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親歷歷史(一)股價、幣價、油價歷史級大跌的宏觀原因

本文作者zero,Matrixport高級副總裁,借貸及支付線負責人。曾任德意志銀行環球市場部副總裁,從事外匯及利率結構衍生品銷售交易;任螞蟻金服高級專家,從事區塊鏈跨境匯款、國際資金支付網絡搭建。

自3月9日油價大跌開始,我們接連經歷了美股四次熔斷、幣價40%爆跌、Defi清算及攻擊事件、原油期貨負價……一連串歷史級的金融市場事件。本系列文章將先解析這次市場震盪的宏觀因素,並分析在加密金融圈內,中心化金融Ce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對市場的風控應對方法,希望能與各位一起探討Cefi與Defi未來之路。

(一)美股大起大落:誰是背後推手?

2009年,我們熟悉的超市巨頭沃爾瑪淨利潤接近134億美金,美股年底收盤在53.45美金。

2019年,沃爾瑪的淨利潤一路腰斬到67億美金。這期間,股價卻上漲了122%。

十年間,是誰在買他們家的股票?

最大的買家是沃爾瑪自己。從09年開始十年間,公司回購了約773億美金的股票,接近19年底整個股票總市值的1/4。

不止沃爾瑪,美聯儲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美國家庭、保險養老金等國內機構是淨賣出股票,實際上,最大的買家是美國企業自己,購買了接近4萬億美金。

為什麼公司要買自家的股票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回購可以抬高股價。除了增加股票需求、傳導信心等,上市公司裡有個重要盈利指標叫每股收益EPS(Earning per share), 簡化來講等於:稅後淨利潤 /流通普通股的股數。

回購股票,分母股數降低,EPS就上漲,從而推高股價。股票漲,股東開心,公司高管薪酬激勵裡不少自家公司股票,也樂此不疲。

當然,股票回購還有包括替代作為分紅、避免股權稀釋等作用,然而不爭的是,美國證監會專員Robert Jackson研究表示,許多公司高管個人在宣佈回購股票後,出售了大量自己公司股票。

那麼過去十年大量公司回購股票,有什麼宏觀背景呢?

最重要的,就是這十年間全球央行拼命印鈔,企業舉債獲得現金的成本大幅降低。08年危機後,央行放水,利率長期低迷,美國企業的債務規模開始快速攀升。2009年底時美國公司企業債務總體規模不到6萬億,到19年3季度已經高達16萬億美金。

這麼一來,自2009年初,標普500股票指數上漲了400%,美股EPS增長了360%以上,而企業的收入增長卻幾乎不超過50%,債務增長率常年高於利潤增長。

典型的比如這次疫情影響嚴重的波音公司:在過去10年,股票回購金額超過400億美元,到19年末,資產負債率達到了106%,其中短期債務高達973億美元,而現金只有94.9億美元。

所以說,起高樓時地基不牢靠,一陣強風,樓便容易塌了。當油價下跌、疫情蔓延的直接導火索引燃,市場恐慌拋售,脆弱的股市眼見歷史性的密集熔斷。

當然,美股的大樓搖晃的時候,還是有政府的救護隊過來直接扶住了一把。

美聯儲的救市,一開始採用了傳統的工具,超預期降息,量化寬鬆……但市場照樣大跌。好比政府給大樓周圍的人派發了工具鼓勵一起來撐住,可是大家知道,這種時候一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是不會冒這個險的。

如果說08年的金融危機主要出自金融機構,這次的問題是最主要出在美國實體企業,當市場恐慌到極點的時候,美聯儲給金融機構手裡塞了資金工具,機構一看風險太高,也不會有動力在這種時候去放貸買資產的。

直到北京時間3月23日晚間,美聯儲實現歷史性的政策突破:自己直接下場購買投資級企業債和債券ETF。

這本來不是一個監管機構的傳統操作——好比開發商的大樓建的不好,政府理論上只是執行政策或者最多支持其他的工程隊去幫忙,現在等於沒人肯去,政府就自己上了 —— 這簡直就差央行自己去借錢給企業,引發全市場對美聯儲權力以及可能造成道德風險等的批評。

但畢竟,對症下藥了。股市也終於開始上漲。加上高達2萬億的刺激法案通過,美聯儲更進一步決定購買垃圾級債券,鉅額的鈔票印了出來,撒到了該撒的地方,美股危機暫時也就緩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刺激法案裡有明確的要求: 政府貸款的受益企業,不得在貸款期及期滿後一年內回購股票。

(二)比特幣:還能“避險”麼?

幣圈之前是不太看美股走勢的,比特幣畢竟被視為是避險的“數字黃金”。哪知312那日,比特幣比風險資產跌的更狠,24小時內直下40%。

比特幣跟著股市一起跌,是說明它不是避險資產了麼?

光這個現象還不能下此結論。 打開黃金的走勢圖,3月9號隨美股第一次熔斷也開始下挫,幾天內跌幅達15%。而這一幕,08年金融危機時刻也見過。

這種極端時刻資產下跌的原因,是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枯竭。什麼意思呢?就是全市場缺錢: 你先避避風頭把手裡股票賣了,各種要求追加補倉的通知到了,還有你的基金公司也接到客戶大量贖回的請求 —— 都需要美金。不止比特幣,黃金、美國國債……也不管避險不避險,能很快變現成現金的,先賣了救急。

事情過去,黃金繼續成為大家風險厭惡時的資金去處,按習慣而言,我們把這種極端情況排除在外了,還是稱它為避險資產。

但是,這時候不避險也就罷了,為什麼比特幣會跌的如此慘烈?

雷是從2019年底開始埋下的。從那時起,比特幣一路從6600漲到了20年2月中接近10400美金,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資金哪來的呢?同時期,美元和穩定幣利率飆升速度異乎尋常,光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BitMex上20年3月底比特幣期貨,隱含的年化升水一路從0.5%左右上漲到30%以上。不止價格,全球一些最大的借貸平臺甚至有連續幾天,已經完全沒有美元來放貸了。

進場的主要不是新資金,而是老玩家們自己大幅舉債加槓桿把幣價買上去的。

幣圈的舉債加槓桿基本都靠幣本身來做抵押的形式,加上價格波動率大,期貨市場杆槓率還高達100倍,一旦大幅下跌,原先看漲的交易得反過來觸發止損,平倉賣出,越賣越跌,越跌越賣。

高槓杆、高風險。恐慌踩踏,連環爆倉的效應,才使得比特幣下跌時也如此慘烈。

那麼自此以後,可以說比特幣不是避險資產了?

下這個結論還太早。如果“避險”再分兩個層面的話:

從宏觀金融形勢角度,比特幣還未能證明有避險屬性。一個原因可能是比特幣屬於小眾另類資產,盤子不大、也難以輕易購買。我們常說“Fly to Safety”, 避險資產是大家賣出高風險資產後,錢會飛湧入的類別。全球不少機構和人連比特幣是什麼都不清楚、想要購買都有困難,也就很難一下成為資金大規模湧入的對象。而在大眾化之前,這次的事件也已經對它“避險”的預期造成了深刻的打擊。

但是,從地緣政治風險角度,我們不幸的正走入了逆全球化的進程,可以預見未來區域衝突會進一步加強,加上弱國目前經濟脆弱性,本國貨幣及金融市場穩定度性也會受到挑戰。 與黃金相似, 比特幣作為對此是存在真實的全球流通支付、價值儲藏替代效用的,相信依舊可以顯現價值。

(三)油價: 賣油須倒貼, 抄底反欠債?

回過頭看,本輪市場的動盪是從3月9號油價大跌開始的,開盤30%的跌幅,直接伴隨美股熔斷,進而幣價大跌。

而到了4月20日,這個跌幅是300%,直接到接近負40美元/桶。

需要注意的是,價格在-40美元/桶的只是原油5月的期貨合約,現貨和六月期貨當天都還在20美金/桶左右。

為什麼是5月合約,有什麼特別的?

根據規則, 5月份的美原油期貨合約馬上就要交割——時間是北京時間4月22日凌晨2:30。持有這個合約的人可能被迫要在正式交割點、美國的庫欣儲油中心接受實物交割,自己找倉庫,自己準備油桶。

庫欣儲油中心的總容量大約為9000萬桶。疫情之下經濟需求疲憊,大跌前三週,每天流入的原油有75萬桶左右,摩根斯坦利預測,在五月中旬,庫欣就將滿庫。加上交通不方便,運油的成本也高。

與此同時,前段石油價格暴跌下,大家就高喊“抄底”,美國最大的石油ETF基金USO僅上週流入約16億美元的散戶資金。而國內包括中行等銀行也面向客戶推出過“原油寶”等一系列可以說是“紙原油”的投資投機型產品。

買家要是真是大公司也就罷了,可惜大部分只是想抄底賭一把的。真到把一桶桶原油交給你,運輸、庫存根本管不了,只能臨交貨前趕快都賣了,倒貼也賣。

中行原油寶:做錯了什麼?

當我們以為見證了美國金融投資人血淚史,22號,突然發現受傷的好像很多是國人,尤其是中行原油寶的客戶。各個社區都在傳一個微博:

網上對中行的控訴聲音主要是兩個:

控訴一:別家早就處理完了,中行為什麼判斷操作失誤,拖到最後才平倉?

應該說,這是中行對產品的最後交易時間設立不同。

到期了,你不想接受實物的話,可以的選擇包括:

(1)在產品結算日前直接選擇反向賣出,軋差結算走人。

(2)移倉轉期,比如原本是買5月的,現在把5月份的賣了買入6月份的,於是就保有了頭寸,只是變成持有了6月份到期的。

可以看到,什麼時候操作、按什麼方式操作,這其實應該是投資人自己的選擇,除非是到了最後的截止結算時間,銀行按約定的方式來。

而對比下工行中行情況,兩家銀行都沒有趕美油期貨本身規定的最後一天,但中行的產品基本取的是更臨到期的日子作為最後交易日,而同樣期限的,工行是更早結束。

作者:superzero;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凡“得得號”文章,原創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由投稿人保證,如果稿件因抄襲、作假等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由投稿人本人負責得得號平臺發佈文章,如有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內容,請廣大讀者監督,一經證實,平臺會立即下線。如遇文章內容問題,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