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城市房價開始跌了,還是有人相信房價會一直漲?

我把中國的房地產,給大家聊透,能明白多少,就看個人自己了。

首先,請大家拋開任何常規的房地產邏輯,什麼國家政策、土地供應、人口流向,balabala……,不要帶入這些,然後仔細的琢磨下面的文字。

1、經濟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是資本+科技,而這兩個因素其實對應同一個東西——勞動剩餘。

用微觀層面舉例子,如果一個工廠,把勞動產出全部都分掉,是沒法發展的,工廠需要有研發人員來提升效率,工廠需要購入新的設備來提升產能。所以,本質上相當於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剩餘的一部分讓渡出來,用於供養可能暫時沒有產出的研發人員;同樣的道理,購買新設備的資本也是來源於工人的一部分勞動剩餘。

記住這個結論,經濟要發展,當前勞動者就必須要讓渡一部分勞動剩餘

勞動剩餘越多,則對發展越有利,勞動剩餘越少,則對發展越不利。

2、經濟發展的成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

而且,經濟發展的成果,每個人享受到的程度並不相同,

於是問題來了,有的人不願意讓渡勞動剩餘咋辦?

動用國家力量強行獲取?恭喜你,每個統治者都想過這種方法。

強取當然可以拿到任何你想要的的比例,但又一個問題來,勞動者的能動性下降了咋辦?

最極端的情況,你要是想100%都要拿走,那我乾脆就不幹了,你毛都拿不到。

如何在基本保持勞動者能動性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積累勞動剩餘,是一個大課題。

3、建國後,新中國一窮二白,純農業國家,如何完成積累,如何發展工業?

大道理誰都懂,但真到了要每個人交出勞動剩餘的時候,談何容易。如果直接價稅,則會打擊生產積極性,並且當時全國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農業稅徵收自古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於是,重點方向放到了如何提高企業利潤上面來,企業有利潤才能完成積累,才能再投資,才能不斷髮展壯大。如何提高利潤呢?1)提高收入;2)降低成本。

如何提高收入?國家直接賦予企業壟斷地位,而為了確保企業有了利潤之後能夠繼續再投資而不是揮霍掉,並且防止投資的方向不是國家想要的,於是國家全面接管各大企業。這就是壟斷國企的來源。

如何降低成本?大幅壓低員工的工資。但是員工總要生存對吧,與此同時就要壓低員工的生活成本。於是乎,生活必需品開始全面管控。因為人為扭曲價格必然造成短缺,而短缺就必然帶來管控,糧票等票證制度隨之誕生。

對農民來說,由於管控,由於統購統銷,意思就是國家要你種什麼你就要種什麼,你的產出只能賣給國家,而價格是由國家來定。而國家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壓低城市工人的生活成本。所以本質上,相當於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全國農民的勞動剩餘轉移到了城市企業。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剪刀差。同樣的道理,人為的扭曲必然造成短缺,什麼短缺呢?城市的位置,於是農民紛紛想要進城當工人,但是崗位是不足的,於是,大家都知道的,戶口制度誕生。現在碰到跟你說懷念八九十年代的,鐵定不是當年的農村人。

農民積極性下降怎麼辦,基本無解,因為你無法同時滿足既要大幅積累勞動剩餘還要維繫農民的積極性。最後折中的辦法——農村合作社誕生,用規模效應來解決。

不是聊房價嗎,怎麼降到農民那裡去了?

你只有看懂了農業剪刀差,才能進一步理解房地產的本質。

4、再次回到勞動剩餘,怎麼理解勞動剩餘?

不要談錢,錢只是一個符號,是國家政治信用的派生而已。

勞動剩餘,本質上是不用向勞動者兌現或者暫時不用兌現的勞動產出積累

你交的稅,企業的利潤,這些是勞動剩餘,很容易理解。

而我要重點講的,是你自己的錢,也可以是國家的勞動剩餘。你把錢存銀行了,就是國家的勞動剩餘;你把錢買房子了,同樣也是國家的勞動剩餘。只有當你把錢買了吃喝玩樂的,這些勞動剩餘才是你自己的。而如果你把錢換成外匯,那麼勞動剩餘就從中國所有變成了該外匯國所有。

是不是有點迷糊?

考慮下這麼一個問題,我國可以用外匯、可以用糧食、可用鋼鐵、可以用襯衫、可以用口罩,去美國換芯片,但是我國可以用房子換嗎?可以用人民幣換嗎?

把第四點想明白了,才能真正理解房地產的本質。

5、房地產的本質,是國家積累勞動剩餘的一種工具,

既積累了勞動剩餘,又沒有太打擊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

想一想,你是不是因為買房,而沒有去把手中的錢和未來的錢拿去兌現當前的物資?

永遠記住,資本積累不是積累錢,錢在國家層面只是數字,錢要多少可以印多少,但是印錢本身沒意義,印錢不可能讓國家富裕,沒有基礎的印錢只會變成津巴布韋,單純印錢不會增大外部購買力,但是積累的勞動剩餘可以。勞動剩餘才是真正的貨幣之錨,中國能夠支撐多少體量的貨幣,根本不在於有多少美元儲備,或者其他的貴金屬云云,而在於中國的勞動剩餘積累是什麼規模!

用微觀層面舉例子,假設我的勞動可以獲得100個紅薯,但我並沒有真正得到100個紅薯,這裡面有幾十個紅薯被用於供養某個科學家了,又有幾十個人紅薯被拿去國外換石油了。如果這100個紅薯都被我自己消耗掉了,這個科學家吃什麼?石油又用什麼去換呢?

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去買房,去讓渡自己的勞動剩餘的時候,國家才能把這部分勞動剩餘轉換成為經濟發展的資本積累,才能去供養大批暫時沒有產出的研發,才能去把這些勞動剩餘轉換成為外部購買設備和技術的美元歐元日元。

如果想更容易理解,你可以大致把房地產看作是稅收的一種工具也是可以的。

房地產在國家層面,是幾乎不用支付什麼成本就能產生的資產,土地沒什麼成本,所謂附著在房子上面的福利(子女上學、落戶等等)在國家角度也沒有什麼成本,這些用低成本就能批量創造的資產可以換來大量的勞動剩餘。

別看好像一直再提內需不足,但如果大家不買房子,而是把自己的勞動剩餘拿去兌現,或者把房子賣了去消費,無非是會導致物價上漲或者貿易逆差而已,因為物資就那麼多,要麼就是出現物資管制,物價變化不大但是你就是買不到。如果大家要去把勞動剩餘換成外匯,那更是不行,直接會削弱國家的外部購買力,結局就是更加嚴厲的外匯管制。

中國分房時代,沒有買房壓力,大家買買買了嗎?並沒有,要麼沒有足夠的存款,要麼有錢也沒有票,甚至是國內根本沒有合法銷售渠道。

非洲和南美很多國家的勞動者都是掙多少花多少,不存錢也不買房,當天掙完當天花完,完美符合拉動內需的所有想法,結果國家發展起來了嗎?實現工業化了嗎?向發達國家邁進了嗎?如果刺激消費就能快速發展那太簡單了,政府只要給國民大量發送限時消費券就完事了,問題是,有哪一個國家是靠刺激國內民眾內生性消費而成為發達國家的?別被西方經濟學忽悠瘸了,別看他們怎麼說的,看看他們怎麼做的。殖民、掠奪、戰爭財、科技革命,這些才是西方發達國家起來的關鍵。

需求要和生產能力相匹配,有了足夠的生產能力需求自然而然就有根本不需要刺激。反過來說為什麼國內表面上看起來內需不足,根本原因還是在生產能力還不夠,我們人均gdp堪堪過1萬美元而已,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德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韓國的三分之一。

6、只要你的勞動剩餘還是一串數字,或者任何登記在中國境內的資產(不僅僅是房產,可以是任何資產),那麼本質上這些勞動剩餘都是沒有兌現的,都是國家可以使用的,使用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體現為稅收,可以體現為企業利潤,可以體現為增發的貨幣,可以體現為政府發的債……

不要簡單把這些理解為土地財政,土地財政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事實上整個社會運行體系都包含在裡面。當你全款買一個二手房的時候,你的勞動剩餘已經讓渡出來了。當你貸款買房的時候,你未來的勞動剩餘也讓渡出來了。不僅買房子的如此,開發商也是如此。房產交易,除了土地出讓金和其他稅費,剩下的錢是被開發商和賣房子的房東賺走了嗎?看起來好像是,但你把鏈條再看遠一點,開發商的錢能幹什麼,房東賣了房子拿了錢能幹什麼?為什麼要嚴格的外匯管制?為什麼有行業進入牌照?為什麼核心命脈行業和大工程都掌握在國企手中?就是為了確保勞動剩餘不管經過多少環節都能最終回到國家手中。

網上曾經有一篇帖子,詳細的論證了其實大部分中國人現在都可以住上獨棟,土地空間和生產能力都可以滿足,但為什麼這件事情沒有發生,甚至連影子都沒看見呢?

網頁鏈接​

mp.weixin.qq.com

再好好想想前面說的,如何既要拿走大家的大部分勞動剩餘,又要大家保持繼續勞動。

你月入1萬,如果直接抽走6-7千塊,你是不是很難接受?但如果是換做這6-7千是首付和月供,是不是就好多了?

當然,現在佛系的人很多,丁克的人很多,獨身的人很多,很多人打算不買房,沒關係。想想金稅三期和全面推進個人所得稅體系。北京地鐵,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是2塊錢通票,只要2塊錢你就可以隨便坐地鐵,不管你坐多少個站,都是2塊。但是北京地鐵的閘機系統,卻是在一開始就設計好了可以分段計價,只要時機到位,票價體系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隨著金稅三期的普及,金稅四期的上馬,銀行和稅務打通,大數據建設,未來個人所得稅體系有的是辦法可以引導你的勞動剩餘,比如買首套房可以減稅,有月供可以減稅,你買不買房?方法多的很。

但是要注意,全國勞動人民的勞動剩餘也切切實實轉化成了發展動力,中國幾十年高速發展怎麼來的?世界第一齊全的工業門類怎麼發展來的?高鐵怎麼修起來的?公路、基站怎麼普及的?基建狂魔怎麼煉成的?下餃子的資源怎麼來的?這次疫情表現出來的各種動員力、組織力、生產力怎麼來的?

7、農業剩餘積累什麼時候減弱的?當有其他積累方式的時候。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房地產什麼時候真正的結束,

——什麼時候有替代房地產的勞動剩餘積累方式出現的時候。也許是高度發達的所得稅徵收體系,也許是人民幣收割其他國家,不知道。

在此之前,不可能房地產會出問題。

而在此之後,沒有了房地產,也會有其他的東西來繼續完成勞動剩餘積累的使命。

以上,如何解讀大家見仁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