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衝基金的前世今生

美國對沖基金行業有著長達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早期道路曲折,近三十年間迅速成熟。但如今該行業趨於飽和,頭部效應顯現。 

揭開對沖基金的神秘面紗:海外對沖基金發展歷史及現狀分析

對沖基金是一個金融從業者甚至普通群眾都會覺得有點熟悉的名詞,伴隨著這個詞語流傳開來的,是很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投資故事。對沖基金實際上還沒有一個精確的、通用的定義,一般投資人會認為它是一種結合了衍生金融工具、以獲取風險對沖後的絕對收益為目的的投資工具。對沖基金發展至今,已在海外市場佔據比較重要的位置,雖然在國內發展道路比較波折,但一直有前仆後繼的探索者持續在這條路上耕耘下去。在本章中,我們以美國市場為例,對對沖基金發展歷史及現狀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給國內的對沖基金發展提供啟發性思路。

發展歷史回顧:早期道路曲折,近三十年間迅速成熟

美國的對沖基金有著長達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期、成長期、衰退期、復甦期和快速發展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對沖基金的發展是相對緩慢和曲折的。對沖基金的思想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初,而第一隻以營利為目的的對沖基金直到1949年才問世;在這之後的20多年是對沖基金發展的第一段蜜月期,但在1969年後便由於市場衝擊而進入低谷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全球宏觀策略興起,對沖基金開始進入長達十餘年的復甦期;1997~1998年的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使對沖基金行業“去蕪存菁”,發展道路迎來轉折點,自此以後,對沖基金進入了一段發展“快車道”。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上圖中展示了美國對沖基金行業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的發展軌跡,下面我們將展開介紹。

萌芽期:源於統計理論,對沖基金初露鋒芒

雖然第一隻以營利為目的的對沖基金成立於1949年,但對沖基金思想的萌芽卻發生在更早的20世紀30年代。Karl Karsten在《Scientific Forecasting》一書中總結過運行對沖基金的一些關鍵原則,而他實際上是一位主要研究統計學而非金融市場的研究人員。他在漸漸關注股票市場後,開始建立統計實驗室,一方面,他將股票市場作為檢驗其統計理論的場所;另一方面,他發展了一套“晴雨表”來監視並預測股票市場的行情。1930年12月17日,他建立了一個小型基金來檢驗“晴雨表”的預測效果,該基金的運作方式建立在所謂的“對沖原則”之上——買入一個預測收益在市場平均水平之上的組合時,賣空相同價值的股票。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半年後,他的基金增值了78%,並且沒有出現較大的回撤,甚至有幾周沒有較大的波動,其淨值走勢與市場幾乎獨立。自此以後,“對沖基金”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成長期:高回報率引人注目,對沖基金點燃市場熱情

從歷史上來看,我們可以將1949年到1968年視為對沖基金的成長期;Alfred Winslow Jones於1949年創立了第一隻以營利為目的的對沖基金——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對沖基金,這標誌著對沖基金成長期的開始。

這隻基金名為A. W. Jones&Co,最初,它為了規避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嚴格的監管機制,採用了普通合夥形式,也因此擁有了建立投資組合的較大自由度和靈活性。它的運作基於兩個假設:第一,Jones對自己的選股能力非常有信心;第二,他認為沒有辦法預測市場的發展方向。一方面,他積極買入被低估的股票,同時賣空被高估的股票,使自己保持在一個低的風險敞口上,並且能夠在各種市場行情下獲取收益;另一方面,他充分利用槓桿建立額外的多頭,以此增加組合收益。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20世紀50、60年代期間的大牛市中,Jones的基金表現相當強勁,甚至能夠連續幾年戰勝市場。其1949年成立之後第一年就取得了17.3%的收益率。根據《Handbook of Hedge Funds》(Francois-Serge Lhabitant,Wiley2006)書中描述,1960~1965年,Jones合夥公司的回報率高達325%,相比之下,Fidelity共同基金的回報率僅為225%;1955~1965年,Jones合夥公司的回報率高達670%,Dreyfuss基金的回報率僅為358%。以上這些數據源於Carol J. Loomis在1966年的一份報紙中的描述(具體報紙名稱已不可考,上述文字直接引用自《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書,內容僅供投資者參考),而Carol J. Loomis在報紙中首次提出“hedge fund”一詞,隨後,投資者對於對沖基金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

不出意料,對沖基金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問世。根據1968年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次調查,215家合夥制投資公司中可能有140家是對沖基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立於1968年。這些新興的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有一部分來自Jones的合夥公司,包括City Associates(成立於1964年)的Carl Jones、Fairfield Partners(成立於1965年)的Dick Rascliffe和Barton Biggs。許多投資大師都在這一時期開始管理自己的基金,比如巴菲特在1956年募資10.1萬美元創辦了Buffet Partnership LP公司,該公司管理的對沖基金在1956~1969年以平均29.5%的回報率領先於市場,當時的全市場平均回報率在7%~11%。另外一些較為有名的公司如WJS Partnership、Quantum Fund、Leveraged Capital Holdings也是在這一時期創建。

衰退期:市場環境頻繁變換,對沖基金行業遭受衝擊

Jones的基金引起了全市場關注,許多對沖基金經理希望效仿他的成功之路,在金融市場挖掘投資機會。但其中一部分人對市場環境及自身能力盲目自信,在20世紀60年代的牛市期間,缺乏經驗的他們仍在東施效顰地賣空證券,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似乎與他們的預期不太一致,於是又轉向了高槓杆的做多策略,不幸的是,1969年開始,美國牛市行情結束,市場開始震盪下行,又讓這些基金經理們措手不及。

這些對沖基金經理在1969~1970年的熊市中蒙受損失,接下來的幾年間稍微得以恢復,再之後的1973~1974年間美國股市大跌,標普500指數幾乎快要攔腰斬斷,對沖基金經理們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打擊。股市交易量銳減,許多對沖基金宣告破產,美國整體資產管理規模也隨之發生大幅度削減。只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才在這場危機中堅持下來,他們的基金小而精,可能只採用比較單一的策略,之前在市場上都是默默無聞的。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復甦期:全球宏觀策略進入黃金時代,對沖基金重新恢復元氣

1974年底,美國市場快速下行趨勢結束,在接下來的1975~1982年間,市場在波動中逐漸上行,資產管理行業也從困境中逐漸恢復過來。據《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書不完全統計,於1984年成立的Tremont Partners公司確認了當時活躍並能夠追蹤到業績的對沖基金有68家,其中大部分對沖基金均採用有限合夥制並有著相當高的最低投資額要求——實際上投資者被限制在了那些高淨值人群中;他們的運作模式仍然保密,除了他們的有限合夥人,不對外披露信息。1986年,在Institutional Investor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再一次讓對沖基金進入到了投資者的視野中:文中提到的Julian Robertson的Tiger Fund在成立的前六年間獲得了高達43%的年化收益率。

但這一基金的投資邏輯並不完全與Jones的投資邏輯一致——Robertson採用的是全球宏觀策略,並且他善用期貨和期權等衍生品,而這些工具在Jones的時代裡並沒有出現。一定程度上說,對沖基金的復甦與這些衍生工具的產生和20世紀80年代的機遇是密不可分的。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宏觀經濟環境十分有利於全球宏觀策略:在當時,美元疲軟,黃金和商品價格暴漲,利率高達10%,債市下跌,股市看漲情緒濃厚;許多對沖基金也因此多采用全球宏觀策略進行“賭博”,特別是在利率和匯率上。隨著股市的持續上漲,那些採用全球宏觀策略的對沖基金獲得了較好的收益,直到“黑色星期一”的出現。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22.6%上了報紙頭條,對沖基金蒙受大量損失;但好在這次市場沒有持續惡化,對沖基金也隨著市場的提振而迅速恢復:1987年,對沖基金整體收益率達到了14.5%,相比之下S&P 500僅上升了5.2%。

隨後幾年裡,全球宏觀策略處於黃金髮展期,逐漸在金融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吸引了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對沖基金的盈利高低在金融市場中也變得舉足輕重了:1994年美聯儲上調利率,幾家利用保證金持有大量多頭全球宏觀策略的對沖基金被迫去槓桿化,不得不大量拋售債券來緩釋追加保證金的壓力;而拋售加劇了本身因為加息帶來的債券價格下跌,從而放大了美聯儲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不僅如此,由於保證金壓力它們也被迫出售歐洲證券以加速資金回籠,從而把美國證券價格下跌和利率上升的影響傳導到了歐洲市場;最終反作用於對沖基金本身。不過,1995年和1996年市場持續轉好助力了對沖基金的恢復。總而言之,這一段時間的對沖基金還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迅速恢復元氣,並發展壯大。

轉折點:亞洲及俄羅斯金融危機後,對沖基金發展步入正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包括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股市和其他資產價格大跌;但這一次對沖基金並沒有因為市場劇烈變動而變得萎靡不振,相反他們持有了大量空頭,在危機期間破壞市場穩定性,甚至有報道聲稱對沖基金經理是瘋狂的投機者。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對沖基金都能夠在亂世中繁榮: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為了阻止其外匯儲備下跌而把盧布貶值,違約國內債務,暫停支付以盧布計價的債務;而這只是金融危機的一場縮影,整個市場都承受了比較大的變動。《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書中寫道,III Offshore Investors基金在這場危機中損失了3500萬美元,Dana McGinnis的基金損失了約2000萬美元,Quantum Fund損失了20億美元。最糟糕的是,LTCM在這場危中遭受重創:原本期望低質量和高質量債券的收益率差距縮小,卻因為危機出現相反的現象,它從1998年5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1998年9月全面潰敗,短短150天資產淨值下降了90%。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由於LTCM的體量太大,如果它被迫違約並低價銷售餘下的資產,將導致這些資產迅速貶值,從而使其他金融公司產生一連串的損失,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動盪。鑑於此,美聯儲出面,促成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LTCM的90%的股權,共同接管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

縱觀整個對沖基金的發展史,1998年是對沖基金的重大轉折點:對沖基金首次被認為“太大而不能倒閉”,這從側面表明對沖基金的地位得到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像是一個過濾器,清算了許多對沖基金,而那些留下來的基金大多沒有汙點的風險或收益記錄,並且危機過後變得更加強大;除此之外,對沖基金的野心也變得更大了——努力成為機構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合法另類資產。

跨越21世紀的大發展:對沖基金規模迅速增長,在金融市場佔據穩固地位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2000年伊始,隨著互聯網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增長放慢,股票市場開始了新一輪的熊市;之後美國還經歷了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整個股市變得十分動盪。高淨值投資者受挫於不斷波動的股市,渴望尋求庇護,自然地,他們的目光再次轉移到了對沖基金上來。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公司的數據,1990年全球約有600家左右對沖基金,管理規模不超過400億美元。而到了2005年底,全球已經有8000~10000家對沖基金,管理規模也超過了一萬億美元。在1990~2005年間,對沖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呈指數增長趨勢(詳見圖表8)。據2004年3月Merrill Lynch和Cap Gemini Ernst&Young報道,美國境內有73%的高淨值投資者投資於對沖基金,有幾家養老基金也將對沖基金納入他們的投資計劃裡,一大批傳統基金經理紛紛轉入對沖基金領域創辦自己的基金,許多投行大張旗鼓地聘用最頂尖的學者來管理對沖基金,甚至商業銀行也開始建立並銷售對沖基金的基金。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2008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對沖基金的收益率也難逃大環境的阻擊,應聲而下;在災難的洗禮之下,一些經營不善的對沖基金也退出了歷史舞臺:Hedge Fund Research (HFR)在2009年3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年四季度共贖回資金1500億美元,778家對沖基金倒閉,較三季度的344家高出1倍,在2008年裡對沖基金數量銳減8%。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不過,由上圖可以看出,對沖基金雖然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了衝擊,但是相比整個市場(以標普500指數為例)表現相對較好;不僅如此,對沖基金在危機過後僅一年的時間就將收益率追回了危機前的水平,相比之下,市場的調節速度低於對沖基金的調整速度。在危機期間不俗的表現給了對沖基金乘勝追擊的資本,奠定了其在後危機時代大放異彩的基礎。

對沖基金的現在:行業趨於飽和,頭部效應顯現,AI或能破局

近三十年間,對沖基金的整體發展速度較快:各種策略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為投資者提供了多種選擇;收益水平穩定且與市場走勢關聯度相對較低,抗衝擊能力強;多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規模擴張速度,投資者對對沖基金的投資熱情一直較高。

然而,近兩三年間,對沖基金的發展卻未能一直保持之前的良好勢頭,行業內部競爭加劇,資金整體由流入轉為流出。如何應對市場挑戰,在眾多競爭者中破局而出?這是所有對沖基金經理面臨的一個難題。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對沖基金的現狀展開描述,並分析當前局面下的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管理規模:北美佔比近七成,近兩年間總規模出現下滑現象

根據Eurekahedge在2020年1月底的統計,全球對沖基金總管理規模約為2.31萬億美元,其中北美市場管理規模約為1.59萬億美元,佔比約69%。其次是歐洲、中東及俄羅斯,合計佔比約20%。亞洲地區總共佔比約8%,其中日本佔比約0.7%(詳見圖表10)。

圖表11展示了2007年1月、2011年1月、2020年1月三個截面上對沖基金管理規模按地區分佈權重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北美地區佔比隨時間推移在逐漸上升,而歐洲地區佔比在逐漸下降。除日本外亞洲地區佔比從2007年的6.5%逐漸上升到現在的7.3%。

2005年至2020年1月底全球對沖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變化情況展示在圖表12中,同時結合上文圖表8,可以發現1990~2007年對沖基金規模一直高速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當年規模出現20%左右的下降,之後的2009~2015年規模一直維持緩增趨勢,直到2016年這一趨勢終止,規模出現同比下降。雖然2017年對沖基金總規模再次增加,但之後的2018年又出現一定幅度下滑,2019年和當下的對沖基金總規模則基本與之前持平。對沖基金的高速發展期看上去暫告一段落,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競爭可能會加劇。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基金數量:2016年開始由升轉降,2019年發行數量有所回升

根據圖表8和圖表12,對沖基金總數量在1990~2007年間一直維持快速增長趨勢,20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導致對沖基金總管理規模下降,但基金數量並未下降,之後直到2015年,基金數量一直維持著緩慢增長的趨勢。

從2016年開始,對沖基金數量由升轉降。觀察圖表13可知,2016年終止的對沖基金數量首次超過了發行數量;但實際上從更早的2014年開始,對沖基金發行數量就已經在逐漸下降,2018年當年發行數量只有600家左右,約為巔峰年份的二分之一。好在2019年對沖基金行業出現起色,當年發行數量回升到750家左右,但仍比當年終止的基金數量少100家左右。目前市場上存續的對沖基金大約11000只,2019年基金數量下滑速度有所放緩,2020年2月底基金數量基本與2019年底持平。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資金流:2010~2017年總體維持淨流入狀態,2018年後轉為淨流出

Eurekahedge統計了自2006年以來的對沖基金行業資金流動狀況,見下面圖表。2006~2015年間對沖基金行業整體上維持著淨申購狀態及資本增值狀態;其中只有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2008、2009兩年出現較大的淨贖回。2016年是一個轉折點,儘管當年對沖基金實現了351億美元的基於業績的資本增值,但也遭遇了高達551億美元的淨贖回。2017情況又所有改善,對沖基金在當年收穫資本淨流入2219億美元,其中包含了自2010年以來最高的基於業績的資本增值1073億美元以及佔總淨流入額52%的淨申購額1146億美元。

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及美聯儲加息,導致世界範圍內對沖基金增長低迷;儘管2019年對沖基金表現不錯,基於業績的資本增值達到1378億美元,但當年淨贖回額仍然較大;2020年前兩個月,對沖基金繼續面臨資金淨流出狀況。這些數據給對沖基金行業敲響了警鐘。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頭部效應:管理規模向大基金集中

觀察圖表15,可以發現,從2007年1月到2011年1月,小於兩千萬美元管理規模的基金增長最快,可以推測該段時間內對沖基金行業仍處於“野蠻增長”時代;而從2011年1月至今,小規模基金佔比萎縮,大於2億美元規模的基金所佔比例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其中大於10億美元規模的超大基金佔比翻了一番。這一現象表明目前對沖基金行業整體趨於飽和,若無其它利好的外因出現,行業內很有可能面臨洗牌,大基金生存機會更大。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降費戰:競爭格局下的必然走向

傳統的對沖基金收費模式是“2/20”,即每年收取2%的管理費,外加20%的業績提成。然而,隨著對沖基金數量越來越多,行業內競爭加大,以及其它可替代投資選項日益增多,這一收費結構難以持續下去。從圖表16可知,自2006年至2019年,對沖基金的平均業績提成和管理費率都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平均業績提成為13.8%,平均管理費率為1.16%,已經明顯低於傳統的“2/20”。實際上,直接降費並不是對沖基金採取的吸引投資者的唯一措施,縮短鎖定期、提高業績評價標準等其它手段也屢見不鮮。這些都反映了一個客觀事實:在激烈的競爭下,降費戰是必然趨勢,只是行動早晚的問題。

另外,採取不同策略類型的對沖基金收費也不盡相同。不良債務和事件驅動策略的管理費率是相對最高的,主要是由於執行起來比較複雜且流動性低。固定收益策略的業績提成和管理費率都是相對最低的,因為操作方法透明、易於執行、流動性佳且區分度低。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策略分佈及收益:股票多空策略權重佔比最大,表現各有千秋

Eurekahedge將對沖基金策略分為多個類別,主要包括:股票多空(Long/short equities)、多策略(Multi-strategy)、CTA(CTA/managed futures)、事件驅動(Event driven)、套利(Arbitrage)、固定收益(Fixed income)、全球宏觀(Macro)、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不良債務投機性策略(Distressed debt)和其它策略,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股票多空,佔比約三分之一左右。觀察圖表18可知,2011年1月和2020年1月的策略分佈權重比較相似,股票多空佔比上升3.2個百分點,多策略、CTA、事件驅動的佔比略下滑。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我們將以上策略指數及Mizuho-Eurekahedge指數的淨值曲線(以2004年底取值為1進行歸一化)繪製在圖表19中,同時將各策略指數年度收益率展示在圖表20中,其中2020的數據截止2月底。首先,整體來看,對沖基金在大部分年份都是正收益,只有在2008出現較大回撤,以及在2011、2015、2018、2020年出現較小回撤。實際上,2008年Mizuho-Eurekahedge指數跌幅為15.1%,相較標普500指數該時期38.5%的跌幅明顯更小。而從今年初到2月底,標普500指數下跌8.6%,Mizuho-Eurekahedge指數下跌2.9%,繼續顯現出對沖基金熊市抗跌的特徵。今年受到疫情、宏觀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影響,可能是市場比較動盪的年份,投資於對沖基金在當下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從各策略表現分化情況來看,在過去十幾年間不存在“常勝將軍”,策略表現各有千秋;2019年股票多空策略效果相對最好,其次是全球宏觀、多策略、固定收益;2020年前兩個月收益為正數的策略是不良債務、套利、CTA、固定收益。

AI策略逐漸走入視野:長期收益率較高,在大數據時代或能脫穎而出

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對沖基金正在逐漸進入投資者的視野,並帶來長期的優異表現。Eurekahedge編制了Eurekahedge AI Hedge Fund Index(下文簡稱AI策略指數),基日為2009年12月31日,我們將該指數與圖表18中其它指數在2009年底至2020年2月底區間進行業績對比分析,詳見圖表21。這裡需要說明的是,AI策略與股票多空、固定收益等其它策略不屬於互斥的策略種類,在其它各類策略中都有可能應用到AI技術,在下文圖表23中有更詳細的描述。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從上表可以發現,AI策略長期表現優於其它對沖基金策略,其年化收益率甚至戰勝了標普500指數,並且年化波動率遠低於標普500指數,夏普比率達到2以上(假設無風險收益率為0)。除AI策略之外,另外兩個夏普比率大於2的策略為固定收益、套利,但它們的年化收益率都不及AI策略的一半。AI策略指數正收益月份佔全部月份比例為73.8%,處於較高水平;同時,AI策略指數回撤也控制得還可以,處於全部策略的中游水平,是Calmar比率(年化收益率除以最大回撤)排名第三的策略,僅次於固定收益、套利。

AI策略在金融界的流行是一件應運而生的事情。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等技術得到飛躍式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方方面面地滲入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金融市場上,大量關於股票、債券、公司財務信息、甚至社交媒體的數據可以被人們便捷地獲取,人工智能在分析數據和預測市場變動方面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優勢。很多優秀的對沖基金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投資決策,如Two Sigma、Man Group、D.E. Shaw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實踐、改進,更加專業化的AI基金管理人開始出現,例如總部位於巴黎的Walnut Investments,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建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交易系統。

Preqin公司統計了AI策略在對沖基金中的應用情況。圖表22展示了近十年以來,每年新發行對沖基金中AI策略採納率。可以發現,2019新發行對沖基金中已有23%採用了AI策略,這一數值大於2016年採納率的2倍。圖表23展示了所有應用AI技術的對沖基金中按策略類別分佈情況,結果顯示AI對沖基金中以採用股票策略、相對價值策略、CTA策略的最多,三者合計佔比超過六成。Preqin針對策略類型的劃分方式和Eurekahedge有一些細微差別,但不影響投資者的理解。

對沖基金的前世今生

眼下,AI技術還在不斷推陳出新,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範圍會越來越廣,深入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一方面,AI策略確實為基金管理人贏得了可觀的回報;另一方面,在艱難的融資環境下,AI可以幫助基金管理人區別於競爭對手,吸引投資者。可以預見,AI技術對對沖基金市場的影響將持續增加。

小結:波動的市場行情下優選對沖基金,海外經驗對國內有參考價值

美國對沖基金行業具有幾十年的歷史,早期發展道路比較曲折,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行業成熟度領先於國內,因此借鑑其發展經驗對國內市場有參考價值。

首先,從業績表現來看,對沖基金在市場行情較弱時具有抗跌的屬性,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Mizuho-Eurekahedge指數跌幅不足標普500指數一半。2020年前兩個月對沖基金表現也明顯強於市場,由於疫情及宏觀因素的影響,後市仍存較大波動的可能,故投資於對沖基金是當下不錯的選擇。根據《2020 Preqin Global Hedge Fund Report》在2019年底的統計,43%的記錄在冊的投資者今年正尋求更加偏向於防禦性質的對沖基金,以應對處於不利階段的經濟週期的衝擊。

其次,從美國對沖基金行業發展過程來看,1990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是發展較快的一段時間,金融危機之後增速明顯放緩,整體收益水平有一定程度下移,且在年份間波動增大。目前對沖基金總數量和總規模都進入了僵持階段,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管理規模向大規模基金集中,部分基金管理人通過降費等方式爭取客戶。

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對沖基金正在尋求破除困境的方式。自2010年以來,AI技術逐漸被對沖基金管理人採納,成為大數據時代分析數據和預測市場變動的有力武器。AI策略指數自2009底至今長期表現優秀,其年化收益率甚至戰勝了標普500指數,夏普比率達到2以上。AI策略確實贏得了可觀的回報;另外,在艱難的融資環境下,AI還可以幫助基金管理人區別於競爭對手,吸引投資者。可以預見,AI技術對對沖基金市場的影響將持續增加。

國內對沖基金發展歷史較短,公募對沖基金可以說還停留在起步階段,在業績特徵、策略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借鑑海外市場的經驗;與此同時,身處大數據時代,海外市場的一些新興策略(如AI策略)也有可能影響到國內市場,我們應時刻保持對海外對沖基金行業的關注。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視角由海外轉向國內,將主要針對國內公募對沖基金行業進行詳細分析。

本文作者:林曉明、陳燁、李子鈺、何康、王晨宇,來源:華泰金融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