高喊著企圖征服這個未知的世界——我們失去了探索世界的野心。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布萊克書店》

那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

扎卡里亞告訴我們,只有恢復人文教育才能挽救一切,於是,他寫下了這本書,目的也是如書名所說,為人文教育辯護

但人文教育又真的太廉價了,我們都知道它十分重要,但我們總得為就業考慮啊,大學在現在真的可以換一個稱呼了——職業教育學校,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為就業所考量。

而政治家、商人、IT似乎才是這個世界的正途,就連那些公司企業也在鼓吹能直接帶來商業利益的教育,人文教育在人們如每個人的父母眼中也與不務正業等詞語掛起鉤來。

那作者又出於什麼原因寫了這本書,這還得從他考入大學說起。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扎卡里亞

作為一個印度裔,扎卡里亞是在和中國高考一樣的機械填鴨式教育中長大的,在印度,年輕人普遍的進入大學學科的想法是醫學和工程,因為它們具備良好的就業前景,他也不例外。而因為出身在了一個好的家庭(父親創業、母親做新聞工作,而哥哥去了哈佛大學),當然也有著自身的努力,通過了SAT考試,他很幸運能有著前往耶魯大學學習的機會。

我們在這裡需要定義一下名校,才能開啟後話,那什麼才是名校呢?

梁文道在"八分"中說首先學校招收的學生都是精英,畢業之後,他們又能在社會上佔據一個重要的社會地位,甚至可以說統治階級的地位。我們一般認為這種學校可稱之為名校,絕不只是成績好那麼簡單。

通俗來講,在這裡所謂名校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精英和畢業後佔據社會重要地位。

耶魯大學毫無疑問是一所名校。

這所學校也改變了扎卡里亞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印度最出名的學校是印度理工學院(IITS),這個學校因為理工而出名,也牢牢佔據著世界排名前列的地位。

但這恰好說明了印度的一種風氣,重理工而輕人文,這不是學校使然,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如此,文化跟著權力走,所有的人都認為真正的出路在理工科。

扎卡里亞毫無疑問也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他進入大學自然也對理工科課程情有獨鍾,但環境改變社會也足以改變一個人。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耶魯大學自由開放的環境不僅在於對學術自由的重視,也在於其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學生有著自由選課的權利,可以選自己所喜歡的課程。

扎卡里亞也在這裡自然由於傳統觀點無法拋棄具有實用價值的理工科,但他同時給了自己一個機會,選擇了冷戰歷史課,因為這門課引發了他對國際經濟與政治的興趣,這也是他最後學習歷史專業的關鍵一步,他也明白了,興趣也可以成為專業。

作者扎卡里亞最後選擇了人文教育,但對於我們來說,在全世界都在學習理工科的時候,我為什麼要學習人文?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飛越瘋人院》劇照

作者給出了三個原因。

人文教育第一點是將教會你如何思考。他認為人文教育的核心美德是教你寫作,而寫作讓你思考。

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我們喜歡做題,而自我表達一直是痛點,因為沒人教你怎麼說話,沒人和我們訴說要表達自己。而寫作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繞不開的話題,如何寫作、為什麼寫作自然成為了困擾我們的話題。

作為人文教育核心,寫作常常不是來教你如何寫出那篇十萬+爆文來讓你變得浮躁,也不是用三段論來簡化你的思考,寫作做的恰恰是讓你在這個浮躁虛華的世界靜下心來,迫使你在一次次不斷的修改中來思考諸如道德、正義、善良等等的核心命題。

作者也這樣提及"正是寫作本身讓這些概念獲得秩序。寫作一篇文章的初稿本身就是一種求知的過程:瞭解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發現我的想法之間的邏輯關係,看我的結論是否基於事實。"在寫作中常常收集到的知識不及寫作中實際應用的百分之三十,而這些知識成為的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一一》劇照

人文教育第二個作用是教會你如何說話。作者曾提及一個大學,就是耶魯——NUS大學,它作為耶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合作品,同時也是一個探索人文教育實踐中的產物,而他們也把"清晰表達"作為其認知體驗的核心部分。

與清晰表達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我們的演講辯論能力了,所幸這一點在國內大學實踐也特別多,因為在大學生活面試環節中最主要的就是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能把自己的思考用一條邏輯線串起來,如何才能使人信服,且讓他們願意與你合作?

再看歷史之中,在《娛樂至死》中層說道這麼一件事,美國總統林肯的事蹟中不鮮為人知的一點就是他曾經和他的競爭者進行了長達數十個小時的演講辯論,雙方根據自己的論題提出相應的論據,他們的爭論甚至成為了當時這個城鎮盛大的一場宴會,人們根據他們的辯論來投選票同時召開集會,這足以說明語言表達對於人的重要性了。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第三個作用是它能教會你如何學習。

在如今的世界,恐怕急速發展的科技與普及的教育無一不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就是我們都處在一場馬拉松比賽,但因為家庭出身而處在不同的起點處,但因為教育和機遇後面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當然,現在的知識付費的浪潮也告訴我們終身學習的必要性,教育不再是上完大學就完事,如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而是成為了一個我們畢生都要奮鬥的事業。

於是如何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其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事物進行批判、怎樣快速瀏覽閱讀、如何在紛紜複雜的信息中察覺到真相這些都是人文教育能帶給你的,這些能力也將是走上社會的最重要的武器。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不也指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於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美麗心靈》劇照

很多人都會問人文教育除了這三點還能幹什麼,但我不想用一些計算來討論教育的好處,陷入功利主義之中,就像民國為了勸人讀報而鼓吹所謂的"讀報能治病"而陷入那個怪圈。

我想說的是人文教育恢復的是每個人的求知慾望,西塞羅認為"為知識所吸引"乃是人的天性,我們天生喜歡知識,正如哲學的英文一樣"愛知識的人",知識於我們,就像水之於魚

但有時候知識反而成為了束縛,因為它成為了福柯在《懲罰與規訓》中所說的知識即權力,很多經歷了應試教育的人,知道其弊端,在他們成長之後,反而會更加鼓吹應試教育,這種現象又是怎麼回事?

因為他們想維護的,也是自己這一份權威、這一個地位,而一旦依賴於我們本身所獲得的知識,就不可避免淪落到了這種困境。

當然,正如我不認為有絕對正確的思想,我害怕單一思想帶來對於文化的破壞,我不否認理工科以及商科等之於人的作用,但它們基於實用性的教育與人文教育正如馬克思·韋伯所說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兩者不可或缺。

也如作者訴說,技術本身是人類聰明才智的極好體現,但沒有必要為了頌揚技術而貶低人文。我所做的,也只是在人文教育式微的當下,為人文教育辯護而已。

《為人文教育辯護》—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重視人文教育?

但是在社會上,利用自己的特權來謀取教育福利的事情越來越多,不管是之前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還是東京大學上野千鶴子的開學演講,越來越說明這一點,而能夠得以改變的,正是恢復人文教育。

我們接受教育,正是想要成為那種"自然貴族",他們能夠感受到知識的輪廓,承認"真正的品德",也願意為社會的道德、正義等的發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這也是人文教育所能帶來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