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國:進口對中國經濟有特殊意義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經如期而至,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的一次重大實踐活動。在此,有必要闡釋清楚當下進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意義。

首先應該認識到進口貿易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經驗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可以促進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縮小製造業的技術差距,節省科技研發的時間,使我國在較高起點上實現對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趕超。

其次,通過進口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可以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供有效服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出路。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趨勢和科學技術發展變化情況對經濟發展做出科學預測,並制定正確的調整戰略。通過宏觀調控調整各產業部門的比例以及內部結構,有利於加快解決我國基礎工業同加工工業之間的結構不協調等問題。

第三,進口貿易具有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作用。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和改進包裝裝潢,提高製成品和附加價值高的深加工產品的出口比重,進而提高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我國通過多種形式的進口加快了技術引進的步伐,增強了我國自立自強的發展能力,以後也將對促進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起到支撐作用。

第四,進口貿易在彌補國內資源不足,保持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低,不少原材料和生產性重要物資大量依賴進口,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受到進口資源和原材料規模的制約,從而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增長速度。為了彌補國內資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不足,我國通過進口貿易調劑餘缺,進口了大量發展生產必需的原材料和國內生產短缺的零部件,緩解了國內供需的矛盾。

第五,進口貿易對調劑餘缺、繁榮和豐富國內市場,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我國供給側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挖掘。一方面,我國通過進口生產資料和技術,擴大國內的商品生產,增加高質量商品投放,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際化的發展,對於那些國內生產難以滿足的市場急需商品物資適當擴大進口,可以直接繁榮活躍市場。

第六,進口貿易在積累建設資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存在著一定的關稅水平和相應的進口環節稅,進口貿易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還可通過進口技術設備和物資投入生產,有效提高全員勞動生產力水平,促進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質量效益的提高,從而創造更高產值,給國家和企業增加更多的利稅和資金積累。(作者是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