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動復工復產,“堵點”到底在哪兒?

2020-04-16 14:18

這樣一組數據,告訴我們今年一二季度的全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受疫情和全球經濟下滑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保就業任務尤其艱鉅。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今年2月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達6.2%,為歷史新高;工信部對部分雲平臺大數據監測顯示,截至4月10日,我國中小企業復工率超過80%,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意味著還有近1/5的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而我國經濟中超過80%的就業是由中小企業貢獻的。

中央明確要求,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這為今後一段時間統籌協調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清晰判斷、提出了明確要求。接下來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如何在動態管理和統籌協調當中,精準把握“常態化”和“加快推進”二者的關係。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正在加快恢復;但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疫情正在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防範疫情輸入壓力仍在不斷加大。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內外部環境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堅持常態化思維,在疫情防控上保持適度壓力,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要求,不鬆懈不麻痺不厭戰,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抗疫戰果。

但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不能長時間停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復工復產“復消費”必須見真章。

復工就是保就業,復產就是保經濟保民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分級管理、分類施策,有序有效加快推進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復,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務。這關係到百姓的飯碗和錢袋子,關係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係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係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係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

根據中央的判斷,疫情防控常態化是長期趨勢,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是總體要求。二者有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並不矛盾。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和有關部門必須明白“統籌協調”和“動態管理”的精準要義,要鬆緊適度,積極作為,不可一味在病例“0增長”上打轉轉、做文章,因噎廢食;更不可只做表面文章,導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之風也“常態化”。

比如,復工復產人員如今正逐漸全面到崗,城市運行和防控舉措如何適應密集的人員交互?接下來中小學陸續復課之後,學校這一全新戰線的防控工作又如何有序開展?城市經濟必須繼續運轉,正常的生產生活必須要儘快恢復,而上述所有疑問,都需要在嚴格的防控措施下,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出臺更富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細則加以保障配套。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對各地和各部門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大考。相比之前對疫情的嚴格防控,某種意義上,這場考驗的難度更大。沒有先例可循,更沒有作業可“抄”,這場大考考驗著各級幹部科學治理、創新治理、精細治理的能力和敢負責、敢碰硬、敢擔當的精神,也是檢驗各級幹部能否真正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的試金石。只有優化細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讓我們的經濟社會和生產生活真正按下“重啟鍵”。

(文丨評論員 張雪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