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臉”的劉備為什麼能多次化險為夷呢?

  劉備雖然是皇室後裔,但出身卑賤,以“販履織蓆”為生,並以“仁義”標榜自身,我們現不論劉備的“仁義”到底是真是假,但劉備依靠“仁義”的名頭,的確是賺了不少好處,例如不費一兵一卒得了徐州,令趙子龍死心塌地相隨等等。

  漢靈帝中平元年,張角率數十萬教眾揭竿而起。朝廷下令各地自募兵勇,征討黃巾義軍。這時出現個校尉鄒靖,及時響應朝廷號召去討伐黃巾。所以,劉備就率領他的從屬關羽、張飛、簡雍等人一起投奔了鄒靖。

“不要臉”的劉備為什麼能多次化險為夷呢?

  年僅二十四歲的劉備剛出茅廬,就踏尋著鄒靖的足跡,求得一方任職。他本想保境安民,盡到自己的本份就行。可是朝廷卻要求各地罷免那些因為軍功而被封官的草根。劉備害怕自己會失去職位,本希望能面見督郵求情,保住自己的官職。可督郵前往安喜巡查,可能接見了該縣縣長,向縣長詢問官員的任職情況。可劉備新官上任,又沒有什麼功績,很擔心因此除名。加上督郵拒絕和他見面,這讓他更加深信自己可能被罷免,於是他和一幫人把督郵綁起來,打了200板,又把印信絲帶套在督郵脖子上,棄官而逃的過激舉動。(後來本郡督郵因公事到縣巡查,劉備請求謁見,門下卻不予通傳。劉備大怒,遂與一干人等,直入督郵驛中綁縛督郵,杖打二百,解下印綬,套在督郵脖上,棄官而逃)。

  這要是生在太平世道,鞭打朝廷命官棄官而逃的劉備一定會被全國通緝。幸運的是,他生在亂世,朝廷、地方政令不通,各地政府部門亂得一塌糊塗。千年機遇使他逃過一劫,很快因為又一次討伐黃巾有功,被任命為下邳丞。(可能是老天的眷戀吧)。

“不要臉”的劉備為什麼能多次化險為夷呢?

  可剛過不久,劉備又放棄下邳丞的職位。轉戰各地之間被再次任命為高唐縣尉,不久又升任縣令。可是好景不長,高唐縣很快被黃巾軍攻破,劉備覺得沒有辦法了,只能投靠他的好友中郎將公孫瓚。公孫瓚念及兒時情誼,向朝廷表奏劉備為別部司馬,派他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抵禦冀州牧袁紹。

刺客揚名

  後來劉備數戰有功,暫任代平原令一職,再後來兼任平原相。擔任平原縣令之後,治理一方倒也頗為盡心,當地有個大戶劉平卻看不慣他,以往的縣令上臺,都要前來問候他一下,如今劉備竟沒把他放在眼裡,他認為劉備一個外鄉人,竟然如此嘚瑟,他便花了一筆錢,僱傭了一個刺客,想把劉備給結果了。刺客潛入劉備府衙後,看到劉備深更半夜還在忙公務,他全神貫注於批公文,正是下手的好時機,不料腳步突然一陷,發出了聲響,劉備以為有人來訪,心想深更半夜還有朋友來訪,自然要好生招待,於是便吩咐下去,準備酒菜。也許他見這個刺客身手不弱,便有心結交,所以兩人一起吃喝,氣氛到也融洽得很。

“不要臉”的劉備為什麼能多次化險為夷呢?

刺客最終竟不忍下手,反而向劉備說明來由拜辭而去。此後劉備名聲大噪,坊間認為他“得人心如此”。(陳壽的《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有記載:“先主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受先主待,不忍刺,語之而去。”)

一失領地、二離其職、三易其主

  曹魏《魏書》中記載:“劉備不論三教九流,均待之甚厚。當時天下大亂,人民飢謹,大戶紛紛囤積居奇。劉備勤於練兵,對外作戰多次勝利;對內嚴打投機,平抑物價,視平民百姓如己出。許多人紛紛投靠他。”

“不要臉”的劉備為什麼能多次化險為夷呢?

  按理來說,劉備一失領地、二離其職、三易其主,早就應該聲名狼藉。可是當他面對刺客的刺殺時,為何能化險為夷,並且名聲斐然,最終被舉薦被豫州刺史(類似現今的省長)呢?

  劉備出山,依靠的還是討伐黃巾。劉備平定多地黃巾,本身就是以草根的身份用實力擔任縣市要職。後來雖然兵敗,但是有老同學拉一把,又一次上位。這樣的起起伏伏的壯舉在亂世之中必然能引人側目,這樣一來,經過當地百姓、士人的口耳相傳,劉備聲名的傳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總結來說:當時的社會,人有賢名就有生存的資本。劉備雖然當時不是漢末重要的割據將領,但他從一介布衣升為地方大員的遭遇本身就是一段佳話。

  這樣的劉備,無論多麼虛偽,多麼失敗,仍堪配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