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讀《曾國藩日記》我們知道,當年輕的曾國藩立志學做聖人,堅持50多年寫日記一直到死的前一天,這位老人的毅力和自律是讓我們敬佩不已的。


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毛澤東、蔣介石都曾有極其讚賞的評價,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蔣介石說,“平生只服曾文正公。”在蔣介石的案頭常放的一本書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事實上,蔣介石也堅持寫了50多年的日記,並且像曾國藩一樣讀經史子集,我們從蔣介石的為人修身處世其實是可以知道他是何等的崇拜曾國藩的。甚至,可以從某個意義上說,蔣介石走的就是曾國藩的路子。蔣介石不去說吧,我們今天來好好探求一下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要講明這點,我們先要明白什麼是通儒。古之學者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讀書須求廣博相應,在為學境界上,中國人視通達高於專精。如精研一經者,只是某一經的專家,如能兼通五經等多部經書,就是經學上的通人。但經學通人也只是經學專家。如能由經而旁及四部,融匯於心,而善出善入,進退古人,唯大義本原是舉,就是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語出司馬遷《史記》),這是通儒的為學理想。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琅琊榜》中為什麼周玄清先生一出就幫林殊搞定了朝廷論禮、《慶餘年》中為何北齊要派出莊墨韓想行瞞天之計掩去範閒的天下第一才子的名頭,可以說,這兩人就是通儒一樣的理想人物,是古人入世的所有讀書人的金字塔的頂端。要攀上這個頂端,不單要才華、天賦、勤奮、毅力、能力、名望、運氣、德行等,缺一不可。

現實中這樣的人物有沒有呢?有,但實在是少之又少。如鄭玄、王冕、王歡等。正因為少所以它更讓人高山仰止,正因為難它更讓人升起攀登絕頂的慾望。

蘇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錢鍾書考進清華大學後也立志要看完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書,年輕的曾國藩呢?當他厭倦了與朋友間的閒話短長、立志不虛度此生的時候,行求為聖人,學求為通儒的他便開始了“日課十二條”的踐行。

翻遍《曾國藩日記》,看完《曾國藩家書》,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的自律和執著。幾乎每一篇日記都是除了應付公務瑣事之外,早上讀經,下午讀史,晚上讀子或集,到後來公務繁忙,史的閱讀基本上日日不斷,晚上有時增加了對子或集的吟誦,經也時時溫習,為何還是難成通儒?


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首先,我覺得是因為政務繁忙的原因。

曾國藩早年訓練精兵,後得朝廷倚重後在經濟、政治、外交上都建樹頗多,一部《挺經》的第一章更讓我們知道當時時局之艱難,不是嗎?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樁樁件件對風雨飄搖中的晚清王朝都是一個不慎的滅頂之災。

作為晚清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更多考慮的是人事應對、治國之策,哪裡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從事理學、儒學的深入探究,做一個“白首太玄經、通讀天下文”的太平學者呢?他對國家的熱愛、對時局的憂慮已讓他精力憔悴,紛繁瑣屑的政務、烏煙瘴氣的官場、飛揚跋扈的洋人更是讓他百般籌謀。《曾國藩家書》就曾記載,左宗棠的狂傲連曾國藩的弟弟都看不過去,曾國藩勸其兄弟要為了國家忍讓。

《曾國藩日記》裡寫道“念領事之蠻橫,洋人之猖獗,焦鬱無已。”同時記載了一件小事,幾個洋人因為一點小事未經通報就闖到曾國藩的處所,曾國藩告誡自己靜心和氣應付了幾個小時,對方方才離去。

所以,艱難的時局成就的是曾國藩在亂世中艱難托起家國重任的《挺經》,在爾虞我詐中察言觀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一部相人之術《冰鑑》,《曾國藩家書》抒寫的是他對家族晚輩的教導和自己對理想的公開承諾,《曾國藩日記》踐行的是一個向學者艱難求學不忘初心的逐夢苦旅。


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其次,我覺得是學而少思的原因。

這一點,李敖對錢鍾書也有類似的評價。錢鍾書一生的理想是成為通學,有過目不忘之能的他確實有資格有這個理想。他一生也勤奮不斷,寫下3000多中筆記,而他看書基本上是第一遍是不做摘記的,好書往往看了一遍又一遍,筆記上不斷添補。長達70000多頁的筆記中僅外文筆記就佔了34000多頁,一部《管錐編》引用了多達10000冊的書,其勤奮用功可以想見。錢鍾書如此,曾國藩亦然,一部《曾國藩日記》可見其日復一日的水磨之功。但讀書如不思考,讀盡詩書也枉然。當然不是說他讀書不思考,而是曾國藩熟讀經史子集,但在不停的閱讀中,我們很少發現他對某一部經書或史書在反覆地研讀之外有深入的思考探究。


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第三,我認為是博不如約取的原因。其實,這個問題,曾國藩後來也意識到了,並深為後悔之。在他寫給他弟弟的信中,他說,

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⑩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曾國藩家書》

筆者在這裡引用曾國藩的後悔和對諸弟的教導,是希望有幸讀到本文的人能切記:博而約取,學思結合,無論如何是治學之道,一經通,百經通。莫要像曾國藩和蔣介石讓自己在治學之路上讓自己後悔。諸君無論年紀幾何,有機會當細讀慎讀深讀。

讀書的方法,其實翻卷古書,蘇軾、范仲淹、毛澤東的路子走得都不錯,有機會再細講吧,今日就到這裡。今日之論,不在評價古人得失,而在於探究治學之道。時值疫情嚴重,我中國與各國國運之爭之際,想見曾國藩當年所面對的國家危局,賴諸君努力,共振我中華。小子愚見,或有貽笑大方之處,見諒。

附註:曾國藩雖難成通儒,但在考據、義理、詞章、古文、經濟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唯在文學、學術方面卻沒有多大成就。但他兼採諸子百家之長,學問多為經世致用之學,故雖非通儒,與錢鍾書亦堪稱通學。


曾國藩難成通儒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