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中國人好面子。一條出廠價幾十塊的白牌牛仔褲,品牌商家只要掛個牌子,轉手就賣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這類統稱為吊牌的生意,二十年來在中國屢見不鮮。而在近乎零成本之下,這些商家大賺特賺之餘,更是對用戶心智的玩弄,

總結出一整套獨到的辦法。這其中,南極人(現稱南極電商)的故事最有意思。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這家成立許久的公司,早些年以生產保暖內衣打出名氣後,現如今產品線已經從快速拓展到家庭生活全品類,包括紙尿褲、甩脂機、玻璃杯、汽車坐墊等等,幾乎涵蓋用戶需求的所有層面。

可弔詭的是,現階段市面上掛著“南極人”品牌的商品,沒有一件為自己製造。這家公司自從2018年後,已經徹底關停了自己所有產品生產線,沒有一家工廠、沒有一個工人。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能否適用南極人之類的商家,或許我們無法斷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需要裡子。

尤其在低門檻、品控差、GMV疑似造假之後,南極人更應該反問自己兩句:

如果有一天,消費者都明白了南極人的吊牌模式,還有多少人會買單?而諸如南極人之類的商家,口中所說的品牌溢價,算不是收消費者的智商稅?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靠品牌授權服務,一年賺13億

小編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南極人”發現,有“南極人官方旗艦店”、“南極人居家日用旗艦店”、“南極人夢遐專賣店”等數百家店鋪。售賣的產品從保暖內衣到烘鞋器、足浴盆、紙尿褲、電熱毯、保溫杯、洗碗布、蚊帳、洗衣機等,品類十分之豐富。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南極人成立於1998年、總部在上海,擁有“南極人”“南極人home”“卡帝樂”等品牌。據悉,早在2008年,南極人就將經營了十幾年的工廠賣掉,開啟品牌授權商業模式。

南極電商就是南極人在賣工廠前謀求轉型的產物。並且2007年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交易,至今市值近500億元。轉型之後,南極人就開始了賣吊牌的道路。

甚至在2015年,南極電商直接放棄了實體零售和直銷,停止了生產線,專注於做品牌授權服務、電商生態綜合服務平臺服務、柔性供應鏈園區服務以及專業增值服務及貨品銷售業務。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光是憑藉售賣吊牌,南極人每年能賺錢嗎?

答案是:能,而且盈利還不小。

南極電商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億元、淨利潤13億元。

也就是說光靠賣吊牌,南極人2019年就賺了將近13億。

可見,商標授權給南極電商帶來了超高的回報率,也一直是南極電商的主要增收途徑。

現階段,南極電商已經不再生產產品,那麼,這家公司又靠什麼來吸引消費者呢?


大規模營銷,形成依賴性

一般而言,品牌力的強度,與商家的產品、營銷、服務等密切相關。有觀點認為,產品是1,營銷是0——一家企業只有堅實可靠的產品“1”、營銷這個“0”,才能讓企業從1到10。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與南極人同一緯度的這一批老國貨,如北極絨、俞兆林、恆源祥等,在早些年都憑著自己在保暖內衣的優秀產品,加上大量的宣傳,才一步步做大。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以南極人來說:在1997年,南極人以“更薄、更暖、更舒適”為噱頭,從保暖內衣市場出發。隨後幾年,南極人憑藉葛優的廣告詞“南極人,不怕冷”火遍全國。之後又相繼簽約劉德華、袁詠儀、海清、黃海波等一線明星,在央視等主流媒體砸下鉅額廣告費,幾乎全民皆知。

如此大規模營銷投入,也讓人們在口耳相傳中,對南極人的產品有了一定的信任感。

南極人也正是抓住了消費者心理弱點: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面對海量的商品,更願意去選擇一款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家。正基於此種信任,消費者為了規避風險也願意承受一定的品牌溢價。

舉一個例子:同樣一條牛仔褲,在廠家自家的天貓旗艦店上兩件售價79元。

但掛上南極人吊牌後,即可售價129元,而消費者出於以往南極人的宣傳,往往會多花幾十塊選擇後者。家紡行業的利潤更高。

一款床上四件套,進貨價98元,一般店鋪的零售價為156元。但是貼上南極人的商標,就能漲到238元。

正因如此,南極人即使自己不再生產任何產品,靠著消費者的心理弱點也可躺著掙錢。

從這點上來說,心理學是營銷學之母,這句話無比正確。

現在,包括南極人在內,北極絨、俞兆林、恆源祥這號稱四大國產品牌的商家,早已砍掉了自己的生產線,轉型做品牌授權業務。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在這批商家看來,這似乎是一個春種秋收的美好案例——他們持續十多年來大量的廣告投放,搶佔了大批用戶的心理。而現在,吊牌生意的暴利,也讓他們終於迎來了收穫的季節。這也解釋了諸如南極電商一類公司,敢於

輕資產重運營,甚至無產品,將自己變成皮包公司,仍能大賺特賺的根本原因。

產品,是商業模式的根本

在電商圈裡,曾有這樣一個說法:一款滯銷次品,只要商家腦子夠靈活,可以到南極電商買個授權,吊牌後快速賣出。

田澤湘,作為商業的觀察者,我們自然希望,這是一句戲言。

但是,這些年像南極電商之類的老國貨、老品牌,開始躺下賺錢,以吊牌取巧,

漸漸脫離商業的本質,開始不思進取,甚至問題頻出,仍不及時反思時。

萬物皆可“南極人”:你買的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


國貨這個極具榮譽感的稱號,已經漸漸離他們遠去。當下,隨著新國貨的崛起,這批“後浪”在追求供應鏈一體化,不斷完善質量與品質之時,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這背後投射出的,只是一個簡單而古老的道理:產品,才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基本。

而對於南極電商來說,隨著品控、數據、溢價一系列的弊端出現,或許他也應該明白一條道理:商業唯一的捷徑,首先還是消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