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王文堯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清光緒三十二年平定縣史家山《重修龍天廟戲樓碑記》載:“嘗聞:廟也者,神靈之所依託也。神也者,人民之所奉祀也。使立廟而無祭廟之禮,廟亦終屬空設。事神而無妥神之地,神亦未必來享。是廟之所在,即神之所在也。我史家山村,舊有龍天聖廟,由來久矣。春祈必於是,秋社必於是,祭風禱雨必於是。……考其伊始,不知創建何年。究其遺記,自前嘉靖可述。由昔至今,則數百餘年矣。”可見,這裡的龍天廟,就是全村人祖祖輩輩春祈秋報之所在。

同樣的情況,在大陽泉村清道光六年李日茂撰寫《重修嘒愉樓新建遏雲樓記》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王者,父天母地。而郊社之禮興,所以報兩大之德,亦即神道設教也。顧郊,非天子不得舉社,則並使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者,父為之後者惟一人,母則眾子皆母之,故教民美報焉。雖黨祭崇族,祭酺祭之大小,義起於民之眾寡,實則裡以上皆有社,所謂惟為社事單出裡是也,特其儀或不傳。

《周禮·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歙《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夫《豳詩》為王業之本,而不陳於宗廟,以其非王者之樂。故用以索饗萬物,協天時,勸民事,亦猶二南為風教之原,故以為燕樂也。二南既可用之鄉黨邦國,則《豳詩》或亦可通用與。擊鼓龡豳里社,或一如祈年祭蠟與。

古禮,多不可考。社之名,則漢以來皆沿其舊。以今曆書觀之,近二分前後戊日特書社,蓋擇元日命民社之遺法也。平定俗以春社各設俎豆,於里社必招優人演劇,名曰祭烖。秋社亦如之名,曰秋報。祭烖之義,或因周官祭酺以起與。秋報,即所謂美報與。而招優人演劇,必擊土鼓,龡豳詩之遺意與。

陽泉,故有廣育祠,祠之前建嘒愉樓,每春社演劇於此。……秋社,則演劇於裡之南,偏五龍宮之石臺,……而覆以宇,顏曰遏雲。……蓋社,所以報本反始。報本,故禮無弗達;反始,故心無弗齊。觀於此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是即聖人之所以神道設教,而且足以見聖天子修齊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休養生息。沽濡百餘年之久,於以歲時祭祀,歌頌太平,亦所謂和殼以鳴盛也。”

足見里社的祭祀主題,也是春祈秋報。而從李日茂撰文來看,此一切祭祀之禮樂,皆源自《周禮》與《詩經》。

最真實的證據,還是千畝坪《關勝誦德碑》記。那一句“其中坺壤”的記載,至少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到公元550年的時候,千畝籍田還是“坺壤”,至少還不是村莊。現存上千畝坪村舊戲臺處還有一通元朝至順四年(1333年)的《張氏先塋之志》古碑,曾立於千畝坪張氏老墳,碑文開篇就說:“榆關之北,千畝之平,山川勝概。”也說明了一點,至少在公元1333年的時候,千畝之地還是平定古州的一處山川名勝,“千畝之平”上,應該還沒有村莊。

從這塊殘碑僅有的信息來看,也只似乎是張家要在“方山泉彎之地脈豐隆”處選地立邑,或是為“廬墓”而已。今天的上下千畝坪村,就是以張姓居民為主。《陽泉市地名志》載:上、下千畝坪,“今村民定居最早的是明成化年間遷此的張姓,今傳21世,佔全部人口的95—97%。”這樣看來,至少在元朝之前,這裡的“千畝之平”,頂多在東段有關勝墓地,還有北齊“太原長公主”的公主墳。明以後才有了千畝坪村,清代分為上下千畝坪兩村,爾後時合時分,繁衍至今,比起古州那些動不動就是三千年以上的古村來說,千畝坪村實在是太年輕了。

千畝坪註定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上千畝坪村竟然還保留著一個地名叫“灞陵橋”,村中老者都還記著那座古老的橋與橋的位置。在下千畝坪村東段,還有一個古老的烽火臺,至今遺址猶存。站在烽火臺上,東邊的大驛站“白泉之置”以及南面的林裡玉泉山和蔭營背後的四方山,都能一覽無餘。

據現在村裡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們說,他們小的時候,烽火臺這邊還有非常高非常高的大墓碑,碑就立在一個很高很高的臺子上,被人們稱之為“王兒碑”“王兒臺”,可惜這些都消失了,我們都看不到了。這個高高在上的臺子,也正好印證了“太社”龍天廟附近就有“籍田壇”,也就是武則天以來稱之為的“先農壇”。

在這千畝“坺壤”上,關家人肯定能見到龍天廟及其周邊相關的碑刻資料,他們也許也說不清這裡就是周天子的籍田,但他們真實地記錄了千畝籍田當時的真實狀況是“坺壤”。而在這塊“坺壤”上,以及圍繞在這塊“坺壤”周圍的都、城、郊、裡、泉、井、營,似乎一下子都變得那麼合情合理,古州古道,古村古廟,也因此一切都順理成章。

許多人還特別關心:千畝坪上,真的有一千畝大的土地嗎?上千畝坪村的《古村驛行圖》石刻上,赫然鐫刻著“千畝坪坐落在劉備山東麓的千畝黃土之上,這裡土地肥沃,區位優越,歷史悠久,人文深厚。”千畝土地,應該不假。但是,古今畝制並不相同,甚至差異很大。如果以今天的畝制來看,一千畝地,大約有一百個足球場來大。

而當我們回到周代的畝制上來看時,卻大不相同。《晉書·傅玄傳》曰:“古以步百為畝,今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宋朝大儒程頤曰:古者百畝,止今之四十畝。今之百畝,當古之二百五十畝。這說明古代的畝制,比現在要小得多。滿打滿算,古代的一百畝,只相對於宋代的四十畝,一千畝地,也不過就是宋朝的四百畝地而已。而“一畝”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測算,約相當於0.2907市畝,那麼,秦朝的一百畝,也只相當於現在的29.07市畝。那麼,秦朝的一千畝,連現在的三百畝都不到。

由此可見,越是古代,畝制就相對越小。假如周代的畝制與秦朝持平,那麼,周代的千畝,也不過就是約二百九十一畝。上、下千畝坪村的“其中坺壤”,按照周代的畝制推算,三百畝地的面積那是綽綽有餘的,周武王的“籍田千畝”,名副其實!圍繞著千畝籍田,分佈著那麼多年代久遠的高規格廟宇,彷彿也標註著千畝的不一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陽泉最主要的寺廟,竟然是從北向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北起章召村的禪智寺,葦泊村的天齊廟,三都村的壽聖寺、五龍廟、瑞雲觀,中間是千畝坪的千畝籍田和龍天廟、張飛廟,向南有林裡村的萬歲寺、關王廟,漢河溝村的天子廟,小陽泉的新泉觀,直到大陽泉村的廣育祠、五龍廟,這些廟宇均不一般,年代極其久遠,規模與規格極其高大,這應該是陽泉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一條昂揚龍脈,更是一條講述前世今生的輝煌文脈。這條陽泉中軸線,值得我們拂去歲月的塵埃,再現漾泉春色、五渡平波與千畝坺壤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理清民族的根脈和搏動的血脈。

只是在滄海桑田中,三都,三郊,三泉,都把證明自己以及千畝籍田的身份證給丟了,以至我們站在千畝坪上,也找不見史書記載的“千畝”在哪裡……

千畝坪,千畝,有這塊幾千年不曾更名改姓的地望在此,這就夠了,這就是史學家們苦苦尋覓的千畝!

千畝,千畝坪,欲說當年好睏惑。失而復得的千畝,我們要格外珍惜!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農耕文明看源頭之九:春祈秋報,千畝周圍林林總總的廟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