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樣的太和縣,不靠江海,沒有礦山,偏居一隅,卻躋身安徽十強

太和,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個縣。那裡的人乘長途客車到省城合肥去,行程將近300公里,需要三個半小時,買一張票都得花一張百元大鈔。

就是這樣一個偏僻的縣,在2019年卻登上了安徽省十強縣的榜單,排在第9位,實在是一個謎。

有人說,肥西縣、肥東縣、長豐縣之所以發展得那麼快,得益於它們佔有了好位置,受合肥市的拉動比較大。而今,面對太和,我在問:太和縣是靠誰拉動的呢?

謎一樣的太和縣,不靠江海,沒有礦山,偏居一隅,卻躋身安徽十強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太和縣,之前寫作“泰和縣”,寓意“太平祥和”,在約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將近180萬人。

太和縣隸屬於地級阜陽市。它的東邊是亳州市的渦陽、利辛,西邊是縣級界首市,南邊是阜陽市的臨泉縣,北邊是毫州市區,西北便是河南省的鄲城縣了。

除了有鐵路、公路穿境而過,設有若干個車站外;除了地域面積大、人口眾多外,太和縣似乎沒有任何經濟發展的優勢可言。

那麼,地處我們淮河流域北部的太和縣,是靠什麼創造了強勁的經濟實力,而登上安徽省十強縣榜單的呢?

謎一樣的太和縣,不靠江海,沒有礦山,偏居一隅,卻躋身安徽十強

有人說人口多,負擔重。我查了一下網絡,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太和縣連續外出打工在半年以上的人數、以打工為主而未超過半年的人數,兩者相加達到了20萬人。由此可見,這是一支多麼龐大的農民工隊伍。

“人多力量大”,則是更多的人堅信的基本道理。什麼事情不是人幹出來的?什麼價值不是人創造的呢?作為一個人口大縣,太和縣則把發展的目光盯在了人這個要素上。

比如,太和縣自稱“詩畫太和”。這話不是說著玩的。因為全縣有國家級書協會員40人、美協會員11人,省級書協、美協會員145人,形成了書畫藝術的雄厚實力。這其中有的人,也是我的朋友。

再比如,太和縣20萬人的打工隊伍裡,每年都會有新加入的人,也會有退出來的人。換個角度說,這一支不斷變動的隊伍,其實也是一支可以帶來資金、技術、經驗、人才的創業大軍,當地人稱“農商大軍”。

太和現代醫藥產業主要就是依託“十萬草根闖市場”而闖蕩出來的。

謎一樣的太和縣,不靠江海,沒有礦山,偏居一隅,卻躋身安徽十強

如今,太和已經形成了四大主導產業,這就是現代醫藥產業、綠色新能源產業、發藝文化產業、塑化篩網產業。2019年,在四大主導產業中,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有236家,實現工業產值463億元。

關於這些產業,我不太瞭解,但是在太和流傳著這樣的兩句話,聽起來很感新鮮。

“買全國,賣全國”,是太和縣現代醫藥產業從形成一直走到今天的形象描述,10萬農商大軍依靠便利的交通,採購、推銷藥材,在當地一步步地做成了全國性的專業大市場。

“世界薄荷看中國,中國薄荷看太和”,僅薄荷一下,太和縣就有8萬畝的種植面積,並且主要賣給當地的一家制藥企業。

過去,我只知道亳州市有一個大型的中藥材專業市場,世界有名,哪裡知道,如今在它的附近,還有這麼一個縣,也形成了一個全國有名的現代醫藥生產基地和專業大市場呢,實在是孤陋寡聞。

謎一樣的太和縣,不靠江海,沒有礦山,偏居一隅,卻躋身安徽十強

在安徽省的西北角,不靠海,不沿江,僅有一條淮河的支流——沙潁河穿境而過,雖有一些礦產資源,但並沒有充分開發,卻做強了四大主導產業,成為安徽省的十強縣、皖北地區的第一強縣。

這就是太和縣。

這就是這塊熱土上的人們,抹著汗水創造的業績。

我經常和一些朋友交流一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總是有人抱怨自己不具備區位優勢,或者羨慕人家擁有充足的礦產資源。我想,這些朋友可以到太和縣去參觀參觀,去親身感受一番“太和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