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本文由老管侃匯(微信公眾號)首發原創

行情分析 丨 作者 / 老管

這是老管公眾號的第206篇原創文章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央行數字貨幣即將落地,值得思考的事情。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本月內,蘇州的一部分區級和企事業單位將會嘗試使用數字貨幣,給員工發放工資。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在試點區域內,工資賬戶設立在四大國有銀行的員工,將會下載安裝央行的數字錢包,領取數字貨幣工資。到今年5月,工資當中交通補貼的50%,會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


當年的莘莘學子們想不通,科舉制自從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開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一共實行了1244的科舉傳統,怎麼說變就變了?


注:大部分人堅持認為科舉制是隋朝開始的。這裡不是歷史號,就不展開說明了。只說一句,有時候一個人堅持的觀念往往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中學課本里寫的。


提前十幾二十年知道的事情,和事實有關係嗎?


“說變就變了”的東西多了,科舉制以前的“九品官人法”用了將近500年、再之前用了將近400年的“察舉制”、再之前用了好幾千年的“世卿世祿制”不都是“說變就變了”嗎。


不同門派學者都有自己的研究結果,都對,只要說得通(自洽、他洽、續洽)就都對。


說回“為什麼一定要數字貨幣”?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國家的解釋是:反洗錢、反偷稅漏稅、反電信詐騙、反恐怖融資。


央行的解釋是:實體貨幣的發行需要經過設計、印製、回籠、貯藏等環節,以及相關衍生設備的生產,發行一套實體貨幣所投入的成本很高。


相比之下,數字貨幣付出的成本就要低得多,而且攜帶便捷,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物力。


隔壁老王的解釋是:數字貨幣有分佈式賬本的功能,可以輕鬆滿足匿名支付的需求。這說的是啥?聽不懂。反正以後藏“私房錢”再也不會被發現了~嘿嘿。


你覺得“國家”、“央行”、“老王”誰對誰錯?


當然都對了,一件事只有一個原因?那是小孩子的想法。一件事只要各種機構或個人都“覺得對自己有利”,那就“是時候了可以幹了”。


這也就是上面說的“他洽”,或者說:勢。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和“掃碼”有什麼區別?對生活的有什麼影響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看了N篇文章,沒有一個說明白的。用數字貨幣和微信、支付寶作比較,就如同用“一輛自行車和一筐蘋果作比較”一樣莫名其妙。


雖然數字貨幣也是手機支付,但是和微信、支付寶掃碼根本就是2種不一樣的東西。


“掃碼”是“支付方式”,和現金支付的區別僅在於“怎麼掏出來”而已。數字貨幣本身就是錢,只能和人民幣紙鈔作比較。


這樣說聽懂沒。


至於對生活的影響,看文章的朋友應該都用過被稱為“大團結”的10元鈔票。你能說出那是“第幾套人民幣”嗎?現在用的最新版人民幣是哪一套、哪一版?


公佈答案:“大團結”是第三套人民幣;現在用的是第四套的2019版。你說對生活的有什麼影響?如果“票子”變為“數字”又有什麼影響?


再公佈答案:沒影響。會有變化,沒有那麼“天翻地覆”啦,放心。


為什麼去年剛改版人民幣紙鈔,在大家還沒適應的時候又立刻推出數字貨幣老管說“巧了”你信嗎?


咱們開始扒一扒正經的數字貨幣到底是怎麼回事,看看是不是“巧了”。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正經的數字貨幣,全球僅兩家


2019年6月18日,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發佈了一個叫做“Libra”的數字貨幣的白皮書。


Libra的使命是:要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套金融基礎設施能夠讓人“無論居住在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或收入怎樣,在全球範圍內轉移資金的時候,應該像發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樣輕鬆、划算,甚至更安全。


同時,還會建立一個獨立的協會進行管理,這個協會由28家機構組成,這28家都是Libra的創始成員。


除了Facebook自己,還包括:eBay、Uber這些大的互聯網公司,也包括Mastercard、Visa,還包括PayPal這樣的支付機構,還有電信公司、投資機構、非營利組織,等等。


看著這套體系就感覺很正規有沒有?但是有個問題,“鑄幣權”這玩意貌似從原始社會的“貝殼”開始就不是哪個“勞動人民”創造的,這種能稱為“權”的機制永遠屬於政府。


扎克伯格當然也知道,當時他去找美聯儲希望合作。當被拒絕之後,市場對Libra的支持也降格為“謹慎的支持”,直到一個政府版的數字貨幣出現。


不知道是咱們沒通知他們,還是他們假裝不知道,中國早就開始對“數字貨幣”進行可行性分析。


早在2014年,當時的行長周小川就提出過“做中國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想法,它的設計邏輯,很多地方跟Libra很相似。但要先澄清一下,不是模仿Libra。


你家賣麵條,我家也賣麵條,你總不能告我侵權吧。智慧的大腦往往是“同構”的,可以回憶一下:牛頓、萊布尼茨的矛盾。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2018年的1月25日,央行的範一飛副行長髮表了一篇文章《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現在在網上也能找到,從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實際上就已經確立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框架。


這個數字貨幣項目叫作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就是: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


它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我們對它的定義翻譯過來就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央行的數字貨幣屬於法幣,跟現金一樣,央行的數字貨幣也具有“無限法償性”,就是說你不能拒絕接受DCEP。


雖說數字貨幣存在手機上的數字錢包裡,但是使用的時候並不需要網絡。你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只要手機有電,手機碰一碰,就可以將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也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戶或者對方的賬戶,就像交換現金那樣簡單。


目前數字貨幣仍然在指定城市進行小規模的測試,但據專家分析,在今後的2到3年裡,市面上流通的現金,可能會有30%到50%實現數字化。


和咱們的執行力不同的是,像摩根、高盛這樣傳統的大機構也開始佈局自己的數字貨幣。但是,沒有哪一種數字貨幣像DCEP和Libra這樣,能夠引起整個貨幣和金融世界的緊張。


各國的監管機構和央行,有人旗幟鮮明地反對,也有人開始試圖去研究它,包括法國、日本在內,還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去研究該怎麼應對這件事。


他們猶豫什麼呢?和你擔心的一樣。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安全性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只要脫離現金,那麼“支付密碼”就至關重要。你可以說:憑什麼相信六位數密碼可以保護我的錢包安全?電影裡黑客幾秒鐘就能破譯我的密碼,把錢刷走。

這很嚴重不假,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對於國家來說“密碼安全更重要”。


要是國家的全部錢都是“數字化”的,那麼如果網絡被入侵,把全年財政收入數字改成“0”!你想想多可怕。國家層面可以不計成本的使用巨型計算機,那玩意據說好幾億一臺,民間玩不起。


其實“無法破解的密碼”這東西的理論早就有了。建議大家去搜一下“斯蒂芬·沃爾夫勒姆”,這傢伙20歲在加州理工拿下博士並任教;27歲開公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提出並驗證了一種理論:


如果這個系統本身是不可簡化的 —— 計算不可約,你就無法預測它,唯一的辦法只能坐等系統自身演化!真正複雜的東西是無法進行簡化的。這就導致一個問題:沒有哪個複雜系統是可預測的!


你可以搜一下“元胞自動機”“第30號規則”理論,這裡簡單地說就是:破解不了的密碼算法。


這種理論提出時,實際上真的只是理論,因為當時計算機技術跟不上。


舉個都聽得懂的例子:


中國最早做電子商務的公司叫“8848”。聽這個名,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它的創始人王峻濤對這個項目寄予了厚望然後就失敗了。


你說王峻濤比馬雲笨嗎?當然不是。當時的什麼網速、物流、支付,所有圍繞電商的那些配套設施在3G以前根本無法做到。


現在技術問題基本搞定了那就是


(量子計算機+便攜存儲器)×5G+=密碼安全


這些詞按照慣例就不解釋了,你就理解為“超級快的電腦”“超級大的硬盤”“超級快的網速”就行了。


有興趣深入瞭解箇中詳情的朋友,建議去找幾位大神的文章:海銀資本王煜全、硅谷VC吳軍、科普學者卓克。他們說的更清楚。


言歸正傳,數字貨幣在上面說的:電腦、存儲、網速跟不上的時代,也就是想想。現在就不同了,5G不用說了吧。


量子計算領域:這樣的計算機要想運作,有一個特別苛刻的條件,環境溫度必須接近0開爾文溫度,也就是零下273攝氏度。


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佈了一項新研究。這個研究打破了阻止量子計算機實際應用的一個重要障礙,冷卻的要求。


這意味著製冷的成本有希望從以前的數百萬美元降低到幾千美元。這麼一來,就算是普通的公司或者政府部門,也有望採用量子計算的技術了。


儲存設備領域:微軟與華納兄弟合作推出便攜式“玻璃硬盤”。7.5釐米見方、厚度僅2毫米的玻璃片可以存儲75.8G數據,無懼風吹雨淋、刀刮火烤,壽命可能長至1000年。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研究團隊將其暴露在各種惡劣環境下——淹沒在水中、用微波爐加熱,消磁,在水中煮沸,用鋼絲絨摩擦,然後在260°C的烤箱中烘烤。經歷了各種“洗禮”後,內部數據仍然可讀。


你看,技術地基的出現使得數字貨幣的研發及支付安全得到保障。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這一屋子膠片存儲的內容都在右面女士手裡的“玻璃”中


有了可以買得起的超級電腦,有了可以儲存海量信息的存儲設備,再加上有了5G以上的傳輸能力,可以說數字貨幣現在出現的剛剛好。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你沒想到的問題


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發行是“信用貨幣”,就是說它並不以任何東西做“準備金”。


當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時,美元與黃金掛鉤,就是說美元=黃金,所以叫美金。它是“承兌”的,就是說你把市場上的所有美元都弄到手,然後到銀行換黃金,是可以得到金磚的。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後來美元與黃金脫鉤,現在你如果把市場上的所有美鈔都收集到一起,到銀行去換黃金,你猜結果會怎樣?黃金價格暴漲對不對。


在完全取代“鈔票”之前,DCEP與人民幣是並行的兩種法定貨幣。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同樣是官方貨幣,它們之間會出現“匯率”。


那麼,DCEP和人民幣現金的購買力將會出現差異。


隨便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工資本應是“1000塊DCEP”,現在匯率變成:2人民幣兌換1DCEP,屆時是不是應該把你的工資降到500?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如何防止“超發”


當財產變成代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這個問題誰都會想到。之前老管在很多媒體平臺都解釋過,但是網友就是三個字“聽不懂”。幾千字回答後還是私信我,問同一個問題:如何防止“超發”?


這裡再解釋一遍,聽不懂的別留言。


防止數字貨幣超發的最有效方式是:看天意。


你沒看錯,老管也沒開玩笑。你覺得敲敲鍵盤就能出錢,國家一定會“主動通貨膨脹”?


說對了,上個月美聯儲“無限QE”就是這意思:敲敲鍵盤就能出錢。


就算是印票子你以為很難嗎?印鈔廠加個班而已。就算是古代金屬貨幣,皇上想通脹不也就通脹嗎。有興趣可以去搜一下“雍正火耗歸公”、“鉛白銅、錫白銅”。


說到這想起來去年10月底老管還寫過一篇文章,從通脹、金融戰角度重新解讀了一個“不一樣的三國”。標題就叫《惡性通貨膨脹》看看2000年前的通脹長啥樣。


好了不扯遠了,經濟發展必須增加流動性,通脹是必須的。所以說總數有限的比特幣不會成主流貨幣。


老管知道大家擔心的是“超發甚至濫發”。結合古今中外的例子,這種擔憂只能給大家三個詞:天意、自律、沒轍。


文章最後老管多嘮叨兩句:


這個世界是“發展性”的,出了問題解決問題。


這個世界不是“建構性”的,任何想在事前設計一套“亙古不變”的完美製度,結果都是災難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