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好的家教是有傳承的,《我們仨》裡有一段話描寫到:我二姐比大姐小四歲,媽媽教大姐方塊字,二姐坐在媽媽懷裡,大姐識的字她全認得。爸爸在外地工作,回家得知,急得怪媽媽胡鬧,把孩子都教笨了。

驚奇!孩子早早認識方塊字,當父親的不但沒有高興,還隱有擔心,孩子教笨了。這與我們急功近利的提前教育相比,這也太不“上進”了。而這樣的父親教出的女兒卻是“最閒的妻,最才的女”,而她的女兒也教出了最自由最愛父母懂上進可迴旋的“圓圓頭”,還寫了文筆哀而不傷的《我們仨》。

作為家長,我極力推薦所有的家長都去讀一讀《我們仨》,雖然時代不同了,成長背景也不盡相同,但是在這平淡無奇而老練的文字中,你會收穫很多。

旁人和世俗的評價看開就好

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能和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鍾書刻薄了。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

錢鍾書居然還覺得為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很不值當。當然後來錢媛身體素質比較弱時,夫妻倆就可以安排孩子休學,什麼重要什麼更重要,自始至終他們仨都很清楚。別人的評價,別人的價值觀絲毫不能影響什麼。

《我們仨》告訴你自己的意願更重要,適合自己的才是需要重視的。所以在小學生全體“奧數”時,家長要理智的判斷自家孩子的精力與天賦,而不是從眾之言。其他可以以此類推。

可以“各持異議,不必求同”的家庭環境

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家庭中也存在“一言堂”,大家長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媽媽,孩子自然很難能夠有獨立看法,尤其是對小孩子。當然即使只是爸爸媽媽,也一定要有一個是“必須的正確”,聽不得不同聲音。我們看下楊絳和錢鍾書,兩個人都是學者,針對不同的問題也會有爭執有有疑問,他們最終達成一致: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

這是楊絳對於錢鍾書的態度,這種堅持也體現在“圓圓頭”的前途選擇上:“孩子自己決定的事,不予干涉。”

在平日的教養中,楊絳也提到:我對她絕對放任。

錢媛並沒有因為這種放任而走偏,她的人生眾所周知的優秀,可見只管教並不一定那麼的有效,而開明的家庭環境,良好的氛圍影響才更重要。

百般看護不若給她一個有趣的靈魂

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

楊絳和錢鍾書在牛津時,飯後散步被稱為“探險”,走得慢玩得多,後來在運動年代,兩個人也熱衷於去動物園“探險”,觀察有趣的動物。

人生平淡,過得有趣就好。錢鍾書跟女兒都有些“呆病”,楊絳稱之為“格物致知”,書中描述了好多由此引發的趣事。文中又講到“圓圓始終跟爸爸最哥們兒”,談到女兒和“爸爸沒大沒小地玩鬧,簡直變了個樣”。

而他們倆對孩子的看護,似乎從小就不怎麼“講究”,講圓圓是從一個小動物長成一個小人了。兩人看書時,就把女兒放到高凳裡,攤一本書給只鉛筆。

在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孩子小時我們百般看護,生怕吃得不夠精細,養的不夠小心。孩子大了我們又唯恐他不夠機靈不夠“學霸”。事實上,家長做好自己,孩子也會很棒,我們需要的是孩子的天性,以及給她一個有趣的靈魂。

楊絳: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我們仨》的育兒真經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我們仍希望孩子能有個溫暖的童年,有個自由的童年,有個有趣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