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攻讀”觀

王蒙創作力之旺盛,在中國作家裡無人能敵。去年夏天,八十六歲的他,在北戴河療養期間完成了中篇小說《笑的風》,年底在《人民文學》刊出,他將這部“顯然具有長篇容量的中篇小說”升級改造,增加了五萬餘字。今年4月,又推出長篇小說《笑的風》。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還能插空讀書,而且讀的多是費勁的書。他謂之“攻讀”。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王蒙又發表感言說:“除了讀書,我幾乎想象不出有一種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雖然讀熟悉的書會很愉悅,但我也讀一些自己看著費勁的書。比如文言文經典。在開始讀《莊子》時,我起碼有300字不認識,那我怎麼讀《莊子》?怎麼寫有關《莊子》的書?很簡單,翻著辭源、辭海,一邊查,一邊研究。再比如外文書,如果40%能看懂,我就會去讀。雖然我的英語不怎麼樣,但是我通過看、通過猜、通過查詞典,讀過海明威、多麗絲·萊辛等人的作品,還翻譯過美國作家約翰·契弗的作品。這樣就把讀書變成了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

王蒙很坦誠,我喜歡他的,也是坦誠。他並不像有些作家一樣,神神秘秘,遮遮掩掩,不願透露自己閱讀的書籍和閱讀習慣。而王蒙不,他和盤托出,他也有不認識的字,也要查辭源、辭海,也要猜。連他這麼聰明的人都要這樣,我這愚鈍之人,更離不開工具書了。

讀點費勁的書,讀你一下子不完全懂的書,這是王蒙的讀書習慣。讀書不能僅僅限於娛樂、消遣、趣味。要掌握新知識、新觀念、新信息,就不要怕費勁,費勁讀的書往往是最有趣,是一種更深的趣味,也是一種積累,積累,就需要費工夫。“我說要加碼讀書,加碼讀書我們中國有一個詞,叫作‘攻讀’。攻就是進攻。‘攻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不加油你讀不下來,攻不下來,跟攻城一樣。我們說‘攻讀’,就是抱著一種作戰的英勇和把全身心緊張起來讀。”“葉劍英曾寫過一首叫《攻關》的詩,開頭兩句是‘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認為讀下一本書就像打下一座堡壘,講的則是‘攻讀’,花力氣掌握自己所不掌握的知識體系。”

王蒙的“攻讀”觀,對我啟發很大。人的思維就像牙齒需要磨礪。輕鬆的讀物,如小說、詩歌、散文、隨筆,好比稀粥、麵湯,屬軟性食品,而整天吃這些軟性食品,牙齒就退化了,就不鋒利了,久而久之,胃也受不了。怎麼辦呢?需要讀一點硬食品,啃一啃,磨礪一下。王蒙說的費勁的書,就是硬讀物,就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得到”的讀物,就是啃一啃才能“嚼爛”的讀物。

“攻讀”費勁的書,其實是在調整你的思維頻道或者軌跡,一個人的思維隨著年齡增長,會模式化,固化、僵化。要改變,很難,很費勁。恰如登山,攻城,需要使出渾身的力氣,戰勝惰性,讓大腦活躍起來,轉動起來,讓思維飛翔起來,流動起來。假以時日,就能抵達一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再往前走,走著走著,樂趣就來了。“攻讀”還像擰螺絲一樣,咬緊牙關,一圈一圈擰,不能鬆勁,才能擰結實。“攻讀”的過程,就是除塵、除汙、除弊、除陋的過程,就是祛戾氣、祛邪氣、祛陰氣的過程,就是問道的過程。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就進入一個大境界了。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攻讀”在古人眼裡,如此重要。

“攻讀”,就是在認真讀書,就是跟書較勁兒。近年來,王蒙認真讀的書有哪些呢?他說除了《莊子》,還有《荀子》。荀子的著述在先秦諸子百家裡,佔有很大的體量。現當代文化方面,在讀梁漱溟和許倬雲的書。文學書,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和艾哈邁德·於米特的《伊斯坦布爾死亡紀事》,講的雖然是謀殺,跌宕起伏的懸疑案件背後,探討的是生命與藝術的存在意義和信仰的衝突。

我曾三次採訪王蒙先生,他透露了他的秘訣:“全天候,抗干擾。”寫作如此,讀書也如此。

向老作家王蒙學習,“攻讀”一點費勁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