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慶:新聞評論要說人話,讓老百姓看得懂

陳安慶:新聞評論要說人話,讓老百姓看得懂

今天陳老師想給大家講過故事,這個故事大家肯定很熟悉。

陳安慶:新聞評論要說人話,讓老百姓看得懂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

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淨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原來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那樣才能全面和真實的瞭解事物的情況 。

有人說,陳老師你給我們講這個小學生成語幹啥?

我其實是想說,在自媒體吐槽爭寵的今天,目前的新聞評論,出現了意見過剩與新聞稀缺的矛盾中,真相探究還在路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觀點就刷了屏,這其實是危險的。

每當出現一個輿情事件,隨著新聞事件廣泛傳播及其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反轉,經常出現急劇反轉之自媒體觀點打臉,與事實性新聞的極度稀缺。自媒體為了蹭熱點,經常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這背後其實是“帶血的營銷”!

我們必須承認,自媒體的興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一定程度上開了言論口子,但自媒體的目的是營銷拉流量,吸引眼球,製作爆款,沒有了機構媒體兢兢業業的信息採集者,所有的公共言論,成為沒有憑藉的無根之蓮,失根蓮花,那個自由,實際上是空空的殼,紙老虎罷了!

網絡輿論反轉,語言暴力雄起,各種人肉開始,話語喧囂之中,大家忽然想起要看看權威大報,主流媒體如何說話,因為這些嚴謹理性的媒體,往往深思熟慮了之後才會說話,傳統媒體出身的採編精英,絕不是鍵盤俠,公共狗蹭流量。他們愛惜羽毛,更珍惜招牌。

輿論多元,觀點打架,是一個社會的進步,也是輿論呈現的常態。

毛澤東同志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新聞評論的前提是需要有最基本的、可靠的、接近真相的事實。這幾年,傳統媒體陷入機構的行業性集體困境,造成不少媒體的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部門被裁撤,曾經的優秀記者批量轉型。

任何一個行當都需要有經驗的職業人士,新聞行業也是如此,這些記者的職業轉型,很明顯影響了新聞開掘。

有人說,傳統媒體死了就死了,我們看新媒體、自媒體,是嗎?你知道深度報道記者沒了,實際上也影響了公眾對社會生活的深度認知,以及對公共生活的嚴肅討論。

新聞事實的挖掘和探究能力大量缺失,雞零狗碎的一地雞毛,碎片化隻言片語的短平快信息不斷釋放,觀點太多,事實不夠用。沒有可靠、連貫而系統的事實,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一個面,隨之產出的評論、批評和各類邏輯推演,都可能是不準確的,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可能製造新的對立和撕裂。

新聞評論作為公共話語平臺,是公民思想、觀念交流的重要場所。通過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表達公民的利益訴求、合理引導公共輿論,樹立起了新聞評論的公共精神,這才是一個優秀新聞評論員該有的氣質姿態。

很多新聞評論員沒有做過記者,這是有缺憾的,對中國國情的把握,對接地氣的基層情況的調研能力不夠,有句話叫站著說話不嫌腰疼。

好的新聞評論員,其實做好做過幾年一線新聞記者,有大量的社會政治經濟調研積累,也就說要有對一個事件解析的能力,能夠解釋信息,意味著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還要把這些知識賦能給實踐和實際情況,一切中國國情和一線基層實際情況相結合,需要在給定信息的字面意思中,解釋出背後的涵義、內藏的意義、可能的影響。

有人說,網絡上現在是人人都有麥克風,我想說啥我就圖自己開心,發洩一下,網民其實根本不關心真相,現在是後真相時代,網民在“孤獨的狂歡”中自嗨,表達信息的個性化,沒人關心真相,陳老師你說的那些都過時了?

我只想說,如果一個新聞事件,你連真相都不願意關注了,你只在乎自己在網上罵得爽,滿足與情緒發洩,那我真的沒話和你說了!你就是一個網絡噴子,網絡暴民罷了!

我們承認很多網絡平臺,自媒體實際上是純個人化的對信息的觀點解讀,是一個個明顯帶有個人興趣和好惡傾向烙印的。但是任何一個事能過說服別人,不是靠歇斯底里的嘶吼,和潑婦罵街一樣的耍賴,既然你要表達觀點,你好歹得講理吧,你講的得要有道理不是?

眾生喧譁,一群人瞎吵吵,吵三天三夜還是七嘴八舌不是,到頭來無非都是浪費口水,“孤獨的狂歡”在本質上是每個人內心世界的盛宴,每個人按照自己的臆想去解構新聞的時候,其實新聞已經死了!

在風雲激盪中引領思想、在眾生喧譁中回應民意,這才是好的新聞評論該乾的事情。

陳老師比較推崇南方報系鼎盛時的新聞評論,這話怎麼說呢?

南方報系的評論,從一個冷靜的社會思考者的角度,以其敢於質疑、敢為人先、具有建設性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思考、對人文價值的關注

南方報系新聞評論的選題,總體上側重社會民生,比如物價問題、房價、就業、社會醫療保險、醫藥、反腐倡廉。這些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屬於熱點問題,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引導公民理性地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就成為新聞評論的重點。

南方報系的評論,經常指向平常百姓生活和生存發展要求,以及權力訴求。我們知道在社會轉型期,新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弱勢群體往往是最無奈、最無助的人群,為他們發聲,為他們鼓與呼是是一個負責媒體應該做的事情!

陳安慶:新聞評論要說人話,讓老百姓看得懂

《南方週末》在1999年由江藝平主編撰寫的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中寫到:“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走,讓幸福的人兒更幸福;而我們,在不停為你加油!”

南方報系的新聞評論敢於質疑、敢於批判。堅守輿論監督的媒體責任。堅持平民立場,評論視角獨特,指陳時弊,激濁揚清,冷靜思考。

在尋求妥善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方面,南方報系,當然也包括新京報,新聞評論往往發揮著公共精神,找到各方利益的一致點,幫助公民進行理性地表達。

南方週末前主編左方認為,南方週末的說話姿態是——俗的題材,要用知識分子最先進的思想去昇華,雅的題材,要用知識分子最先進的思想去相通。

什麼套路呢?就是:

——建造新的公民社會。

——塑造新的價值體系。

——構造新的歷史座標。

好的新聞評論,就是要凝聚人心的映照,做有思想的新聞,把時評真正沉澱為社會史——思想史——心靈史。追求“傳播真相”——“傳播真知”——“傳播真理”。

要有前瞻性的視野與思維,以獨特視角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入論理,避免人云亦云。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遞進,一個高地一個高地地攀越,不僅反映現狀,還要有洞悉和前瞻,探究未來的模樣、影響未來的走向。

陳老師認為,好的新聞評論要有真性情,在流量注意力經濟時代,不為博人眼球,堅持我手寫我心,說人話,說老百姓看得懂的話,不說官話、空話套話、廢話,表達百姓呼聲,表達真性情。

(南方傳媒書院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陳安慶:新聞評論要說人話,讓老百姓看得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