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北宋大詞人柳永在詞的發展史上影響巨大,對詞的題材開拓及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等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北宋詞壇的地位也由此而奠定。他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以俗語俚語入詞,風格通俗,似詩家白樂天。他善寫羈旅行驛之愁,手法長於鋪陳渲染。他又通曉音律,創制並創作了大量長調慢詞。雖然他詞的“俗”為文人詬病,但也正因為“俗”而不過於“雅”而流傳甚廣,號稱“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至到今天我們還能吟唱他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的長調慢詞為更多人所熟悉,而下面這

兩首小令《少年遊》也同婉約動人,寫盡離愁遺恨。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風流才子柳永

其一,灞橋折柳別,秋夕獨憑欄,一曲陽關愁斷腸!為什麼總有想見未見的人!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宋·柳永《少年遊》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註釋

灞陵橋:在漢、唐首都長安附近(今屬陝西省西安市)。《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枝贈別。”又《開元天寶遺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

楚宮腰:春秋時,楚靈王好細腰,其宮女及臣民競為細腰投其所好。《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後因用作詠楚宮或楚女的典故,也用以稱美女子腰身纖細。這裡用來比喻柳條的纖細。

蘅皋:長滿杜蘅的水邊陸地。杜蘅,香草名。

陽關曲:唐代流行的送別歌曲,是根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絕句製成的。其中有“勸智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句子,所以歌曲以陽關命名。

蘭橈:橈,划船的槳;蘭橈是其美稱。這裡指代船。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解讀

這首詞是作者漫遊長安後離開時所作。上片寫離開長安時所見,主要從送別折枝的楊柳寫起,而景中已寓今昔之感、傷別之情。下片則以抒情為主,寫他離別長安時置身舟中的感受。作者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末句以“蘭橈獨倚”的畫面作結,餘味不盡,含蓄蘊藉。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

綜觀全詞,作者巧妙地運用與離別相關的典故,如灞陵柳色、陽關樂曲等來渲染情懷,又用“西風殘照”的秋光、夕陽作為烘托,表現了賙濟所謂“森秀幽淡之氣在骨”(見《介存齋論詞雜著》)的特點。與李白的名作《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相比較,有異曲同工之妙。彭孫遹在《金粟詞話》中稱:“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蘭畹之音,流入掛枝、黃鶯之調,此學柳之過也。”結合對這首詞的欣賞,對讀者全面地瞭解柳詞,會有很大作用。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劇照

灞橋折柳別,秋夕獨憑欄,一曲陽關愁斷腸!這首詞道不盡的是離愁,為什麼總有想見未見的人不在眼前,總是相思總是離愁!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少年遊

其二,長安古道邊,秋晚望天涯,念人不見愁病酒。為什麼到頭來還有餘恨!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宋·柳永《少年遊》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註釋

亂蟬:指蟬聲的紛亂眾多。“嘶”一作“棲”,但“嘶”更能表現秋蟬鳴叫的蕭瑟氣氛。

夕陽鳥外:在夕陽照耀下,飛鳥隱沒在長空之外,語本杜牧詩“長空澹澹飛鳥沒”。“鳥”一作“島”,語意欠佳。

原上:這裡指長安郊原、郊區原野。

歸雲:這裡借喻已經消逝的、一切過去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詞:“去似朝雲無處覓”意義相近。前期:雙關語。一是指昔日的期望和抱負,二是與舊歡相約幽會的日期。

酒徒:過去的酒友。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解讀

上片從景象寫起:長安古道的秋風、夕陽,高柳、亂蟬,抓住這些典型景物,表達了滿眼蕭瑟、寒士悲秋的特點,而悽楚盡在不言中。下片以“歸雲”為喻象;語意雙關,將希望落空,舊約無期的複雜心理表達極為深刻。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

從詞的內容和情感來看,這首詞應為晚期的作品;從這首詞的寫作技巧的藝術成就來說,本詞可稱為是作者小令的代表作。在不滿五十字的令詞中,表達了作者坎坷一生的複雜心情:當他年華老去之後,既失去了當年眷念豪遊的意興,又增加了功名志向落空、感情失去寄託的悲慨遺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呀!可說是雙重感情。作者通過蕭瑟的秋景,以低沉的情調錶達出來,起著感人極深的藝術效果。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少年遊

長安古道邊,秋晚望天涯,念人不見愁病酒。這首詞寫的是遺恨,到頭來不但還有想見未的人,而且許多都已凋零 ,已成永訣。和我借酒澆愁的人也越來越少,而此時自己已經老大,有多少餘恨堆積在心頭。在這冷落清秋節想想更是心痛愁苦!這愁苦之深之大,想想都讓人心碎!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少年遊

結語

雖然一般人論柳永詞,往往偏重於他對慢詞鋪敘方面的成就。如賙濟稱柳詞“總以平敘見長”,又稱“其鋪敘委婉,言近意遠”。(見《宋四家詞選》及《介存齋論詞雜著》)夏敬觀則稱柳永的慢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

但作者這兩首令詞《少年遊》,同樣具有言近旨遠、情景交融的特點。與唐五代的小令詞相較,無論在意境之開拓、詞句之簡練、風格之蒼勁等方面都毫無遜色,這是讀柳詞不可不注意的。馮煦在《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中稱耆卿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也道出了這兩首小令的特點。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

為什麼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從內容上看兩首《少年遊》寫了異樣的愁情!讀罷不覺已淚溼春衫!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亦稱柳屯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樂章集》。

總有想見未見的人,到頭來還有餘恨未了,兩首《少年遊》異樣的愁

△柳永畫像

☞請喝一杯茶,與@雅室雕龍 一起出柳永詞!圖自網絡,涉權請刪,敬請留下您的評論,歡迎轉發!#宋詞# #宋詞欣賞# #柳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