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大話明清——最後的中華王朝#

今天的內容主要是對於明清時期山西的發展及名人事蹟作以闡述,帶大家瞭解不一樣的山西。走吧,一起去看看~

山西省的由來

山西名稱的出現,大約始於戰國。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秦與六國有關山之隔,關謂函谷關,山曰崤山,遂有關東、關西(關中、關內)、山東、山西之稱。明代建山西省直至今天。

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明清時期山西的經濟發展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其中山地、丘陵佔80%,高原、盆地、臺地等平川河谷佔20%。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臺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山西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參考百科山西】

歷代,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興盛的商業備受朝廷重視。尤其到了明清,山西官員已經佔據朝中多數席位,而山西也因此屢現鉅貪,成為反腐焦點。清雍正帝便以山西為起點推行“火耗歸公”與“養廉銀”的措施。

明代中後期山西社會經濟便已有了極大發展,商業興盛。而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也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山西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當時已初具規模,這又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晉商逐步走向輝煌。晉南一帶地窄人稠,外出經商成為人們的謀生手段,晉中商人當時已遍及全國各地,當時在北京便有“京師大賈數晉人”的說法,而在《廣志繹》曾有這樣的記載“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可見晉商之富。

到了清代,晉商已成為國內最有實力的商幫,這一時期,晉商雄居中華,飲譽歐亞,在取得輝煌業績的同時,為山西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為腐敗提供了標的物。

山西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北京成為都城後,太原便成為京師的門戶,直接關係著京師安危,政府向山西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確保山西的穩定,可在軍餉方面卻發生了五花八門的腐敗現象,吃空額、冒濫軍功成為軍隊中的一個常見現象。

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壯闊黃河

對於腐敗現象明清當代皇帝也做出了相應的反腐措施

例如:康熙帝“立模範” 親自察舉提清官

山西屢現鉅貪,成為反腐焦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清王朝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

雖然康熙帝對官場“潛規則”較為縱容,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貪汙有傷國本,他希望可以通過樹立官場正氣,培養一批正直清廉的官員,達到以點帶面、政清人和的局面。為了端正官風,他曾多次下詔提倡廉潔之風,要求為官之人,“公忠體國,潔己愛民,不受賄賂,不聽囑託”,嚴禁“妄行私派或額外苛索”。

為了減少官吏們的鋪張浪費,他又多次下詔提倡節儉,要求“禁止奢侈而崇尚節儉”。在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五月,他詔諭大學士等“凡居官以清廉為要,令九卿若有所知者,勿論內外大小官員,俱令舉出”。隨後,當朝的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員衙門依旨準備了一份擬推舉清官名單,康熙看後說道:“今諸臣俱各稱善,想當不謬,但從此以後操守不改,永著清名,為真實好官”。

康熙不僅呼籲各級大員推薦、推舉清官,予以褒獎,還自己親自察舉清官,大加讚揚,樹為榜樣,並且還破格提拔,樹為楷模。于成龍便是其中的典範,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人,在康熙二十一年(1683 年)正月,兩江總督于成龍按制應加銜侍郎,康熙帝因其“操守潔廉”,令“優加職銜”,予以兵部尚書,樹為清官廉吏典型。

康熙在告誡各級官員要為官清廉時,將當好官、清官,與個人的名利和家族的榮辱聯繫在一起,從個人和家庭、物質利益和道德名譽兩個方面強調清廉為官的重要性。他曾說:“人能做好官,不惟一身顯榮,且能光宗耀祖,否則喪身辱親,何益之有?”可見其態度。

雍正帝推行“火耗歸公”

雍正帝在位時一改康熙帝在位時對官場“潛規則”的縱容,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措施。

就反腐方面,雍正帝以山西為起點推行“火耗歸公”與“養廉銀”。由於地方官在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於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通常,地方官徵納運到京城的穀物,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被雀鼠偷食損耗,稱為雀鼠耗。此項政策在漢代便有,而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正式實施耗羨歸公,最早便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廣至全國。並且明確了規定了耗羨徵收的比率標準,據孫嘉塗在《辦理耗羨疏》中對耗羨徵收率的記述,耗羨徵收率被統一定為一成。雖然,當時的耗羨徵收率是否如孫嘉塗所說只有一成之數,但可以明確的是耗羨徵收率是統一規範應該是可信的。將“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以此打擊貪腐,而首當其衝的便是山西。

與此同時,由於清初承明朝舊制官至極品的俸銀也不過180兩、祿米180斛,而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這使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生活,而“火耗”成為正稅之外無定例可循的附加稅,其實質上是默許州縣官在收稅時加徵銀兩,以補給俸祿的不足。雍正皇帝在實施“火耗歸公”後便推行了“養廉銀”政策。“養廉銀”顧名思義,給官員以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避免或減少貪汙事情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

最初湖廣總督楊宗仁上奏雍正帝,提出了火耗提解藩庫的建議,正合雍正帝的心意。雍正帝對此的批諭是:“所言全是,一無瑕疵,勉之”。“養廉銀”出現雛形。隨即在雍正元年四月(1723年),雍正帝便命曾任戶部主事的諾眠任山西巡撫。而諾眠五月到任後,上書雍正帝“希望將山西省一年的火耗的銀兩,提取存入司庫,並且留二十萬兩,補貼財政虧空,剩下的分給官員為養廉的費用,此建議得到了雍正帝的讚賞。養廉銀便由此推廣。由於養廉銀來自地方火耗或稅賦,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清政府希望以此打擊貪腐問題。

一系列反腐手段對山西的貪腐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於清代的法律、制度、政策存在漏洞,使之在運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看似高薪養廉,但並未徹底解決山西乃至全國的貪腐問題。

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康熙皇帝

腐敗之風雖然盛行但也不乏有為官清廉之人

楊繼宗:上任第一件事是沖洗大堂。

楊繼宗(1426-1488年),山西陽城人。在明朝的清官中,楊繼宗堪稱佼佼者。他為官曆天順、成化、弘治三朝,那時的官場已不似明初,官吏貪黷漸成風氣。楊繼宗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把他們視作髒物。他到達任所,第一件事是先從井裡打百餘桶水,將廳堂沖洗一遍,說是要清除汙穢。

楊繼宗天順初年考中進士,授官刑部主事。當時獄囚病死較多,楊繼宗為他們改善飲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繼續生存。成化初年,朝廷升楊繼宗為嘉興知府。楊繼宗赴任時僅一個僕人跟隨,官署書齋設置都簡單樸素。他生性剛正廉潔,經常召集鄉間父老詢問疾苦,幫助他們解憂。又大力興辦教育,民間子弟年滿八歲不讀書的,他們的父兄會受到懲罰,一時文教大興。

一次御史孔儒到嘉興清理軍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撻而死。楊繼宗張榜告示說:“有被御史杖責致死的,來府衙報告名姓。”孔儒十分惱怒,臨行前,突然闖入府中,打開楊繼宗的箱筐察看,發現裡面只有幾件舊衣服,慚愧而去。

九年任滿,楊繼宗被破格升遷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監張慶,張慶哥哥張敏經常在憲宗面前詆譭楊繼宗。憲宗說道:“你說的不就是那個不要一個錢的楊繼宗嗎?”張敏頗為詫異,寫信給張慶說:“好好對待楊繼宗,皇上已經知道他這個人了。”楊繼宗逝世後朝廷追贈其諡號為貞肅。

吳琠:康熙贊其清廉

吳琠(1637-1705年),山西沁州(今長治市沁縣)人,清朝順康年間一代良相。至今在山西上黨北部的沁縣,還有一句流傳了300多年的民謠:“沁縣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這位吳閣老,就是吳琠。

吳琠的父親吳道默是當時沁州一代的著名教師,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3歲考中進士。從任河南確山知縣開始,憑著他的寬厚、清廉與敏達,一步一步地升為內閣大學士,官居一品,位極人臣,成為康熙王朝的股肱之臣。在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深入下層,關心民間疾苦,恢復社會生產,發展農業經濟,平反冤假錯案,為統一全國,鞏固清王朝的統治,起到過重要的作用,被稱為一代名相或一代賢相。

吳琠在湖廣巡撫任期內,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不株連,使人心大定。二是他令賑濟由陝西流入湖廣的饑民,使其得以活命。有一年,沁州遭大災荒時,他也曾全力給予救濟。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手書“風度端凝”榜恩賜他,並親臨米芾書以贈之。書曰:“吳琠寬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軍民受其實惠。朝中之事,百折廷諍,能得其正,朕甚重其能得大臣之體。”去世後,諡“文端”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人就比較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歷朝歷代家中有在朝廷任職的人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這個人為官清廉,任期滿了之後告老還鄉竟用磚頭裝闊。

孫嘉淦(1683-1753年),山西省興縣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膽識的宰相級官員。

至今呂梁一帶知道孫嘉淦的老百姓還很多,關於孫嘉淦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最著名的一個是說孫嘉淦告老還鄉,從京城回興縣之前,他犯嘀咕了:我一輩子不貪不沾,沒攢下幾個錢,如今榮歸故里,還是一副窮酸模樣,遭鄉紳土財恥笑不說,也給朝廷丟臉啊。思謀良久,他讓僕人連夜買來十幾口厚重木箱,然後親自動手裝滿了磚頭。沒料到,皇帝得到舉報說,孫嘉淦平常裝清廉,實際也是個貪官。於是,孫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檢查,裝闊的事露餡兒了。此事一經彙報,皇上很是感動,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實銀換下了孫嘉淦箱子裡的磚頭,算是重重賞了他一筆。

鄉語村言自然可聽不可信,但是孫嘉淦的確是個個性十足的政治名人,這是有正史記載的。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年屆不惑的孫嘉淦給新皇帝上書,勸誡三件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後兩件倒也罷了,第一件簡直就是捋虎鬚。孫嘉淦的摺子算朝雍正的臉上給了一個響亮的耳刮子,皇帝震怒。好在有雍正的老師朱軾求情,說:“嘉淦誠狂,然臣服其膽。”雍正自己也對孫嘉淦說真話不要腦袋的膽識表示佩服,轉怒為笑說:“朕也服其膽。”

乾隆繼位後,相中了敢言直諫的孫嘉淦,擢升他為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專管監察。孫嘉淦也不含糊,很快給皇帝上了篇絕代諫論《三習一弊疏》。好在乾隆帝看了之後挺喜歡,表示採納,而且因此又升了孫嘉淦的官,讓他做刑部尚書,並“總理國子監事”。

孫嘉淦敢說、能幹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創造了奇蹟。

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乾隆皇帝

山西保留至今的名勝古蹟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

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臺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

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淨土寺正殿,五臺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

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

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建築群,作為淨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

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后土廟、綿山迴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清朝宰相告老還鄉拿磚頭充金銀裝闊?帶你身臨其境感受不一樣山西

平遙古城牆

好了,今天的明清一日遊就到這裡了。

我是本期小編世俗~ 一個生於俗世不願世俗的時事編輯

論點不足歡迎批評指正,您還有其他的關於山西的歷史人文趣事嗎?歡迎留言

感謝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觀看,喜歡的話幫小編收藏評論加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