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執著地認為,我們不懂我的執著。
那是因為眾人皆醉我獨醒。
但或許是,眾人皆醒,你獨醉而已。
送給李楠。
10月17日,首度出任CBA球隊主帥的李楠首秀即遭“滑鐵盧”,江蘇男籃最終94比102不敵青島男籃。
江蘇小將鄭祺龍20分,4次上演暴扣的驚豔表現,並不足以與前任男籃主帥李楠爭輝——一個“牛角”戰術,就能讓李楠輕鬆登上頭條。至於勝負什麼,以後再續。
賽程還很長,剛剛起步而已。
“牛角”和“鑽石”,曾是李楠的經典戰術。在2019年男籃世界盃賽場,中國男籃執行的,主要就是2套戰術。
結局,那自是不必贅述。估計一些球員到慘敗結束的那天,都沒有弄清楚這“牛角”“鑽石”是個什麼複雜套路。
“牛角”,應該就是所謂的“V”字站位,持球人三分線弧頂持球組織,兩名大個子球員拉出,45度角附近遊走,另外兩名球員底線埋伏。
5名球員大體上位置呈“V”字型。
這並不是什麼複雜高深的路數,在一些高中、大學比賽中,都會使用。球員理解執行起來,並不難。
並且也很符合當前的籃球流行趨勢。
在NBA金州勇士隊“五巨頭”時代時,主帥科爾也曾多次使用“V”字型站位。庫裡持球,杜蘭特、格林拉出,湯普森、伊戈達拉埋伏底線伺機而動。
所以,這套戰術,應該是沒問題的。
——球隊進攻越來越偏重外線。
——大個子球員技術越來越全面,能裡能外。
——球運轉速度快,空位出手機會多。
但到了李楠手中,這個應該卻偏偏成了不應該。
盡信書不如無書,“拿來主義”還是得結合實際情況。那麼,李楠的“牛角”玩不轉,不僅國家隊戰績不佳,連CBA聯賽首秀都“開門黑”了,原因何在?
應該有二。
一是大個子球員不善投三分。
“V”字型戰術啟動,往往是由大個子幫持球人擋拆發起。
於是最為關鍵的點是:大個子球員要有穩定的投射能力;在罰球線附近的掩護順下質量要特別高。
但我們國內對大個子球員培養習慣,是強壯的身體、紮實的腳步、過硬的背身技術,也就是說,內線三秒區才是他們的天下,拉出三分線外後,往往是自廢武功。
並不是每個身高2米10左右的大個子,都能成長為杜蘭特、戴維斯。
男籃世界盃,周琦就屢次扮演“牛角”戰術中,擋拆大個子的角色,屢屢拉出三分線外,結果不單外線投不中,內線也失去了高度優勢。
二是持球人突破製造殺傷能力不足。
“牛角”戰術的另一個選擇,是持球人藉助擋拆突破。
這會有兩個結果,防守球員選擇補防,則底線埋伏的隊友可以空位投籃;防守隊員不補防,則持球人輕鬆突破得手。
戰術推演上,應該是這樣。
但是實際比賽中,卻是另外一種模樣。
我們龐大的後衛群,善突破者鳳毛麟角,突破後還能在出手投籃和分球助攻之間做出正確選擇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個急停跳投都不知難住了多少人。
郭艾倫、趙睿、趙繼偉等可算是其中翹楚。但就這還被批評為“花裡胡哨”,“不務正業”。
畢竟,我們一貫對後衛的要求是——安全、及時將球交給內線。
所以,世間本無對錯,只有在不合適的時間,出現的不合適的人或事。
李楠的“牛角”戰術就是如此。
這本應是一套簡單且有效的戰術,但在我們的籃球文化裡,籃球習慣裡,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你要大個子去投三分,我們習慣大個子扎內線強打硬吃;
你要小個子突破分球,我們習慣於小個子給內線“喂餅”。
畢竟我們打了多年的“裡外裡”,也在姚明、劉煒這對“裡外裡”經典組合下,在北京奧運會拿到了第8。
正是這種差異,讓李楠不僅在男籃世界盃鎩羽而歸,在CBA賽場,也有些施展不開手腳。
於是,李楠關於“牛角”的堅持,自然而然就成了球迷看不懂的昏招,也就成了段子手們的素材。
可以想見的是,不久後李楠還將祭出他的“鑽石”,畢竟,這可是與“牛角”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
有才的球迷們又可以在各式各樣的段子裡狂歡一把了。
可,狂歡之後呢?
還是將我們的籃球理念停留在老舊的“裡外裡”打法中?要知道,世界籃壇風格早已日新月異,在NBA引領下,空間型大個子層出不窮,戴維斯、字母哥、恩比德、唐斯等等,甚至足以改變傳統意義上對於中鋒、前鋒乃至後衛的定義。
而我們,還是執著於培養下一個姚明?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許會失敗,也許會被嘲笑,但至少,他做了。
所以,李楠的執著,我們應該試著去懂。
即便現在看起來,有些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