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籃球人口”去掉水分,就是中國籃球最慘淡的現實

世界盃五戰打完,我們驀然發現,男子三大球中唯一能慰藉國人的男籃,也被一片愁雲慘霧籠罩了。蓬勃發展的CBA聯賽,沒有展現出相匹配的向國家隊供血的能力。

“3億籃球人口”去掉水分,就是中國籃球最慘淡的現實

科比的背後,是中國籃球基礎雄厚的鐵證

很多人質疑:14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2個能打的?

“14億”當然不是確指,但籃球在我國的群眾基礎出奇的好,這是真的,畢竟隨處可見的野球場和等著“接撥兒”的人群不會說謊,坊間盛傳我國有3億籃球人口,我並不覺得有誇大的成分。3億人,足以組成一個世界第4人口大國。

越是如此,現實就越是刺痛:3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2個能打的?

先別忙著痛心疾首,因為你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3億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隻看不打和自己瞎打的普通愛好者。有人可能會說了,我打板投籃無人能防,號稱駐馬店鄧肯,你怎麼能說我瞎打?

“3億籃球人口”去掉水分,就是中國籃球最慘淡的現實



需要澄清的是,我這裡說的瞎打,是與接受過專業培訓相區分的。比如我,我自詡也是資深籃球愛好者,(實戰)球齡接近10年,但迄今為止也沒練好左右手運球,所以我簡直是忝列為那三億分之一,充其量是個“無效統計“。

一位紮根基層的籃球教練聽了我的故事之後,驚得目瞪口呆,拍著我的肩膀說道:“跟著我練三堂課,保證讓你學會左右手運球。“看,這就是專業和業餘的區別。

說了大半天,無非想證明一點:我國還遠沒有做到籃球培訓的全覆蓋。別說經濟相對落後的“老少邊窮”地區,就算是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也遠遠沒有做到籃球培訓的全覆蓋。

社會上的籃球培訓機構,往往要收取高昂的費用,非普通家庭所能、所願意承擔——如有可能,家長們更願意讓孩子學習鋼琴、繪畫等“有用”的、短時間內能看到成效(考級、考證)的科目,而非要跟一切陌生對手汗水相融的籃球。

而覆蓋面最廣,也最容易被學生接近並使用的學校教育呢,籃球教育往往是缺失的。一是體育老師經常有事,未必能給學生授課;二是體育老師本人也未必懂(不懂的可能性更高)籃球。

還是舉出我自己的例子。

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某縣,我們縣歸屬的那個市常年在GDP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按理說經濟條件並不差,可我小學階段的體育課都是由語文、數學老師代勞的,因為整個小學壓根兒就沒有體育老師。

我的初中和高中是在縣城裡讀的,體育老師是有了,但體育老師所教授的,好像僅止於廣播體操和準備活動。初高中7年時間,我共經歷過2次校際籃球比賽,初中一次,高中一次,兩次比賽的氛圍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然而說來慚愧,此後10年間,我的高中母校再未舉行過校際籃球比賽,也就是說,我趕上了籃球運動在我校的末世。

到了高三,體育課(外堂)徹底取消,但學生還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呀,所以我們那幾屆高考要考一個名為“基本能力”的科目,分值60分且計入總分。

所謂基本能力,就是將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幾門雜學統一到同一張考卷上,以文學常識的形式進行考察。我印象最深的一道題就是“足球和籃球的出界有何區別”,因為我總是將兩者搞混。

我是個很用功的人,背誦的事從來難不倒我,所以我的高考基本能力接近滿分。但其時我已是身高1米75,體重卻接近200斤的大胖子,圍著操場跑道跑一圈就是極限,任憑班主任苦口婆心也不願再多挪動一步,所以那時我的同學們經常可以看到在隊伍後面龜速慢行的我。

“3億籃球人口”去掉水分,就是中國籃球最慘淡的現實

我的經歷,相信只是千萬中國籃球愛好者的縮影。00後可能要比我們90後的處境還要艱難,因為他們不光要克服“體育老師有事”帶來的失落感,還要跟廣場舞大媽爭奪陽光或燈光下的球場。

自打CBA成立以來,我們市和我們鄰市——如果我判斷無誤的話——只走出了一個CBA球員。所以,我們那裡從不缺乏狂熱的籃球愛好者,卻真正是籃球的荒漠。據我所知,全國像這樣的荒漠不在少數。

所以你會看到,中國號稱擁有3億籃球人口,但中國頂級的籃球圈子卻很小,絕大部分籃球愛好者其實是在自生自滅,根本無法被納入這個圈子。有兩個現象,其一,往往是誰的父母打過籃球,誰又子承父業打了籃球;其二,看起來不相干的幾個人,說著說著就往往會倒騰回同一個師門。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有想法、有能力接觸最專業籃球培訓的人太少了,而有想法、有能力提供最專業籃球培訓的人,則更少。能為CBA輸送人才的教練和人才基地就那麼幾個,屈指可數。

雖然沒有經過統計,但我敢說,在我國,專業籃球培訓所能覆蓋的人口,絕對不會超過100萬。這樣一算,你還覺得3億籃球人口非常可觀嗎?正規和不正規,專業和不專業,天差地別。

而歐洲的籃球人才培養體系是什麼樣的呢?《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薛原在接受俠客島採訪時說道:“歐洲有現成的完善俱樂部體制,不僅是專業俱樂部,還有大量面向公眾、愛好者的俱樂部,這個體系非常發達,像毛細血管一樣遍佈社會肌理。對他們來說,只要讓孩子們喜歡上籃球,就可以很自然地進入俱樂部體系,保證基本功、標準化訓練,也可以更好地篩選天才。”

籃球教練未必曾是優秀的職業運動員,但兢兢業業的付出,和一顆不停的苦思是必不可少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籃球教育,亦是教育,甚至是比文化課教育更加精深的教育——因為可循的本土化先例更少。然而如今浮躁之氣充斥各行各業,你又怎麼能指望籃球獨善其身呢?何況基層籃球教育那麼的苦,那麼的不受重視。

所以,我們的籃球群眾基礎真的有那麼好嗎?我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