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濰坊市,位於山東省中東部、山東半島西部,是山東省地級市,古有古稱濰州、濰縣之稱,現在更是著名的“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市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古時期就有華夏先民於此繁衍生息為東夷之地,西周時姜太公被封於營丘(今昌樂境內,一說在今臨淄),春秋戰國屬齊,秦滅六國後廣設郡縣,今濰坊市境分屬膠東郡、臨淄郡、琅琊郡,此後歷代也多設州立府,現為山東省地級市。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現在,濰坊市共轄四區八縣(六縣級市),是山東省面積、人口均較大的地級市。濰坊所轄八個縣建制史都頗為悠久,都為“千年古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古稱、別名也多,但在建國後改名的縣卻僅有一座,那就是我國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級青州市。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青州為《禹貢》“古九州”之一,所謂“海岱惟青州”,指的是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區域,東方屬木,其色為青,故此得名。青州作為政區名始自西漢,漢武帝時隨著郡縣增多,為加強管理於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刺史部”,刺史部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其中青州刺史部為其一,區域大致為古九州之青州之域,轄齊郡、樂安郡、菑川國、千乘郡、北海郡、膠東國、長廣郡、東萊郡、高密國、濟南郡、平原郡等郡國。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西漢時,青州刺史部治廣縣,而廣縣就為青州最早的建制。青州市,位於濰坊市西部,為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青州古為東夷之地,西周及春秋戰國屬齊,自古為東方重鎮,作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曾長達千年,也曾是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國都(獨立政權),南北朝時南燕曾以廣固為都,更是山東省第一個省會。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青州建制始自西漢初所設廣縣,隸屬於齊郡,漢武帝時為青州刺史部駐地,東漢時青州移駐臨淄,廣縣為齊國所轄。魏晉南北朝時期,青州為東方軍事重鎮,隸屬、建制多變,臨淄縣、益都縣先後移治於此,也多為青州治所,更曾為南燕國都。這一時期,廣縣城廢棄,先後築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堅城,其中廣固城為南燕國都所在,劉裕滅南燕後平廣固城,而廣縣建制也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隋朝及唐初州制逐漸取代郡制,益都縣為青州、北海郡治所,唐中期以後穩定為青州,五代、北宋時期仍為青州益都縣。其中,隋唐時青州為青州總管府、淄青平盧鎮治所,北宋時為京東東路路治,益都縣、青州、北海郡等均駐東陽城。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金滅北宋後,青州升為益都府,為山東東路路治,益都縣、益都府也於這一時期移駐南陽城。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但元初行省仍為監察區性質,以益都路(益都府改設)為根據地的李全曾割據山東,曾設益都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等,元朝統治穩定後益都路為中書省直轄(腹裡),是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駐地。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改益都路為青州府,府治為益都縣,洪武元年(1368年)於青州府設山東行省,此為山東正式建省之始,青州為第一個省會。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遷駐濟南府,山東政治中心自此西移。民國初廢府存縣,益都縣屬膠東道,後曾直屬山東省。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解放戰爭時期,益都縣曾析縣城(南陽城)設青州市,青州市曾於解放戰爭後期為華東局駐地,由華東局直轄,1948年底撤銷。新中國成立時,益都縣為昌濰專區駐地,昌濰專區為山東省直轄專區。1950年,昌濰專區遷駐濰坊,益都縣仍為其所轄,此後曾屬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1986年,益都縣改為縣級青州市,仍由濰坊市代管。

建國後,濰坊唯一改名的縣是哪座,原以“都”為名頗為霸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