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洪雅縣金釜堰

金釜堰:初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堰頭在青衣江左岸牛架擔的觀音沱進水,明弘治年間(1488--1505),因青衣江改道,二次開堰頭於薛角沱灘上接水。明萬曆年間(1573年),河道再次變遷,又三次改堰頭於王帽沱。明末清初,金釜堰又被洪水沖刷,僅存遺址。清康熙三年(1664年),縣令李果飭令掏修堰溝,引水灌田,後因引水不夠,影響灌溉。雍正九年(1731年)縣令勞仕元飭令組織堰長,小甲收銀看堰,堰長百年一轉,小甲收銀20年一轉,自此,堰有人管,堰淤即修。

民國26年(1937年),興修堰溝,由業主出錢,佃戶出力,實行義務徵工,士紳為堰長。民國32年(1943年),總務委員宋子姜用當年所收水費,組織民工深挖堰頭10餘丈,增加水量維持了農田灌溉。民國34年(1945年),總務委員宋淮,以每畝田收米2市鬥,加上所收水費,總共用米114.4市石作為維修費用,將堰頭深挖兩米,通水灌溉始有好轉。

金釜堰的隱患在於灘頭引水,每逢洪水期,進水口堵塞,渠道淤積,不僅費工花錢,並且影響當年生產,更無力擴大灌面。解放時,僅有渠道一條,灌面1800畝,農曆三月三日開水,六月六日關水。

1953年進水口修了進水閘,改變了河水漫入渠道的狀況。1955年從張衝口修了分水支堰,增灌農田1100畝。1958年.1962年.1970年三次擴堰,堰底由1米寬擴到1.8--2.2米,增大了堰水,保灌的農田增加到5300畝。並改造冬水田,擴大兩季田,提高了耕地複種指數,同時還修了陽光等3座電灌站,提堰水灌丘陵區農田5000多畝。

1977年投資2.2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0.8萬元,投工3萬多個,將進水口向上延伸200米,順山將渠道改掘成兩個隧洞(1936米)取水,並增修了兩座排洪閘,解決堰內洪水淤沙,枯水不進水的問題。渠首工程改建後,堰長12.5公里,引水2立方每秒,保灌農田52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