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記 | 小暑

今日小暑。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物候記 | 小暑

小暑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小暑為小熱,即天氣還沒到最熱的時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有兩個標誌:出梅、入伏。

出梅

物候記 | 小暑

出梅又稱為斷梅,指初夏長江中下游梅雨天氣的終止日期。氣象學上確定的出梅與曆書上的出梅稍有不同。

從氣象學上來看,凡梅雨期間,梅雨鋒系及主要雨帶明顯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該區域5日內的雨日在2日以下,區內各站最高氣溫明顯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風風速也顯著加大,則定為出梅。

從曆書上來看,中國現行曆書採用《神樞經》的說法,小暑後逢第一個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間出梅,但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

梅雨結束後,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

入伏

物候記 | 小暑

小暑過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就要到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三伏天”。

我國古代採用“干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由於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

我國傳統曆法規定,“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則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具體到今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2日至7月21日為“初伏”,7月22日至8月10日為“中伏”,8月11日至8月20日為“末伏”,共計40天。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就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且節制,建議多食用綠葉菜、苦瓜、西瓜等;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不要貪涼,喝過量冰飲;保持運動的好習慣,但注意通風。

策劃|劉小北

編校|小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