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明史》“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

明末內憂外患,外有後金政權虎視眈眈,而各地又連年大旱。闖王李自成興兵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但在清軍入關之時,南方尚有大片土地仍然歸於朱家之手。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福王朱由崧,乃為神宗朱常洵之孫。可謂是名正言順的皇室正統後裔,崇禎死後他於南京監國,隨後繼位。是為弘光皇帝,也是南明政權的第一個皇帝。

(一)、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中國古代非常講究華夷之辨,重華夏而輕夷狄。清朝乃為女真人所建立的政權,因為吳三桂的投降,得以從山海關長驅直入,入駐北京。趕跑了大順皇帝李自成,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此時,雖然崇禎皇帝自殺,但是明朝仍然保有著大片江山。

而且女真族入關,起初不得民心。所以,對於明朝宗室而言是非常有希望建立起南方政權的。就像東晉和南宋一樣,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不論從哪個方面而言,南明的滅亡都是咎由自取。

1. 內部派系林立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崇禎皇帝頃刻間猝然長逝而且駕崩時並未指定候選人,而且此時許多宗室及大臣都紛紛南逃。因此在內部,興起了一場國本之爭。而朱由崧則是各方勢力集團,妥協出來的結果。

不久後便發生了“南渡三大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以及童妃案。他們都說自己是明朝皇室,但是又無從考證。所以,不約而同的被問罪。雖然這些事情無從驗證真偽,但是在南明內部之間還是引發了各勢力的嫌隙。

也就是說這個王朝,雖然繼承了明朝的衣缽但是卻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清朝那邊,已經宣佈明朝滅亡。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自己才是明朝的繼任者,並且著手修《明史》。太子案發生以後,左良玉以清君側之名意圖攻入南京。江北防守空虛,清軍順利過長江。史可法率領揚州百姓拼死抵抗,最終死亡八十萬人卻還是沒能擋住其前進的鐵蹄。

2. 互相攻伐,錯失良機

南明小朝廷內部的矛盾,直接造成了其覆滅。史可法雖然身居高位,但無法調動四鎮之兵。而朱由崧眼見自己的臣子和子民慘遭殺戮,卻只顧得自己倉皇逃脫,竟無半點悔恨之意,也從未想過要派兵援助。僅僅過了一年,朱由崧便被押解至北京。

這才是南明真正分裂的開端,群龍無首各地的王侯將相都想在這亂世之中立足。在一年之內,竟然有五位王爺宣佈自立。大家自然是誰也不服誰,更不用想合擊清軍。他們如曇花一現般,很快被清軍各個擊破。

鄭芝龍隨後擁立朱聿鍵建國稱帝,而此時孫之獬又力主清軍剃髮易服,一時之間民怨四起。這本是南明絕佳的機會,如果趁機反撲定能收復大片失地。

但可惜的是,隆武帝與魯王互相看不順眼。在這絕佳的時機,兩人竟大打出手,導致清軍有機可乘。

(二)、苟延殘喘,死不足惜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南明的各個統治者,大家都是近親。正值家國危難之際,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禦敵而是要分個高低。此舉屬實耐人尋味,清軍趁勢一舉拿下浙江和福建兩省。而隆武帝則被亂箭射殺,如果他們僅僅是因為內部不和而滅亡尚且情有可原。但是對於底層的百姓,仍然是非常殘暴。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1. 暴政害民,不得人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殘酷的刑罰和不體恤民情的國策,所以才使得李自成揭竿而起而且一呼百應。但是南明的這些統治者們,並未從中吸取一絲一毫的教訓。如果是在平時,嚴刑峻法自然沒有反對之聲。

但值此危亡之際,卻仍然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之人,這就導致原本支持他們的百姓也對此非常厭惡。

清初傳教士所著的《韃靼戰紀》中,有著不少關於南明政權的記載。“韃靼人(清軍)佔領銘國全境時,驚奇的發現官員對待其百姓異常殘暴。他們居高臨下,而窮人們卑微的匍匐在地上。這些可憐的平民,甚至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到他們的父母官。

而女真人本為馬背上的民族,對於規矩禮儀方面並不是太過在乎。“韃靼人對此取笑,他們痛斥著這些高高在上的官員,並且嘗試著讓平民學會站起來”。而且南明的官員出行都要清道,清軍的高官則自己一人踏馬而行。

2. 高壓政策下的南明

為了防止所轄屬的地區,有人與清軍聯合,南明的統治者們也是絞盡腦汁的限制。並且,不論是對於官員還是百姓,都是極度不信任的。而且,也沒有做出要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姿態。所以,很多人都對南明非常的不滿。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同時,對於禮儀教化方面要求的也是十分嚴格。《韃靼戰紀》“

明國人的女子,地位低到無法想象。韃靼人在佔領南方各省以後,給了這些女子最大的寬容。並且,比他們的丈夫都要關心她們”。清軍作為外來統治者,一是不熟悉三從四德等破舊習俗,二是他們要樹立起自己是救世主的形象。

在這方面與南明形成了極大地反差,所以有很多人都願意投靠清軍。而且他們在集市上,公然審判犯罪之人,給予受害人公道。這些舉措都十分得民心,所以隆武帝死後大批的殘餘將士紛紛倒戈。而朱由榔,則只能灰溜溜的逃往緬北地區。

(三)、皇權專制,無可救藥

不論是南明還是清朝,他們都是以統治者的姿態來壓榨百姓。如果在兩個之間取捨,倒不如南明覆滅。最起碼,百姓可以結束連年的戰亂得到休養生息。雖說是有什麼華夷之辨,為國而戰,但是保護的並不是自己的國家而是朱氏的國家。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為他們犧牲,只是白白的浪費生命。

1. 戰爭是為了和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古代王朝向來是以“家天下”為主,所有的土地都是統治者的而生活在此的百姓都是他們的奴隸。雖然清朝有些事情做的非常開明,但那隻不過是為了暫時的維持穩定。不久以後,便開始變本加厲的執行官本位主義。

南明也是如此,只不過它是漢人統治的而且已有數百年之久。所以,佔據了一定的輿論優勢。況且,連崇禎皇帝這個正統的君王都選擇了自暴自棄,還指望誰能夠替他翻盤。即使南明成功北伐,也會繼續壓榨底層百姓。而清軍入主中原,對於大多數而言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納稅的對象。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在這方面,南明甚至都不如南宋。趙構雖然且戰且和,但是其內部還相對比較和諧。在他看來,岳飛是被冤枉的但是不殺不行。正如郭德綱所說“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自己的冤枉”。而且南宋維持的時間,也算是比較長的了。

清軍入關時八旗子弟兵不過十萬,它所控制的大都是北方地區。而自淮河以南,都在明朝部將之手。可以說,佔據了一定的先天優勢。退一步講,它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樣與清朝劃江而治形成南北對立的局面。

但正是因為其內部人員的目光太過短淺,總是在爭一時之利。這就直接的導致了所有人都變為了階下囚,自然也不用爭個高低,也不用去爭奪誰才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南明曾有機會與清軍一較高下,但卻都任其白白流失。

2. 可惜報國之士

在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忠君愛國的薰陶下,很多士子都非常的忠心耿耿。他們願意為了君王,而捨生忘死也可以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拋卻生命。這種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為了民族大義,始終不遺餘力的堅持。

這其中也不乏許多原為起義軍,而後又投靠明朝的志士。比如李定國,乃為張獻忠的養子。投靠南明永曆政權以後,率領八萬精兵,輾轉湖桂多省給清軍以迎頭痛擊。而且曾一度想將皇帝從緬北接回故土,在永曆死後他悲憤交加,年僅四十餘歲就抑鬱而終。

生於不仁,死於不義:南明覆滅到底是無能為力還是咎由自取?

張煌言有南明文天祥之稱,起初為崇禎朝的舉人。南京陷落後,他集結多家農民軍展開了二十餘年的抵抗。最終,大勢已去在杭州遇害。

此外還有李來亨,他本為農民起義軍。在北京陷落以後,便開始抗清。

清軍深入雲南,追剿永曆皇帝,而他在重慶苦戰企圖拖住清軍的步伐。最終,在康熙年間,舉家自焚。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樑,他們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不為個人之利益,不在乎前事之糾紛,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反觀南明統治者們,遠沒有此覺悟。所以,南明的覆滅死不足惜但就是可惜了這些英雄。

結語:

南明的統治者總是以居高臨下的眼光,來處理問題。並且,其內部的紛爭十分激烈。無法形成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最終也落得國破家亡的後果。他們自己都不在乎得失,後人就更無法去同情。自暴自棄者,也無須緬懷。

參考文獻:

《韃靼戰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